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74|回复: 0

别在聊天句尾加哈了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9-18 2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日本
  2019年MAMA音乐颁奖礼,古力娜扎念嘉宾名字时爆出一句“穷哈”,当时被国内一些网友嘲笑了很久。# i/ w! u0 \) \5 A
  
3 P& W; c# H# z' n  但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今年,那估计大家都笑不出来了。6 L% D* ~& r0 f6 y' n8 M/ @
  # g9 a$ }( ]! Q
  “穷哈”在2019年也许是一个爆冷恶搞梗,而在2022年,穷“哈”已经成了网络社交和职场沟通的流行病。
. T- }% W; K7 p+ Z& R( \* \* ?1 v0 p# u  , k# q3 X. y5 X  h5 A  S
  在被抽象话、模糊缩写(如YYDS)和解构主义创生词(如绝绝子)围困的现代语言战场,句尾的“哈”现在是主力了。然而每句结尾都带“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I  Y% O& R" L) {
  
9 Y( S1 D) A8 t! u* n: H  甚至把这类提问放到了“心理疾病”分区。, V6 H$ B" A8 F- w$ V
  
3 c2 U: W) l% V; H. v( k8 K  语言的移风易俗,背后是价值观的迁变。
# S5 g" e9 l7 N$ ]  / z; T" R6 b" i
  就像群聊里越来越多的“收到”,代表了越来越多的人其实不想收到。4 g- e" {  K% s1 p) k. t
  
1 \+ i: i5 n% `0 @- I  而屏幕里如同尾行游戏的“哈”,则暗喻了某种普遍又诡异的新型社交心理。
+ |, H9 T  O: j  : o! s$ z, G! }: b1 t$ {( b
  16 t  B4 @6 |# ]( V
  2 ~0 h# g, a- H
  第一个在句尾加“哈”的人是谁已经无据可查,关于为什么要加这个“哈”也是众口不一。
9 y/ {# T* v9 e! L* U/ ~+ U; j  
( U5 K+ e! g8 f! l2 Z* \7 @0 [$ }! p  有人说是源于大湾区方言,有人说是南方省份的口语,甚至还有人说这个习惯其实是泰语。
( g9 v/ }7 S  [) Q  }9 j7 Q  - z3 d! v$ a/ b' U+ B! i
  职场人士认为在句子结尾说上一个“哈”,就掌握了与甲方沟通的心灵代码。
* }2 v& D. u  U( l  
. _- D8 ]) p  O* y6 _+ n  办公室老炮儿培养新人的第一步,就是往他的公关语言芯片里植入“啊呢哈噻呦”。
* n8 O5 W; y6 `) r$ w  
% f) m1 h9 w1 Q3 b4 w/ H  其中“哈”是最精髓的,可以同时传达出尊敬与谦卑两种社畜必备的品质。
) J' j# ?2 O& ?  2 A5 g( c. r7 g% O# U$ C6 j0 N% q7 j
  当然,这个“哈”同样广泛适用于上下级和同事关系。5 D0 S2 r! ?1 [2 A9 x
  
8 ?) N! [( D) y* |  领导会对你说“你今晚加个班哈”,你会对领导说“我明天请个假哈”,同事有时也会让你“帮忙捎杯咖啡哈”。
8 S/ C% A3 ~  Z% G* A! ~& J! ?  + m7 [# ]) k- G& q( h
  象牙塔里也不例外,作为学习能力最好的一拨人,他们对“哈”的运用也走在了前列。" O" P5 H* c+ L9 H1 x& _2 k
  
' m, A  i0 J3 n9 v, L  在这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哈”仿佛无所不能。但一句话不加“哈”,影不影响意思呢?
; t) L0 \/ g# P8 g3 A  
1 q6 C7 U9 B; d  不影响。. E9 f: s6 f5 Z* [6 @
  $ D: d, V7 r2 X3 l: b
  句尾的“哈”增加了语言的数量,却没能增加语言的质量。! r% t9 W, A9 [; F& [( e3 s
  ( h: f( ]3 O6 O6 B/ ^+ X) ^( x
  如果说它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那就是人们试图用这个“哈”消解对话的严肃感。
! X  D9 }" b4 A/ i  {1 Z9 r  
8 c% a4 E8 f' `" ^  在线上沟通时,说“好”,担心别人觉得你生硬,说“好的”,又觉得情绪不到位,最后就成了“好的哈”“好的吧”“好的呀”。* G* z+ }) g$ b8 O
  
