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T$ v# n" q& U! v; ^) ~2 p8 Y! o
" 希望他们成为中国真正的演技派演员,汉藏双语版莎士比亚值得走向世界!" 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作为上海 · 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于 5 月 5 日 -7 日在上戏实验剧院热演。本轮首场演出结束后,该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从最后一排小跑着登上舞台,与年轻的藏族演员们共同谢幕。伴随着藏语民歌的低吟浅唱,观众和演员们一起打着拍子,致戏剧、致艺术、致世界上奇妙的连接。濮存昕动情地表示:" 藏族语言能够诠释世界,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拥有这份担当。"
: H. W, A* P2 O. h/ U6 ]
* A; N5 }8 b2 _/ d8 f+ u1 b! ~4 C- j1 i& I
X9 f# p( e, q5 x2 V
《哈姆雷特》本次在上海的演出分汉语和藏语两个版本,分别由不同的演员担纲男女主角哈姆雷特和奥菲莉亚。对于台上 22 位藏族演员来说,来上海演出是一次名副其实的 " 回家 "。两年前,他们从上海戏剧学院历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制的表演藏族班毕业,在进入上戏之前,他们几乎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表演经验或是戏剧艺术方面的理论基础。而如今,他们已全部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专业演员。
) T7 {5 e) l& l1 o0 u* v9 |& Q1959 年,上戏开办第一届藏族话剧表演班,毕业大戏《文成公主》名动一时,此后,开设西藏班的传统被延续下来。濮存昕与上戏藏族班结缘甚早,他回忆,"40 年前,上戏表演系第三届藏族班毕业大戏《罗密欧与朱丽叶》曾晋京汇报演出,当时年轻的我,是台下被震撼的一名观众。"2 b1 i. [3 U. x- v- w; C/ n
/ ]# V, {/ s/ j+ @) a
0 f c9 D' b0 o S0 ]
7 p+ h& d/ l I3 ]
两年前,为了排演这部藏族班的毕业大戏,濮存昕在上海住了两个月,将自己的导演首秀交予了这部作品。" 生存还是毁灭 ,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濮存昕为年轻人们挑选了莎士比亚笔下流传最广的戏剧《哈姆雷特》,濮存昕曾是舞台上的 " 哈姆雷特 ",亦是中国出演 " 莎剧 " 最多的男演员之一,他坦言自己是被莎翁的戏所培养的演员。"《哈姆雷特》写尽了人生的欢喜和残酷,把世界上所有人性深处的面貌撕开了给观众看。" 他表示。* L# G" C- s0 w
+ C' r5 x& R2 i# U _: w0 M$ e
* T- @& r' H9 ]1 v+ |( @
) ]/ x& x, h; @% F
" 这是一群通畅的孩子,他们张开嗓子就唱,抬起胳膊就舞。" 藏族元素是双语版《哈姆雷特》最具特色的部分。植根在藏文化里的力量,使莎士比亚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舞台上,演员们跳起藏族民间舞蹈锅庄舞,唱起仓央嘉措的《洁白的仙鹤》。观众会发现,藏族的语言和文化似乎与《哈姆雷特》有着一种天然的适配,藏语台词行云流水地铺展开来,如音乐一般美好。那些曾经在剧中有些晦涩难懂的台词,在藏族演员的演绎下,有了一种挥洒自如的野性和释放,莎翁笔下的古老殿堂与雪域高原的气质相融合,缓缓讲述着那个穿越时空的故事。
1 I& x( R( F. Q' N/ p1 o b
: `- i# i) \! D- T4 w0 y- A7 @* V5 o
3 b, I( P! Y0 M) i4 o" c" o l! U
著名钢琴家孔祥东是台下的观众之一,看完演出,他惊艳于台上演员纯净的表演与眼神。" 他们的脸庞、呼出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对艺术的追随,就和没有国界之分的艺术一样,这些演员属于世界。"
' l6 ]: A [6 \7 e# K8 `; z2 ]0 o; ^1 f: D9 s
# Q8 e- {3 Q$ U$ K/ Z! P7 l/ V4 S$ j7 C. }+ b% s' n% z
演出结束后,濮存昕逐一与演员们击掌庆祝。回到家乡西藏、参加乌镇戏剧节、赴京演出……双语版《哈姆雷特》一路走来,濮存昕感同身受着藏族班的成长。" 此次戏剧谷的演出,他们又展现出新的面貌,每个人都是自信的。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没有人掉队,都在各自的角色里表达自己的心灵。"9 H) e8 O0 e3 @+ Z
作者:王筱丽
0 ~. N7 |2 y1 U2 H1 l3 j' V7 d) B图片:尹雪峰 秦彩斌 摄
% K! {3 t; \& ^! u1 k- L编辑:姜芳
4 g5 ?+ v# \- s- @" j" i责任编辑:邢晓芳! U" B8 m+ Y9 R; y0 P+ X: n. Q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