6 I0 l, ~/ u6 ~: `! V. M1 ^! [  而每次接触新客户、同事和领导,以前常说的一个“您”字,尊重程度已经不够了,“您好”不如“您好哈”。7 ~- i  L" D1 f6 a+ r$ V/ K7 Y
  
8 T/ }6 L2 M  K: _1 b/ I  仿佛一“哈”,承载着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线上关系的字节就能变得生动,事情就变得好办了。
7 _  x0 z/ {3 A- R  
& a" X; E" {$ q* _9 b; U" D  可这个“哈”真的让对话活泼起来了吗?为什么“哈”来“哈”去,我们仍处于“假模假式假客气,假烟假酒假朋友”的状态?
* A, W6 \) \# K( O) F8 a  $ _4 J8 Q3 r, q/ q1 _
  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严肃而刻板的,单单借助于技术就能拉近人们的社交距离,降低沟通成本,其实一直都是个假象。
! v' ~0 p' M  [, B9 V6 F1 c. G  - J+ p+ x& e  E$ N  L# m
  5G网速几秒钟就能下一部电影,但实则让人们更加疏离了,我们在键盘后的真情实感在社交软件中跟腹语一样难懂。1 f; C8 ]* _# S7 D* U' u9 K/ W
  : U3 S7 \9 m& i2 m* ^# o8 |
  我们都切实地感受到了这种网络潜规则的压力,所以才会不断制造具有表情意味的表述试图稀释这种严肃。
3 s' D3 ~6 b* E+ u: y3 M5 |, l  / z8 C/ D5 b/ X0 W& S+ {4 N
  比如“哦”“凹”,比如“嘤嘤嘤”,比如“呜呜呜”,比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有现在句尾的“哈”。" S3 c% `3 @* E
  
0 f( A5 W3 j9 ?( n1 Y  当我们把所有真实动机都伪装在这个“哈”之前,就成了社交上的“图穷匕见”或者“掩耳盗铃”。
4 Q% m! ~( i5 N8 g: U3 P5 a  
6 i: C% U( ?& P4 \$ \7 S" O" L  使得原本正常的沟通交际变得像荆轲刺秦王一样,总感觉你的这个“哈”有点不怀好意。
1 m" a9 t) S8 u. a  
. C0 K6 Z, `: ]) v' l  但一旦有人开启了循环,我们就被迫进入了稀“哈”竞争,你要不跟着“哈”,就是不给面子。; d, ?5 A7 ?* f! V* l4 G
  . y( [: t+ B4 R0 p
  大家不断从毫无意义的语气助词中榨取新的含义,并将其奉为新的网络圣经。而对于这个社会上压力最大的一群上班族,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用“哈”进行群体性的社交粉饰了。
4 u  }/ ~! y3 @* h- Q0 P  6 r6 K8 s& y% P: G9 J9 I% j5 \+ [
  除非他忙到快猝死了。
& _/ Y& t; z% E  
; H) n  z6 y  `; v0 y  27 r9 e" T& h- e' C2 a5 T# p% n
  
, K: Y$ t% f. l: p' l4 V  句尾加“哈”,可以说是十分鲜明的时代产物。
! ]9 L& X! L; w/ G/ f  
: \( Q7 ~, p5 z$ i+ y0 x  在前网络时代,人们句末最爱用的语气助词还是“啊”。“啊”与“哈”的区别在于:“啊”往往代表了一种确定性,而“哈”却停留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 j  `$ J( Z- y6 h
  . G2 L3 i$ n, Q- ~' }) ?& Z% F. G
  也就是说,随着网络技术对人与人交往方式的改写,人们逐渐失去了社交的尺度。* z' ]" i' l( v# |/ o3 q
  
9 e2 N! P% O1 L0 r7 x$ Q' c1 }6 f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交刚刚被搬上网络,最心动的瞬间就是一天也不见得响上一次的QQ特别关注提示。9 E& p( J. m! x
  & Z' C; g. M( r/ U+ v1 \9 _6 w
  而现在非工作时间微信一响,第一反应是啥呢?是恐惧和抵触,工作和生活、公域和私域、亲密和客气的界限统统被技术打破,我们被线上社交绑架了。
6 h0 B5 o0 c7 F+ f( M2 u, d5 ^( C  A  
, z3 W2 h9 v+ l" f! e# J8 L  社交聊天,都要消耗精力,精力有限的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微信好友,我们只能用一套聊天方法论来提高社交效率。
0 r5 C+ n5 [- E" P, @# o  8 D5 k7 [) d5 s& ~- `, a" h9 c" j
  句尾加个“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发明,一个“哈”概括了社交诚意,一个“哈”也敷衍了社交规矩。
; b& c/ i: @; M  
; K% {" i/ ]) H  从我们剖析“绝绝子”的泛滥,到如今观测“哈”的奇观,有的读者肯定会质疑,不就是个口癖吗?/ U. w# H# W1 M4 ~6 ~4 G' {
  $ N" B/ n' q1 u; ~0 b2 _4 [; Q
  其实,以“万物皆可+哈”为标志,代表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一个“脸谱时代”。* V0 O4 t+ K' E
  ; b; N, S" A3 [1 w+ v; c1 h
  如同京剧一样,演员站在台上不说话,你看脸谱就能迅速获取一些具有广泛共识的信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 e+ p, ~: ^+ `  l* B' D( x4 L  
9 |. ?5 Z0 K7 S/ B8 h) ?% R  我们近两年频频遭遇的各种社交怪象、汉语异变,正是人民群众线上捏脸谱的过程。' a( s/ w0 [1 d
  / ~  F" @+ O& q  b9 w
  这个“哈”,就是脸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
4 S0 G* g1 j) w& V, }. E& D  
5 L5 f' r- F: s, t" y9 |5 q2 K  我们线上社交的文字表意会越来越趋近于emoji,指向为一种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X/ y2 X: a/ m) S+ Y
  # e4 f4 W: o  ?  I( C& W% o
  “哈”的背后不是一字,而是一张张情绪固定的脸。3 X$ M/ D  a. L  P* L
  
; r3 N; S. S& Q3 D& k. X6 Q  好处是快、容错率高。
0 N2 G$ B) R5 I0 A9 }/ C  B  $ D% ?8 j+ P% H. [0 V
  而坏处,也许是网上“哈”太多了,你在现实生活中反而笑不出来了。
' w- s. v8 f  A  |: l  ( [0 O, A' A1 I0 U( f' {
  网络无疑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社交形象、表达权利和语言习惯。
( k9 d! O4 T+ ?0 I4 h8 I; D) y  
2 P' y) d3 }, Z1 {: G  社交的边界,消失了。+ D# e6 J0 x1 d6 e+ S/ v* r: G
  
2 h& ~8 ?. ?9 ^) D% E3 j) v  甲方让你快点干活,嘱咐你“辛苦了”;你又赔着笑让乙方加个班,现实中,面容僵硬的你此时有了三头六臂,聊天框里敲击出了各种开怀大笑的emoji以及热情洋溢的“哈”“好呢”等优美汉语。
! e+ ?' k# t2 `$ Z$ M  
7 ]( V4 Z( s5 Y8 a  对象60秒的语音尚未收听,或许与浴室漏水有关;母亲三个月前发微信让你注意身体健康、有空打个视频电话,你至今未回;生活与工作越来越模糊了,凌晨2点睡觉和凌晨5点起床没啥区别了。9 h# _& I. m' a
  & M# c1 C$ M4 L$ T' m5 d4 H
  只有那个“哈”,让你很清晰地意识到,又要干活了。7 `6 ]( Y( Y  m# x" V$ r8 P
  
4 q) Q% D9 @0 C# l  一个社畜崩溃的时候,没有一个“哈”是无辜的。
9 B9 c8 B1 J; |2 a# ~% g0 P& W* N  E1 k3 e, }' d
来源:http://www.rensheng5.com/duzhewenzhai/shehui/id-180647.html
* R. t. M4 k* `5 b- D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6 14:29 , Processed in 0.0487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