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把孩子的宠物杀了吃,还拍视频!这是什么丧心病狂的父母?/ d/ W" B2 h5 j& E! N8 C, E4 }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拍下孩子情绪崩溃哇哇大哭的那瞬间,成了短视频新的流量密码。如果是日常记录亲子之间的相处日常也就罢了,让我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有家长故意惹怒孩子,就为了拍“搞笑视频”!
" [% r. R H ~1 ~! p 甚至有的家长杀掉孩子日日小心呵护的宠物,端上桌给孩子吃。孩子在镜头前崩溃大哭,家长举着手机边拍边笑。这样的视频看得我血压狂飙,竟还有人在评论里附和大笑!# x/ R3 Q/ U% T" g8 K1 b* b
快住手吧!你自以为是的搞笑,带给孩子的只有无止境的伤害!5 ^$ N1 R4 z5 o: {( K' i8 j
怼脸拍下娃大哭的丑照! q, f' I I7 A" r9 ]
队友兴奋地要发朋友圈 p, {% c/ \- @) N1 X( \" }" m
闺女甜甜有一张心爱的美人鱼贴纸,最近总是当宝贝一般带在身上,还总爱时不时地拿出来跟大人“炫耀”:“怎么样,好看吧!”$ f/ n1 u, W2 C- B5 s7 F3 [
对此,家里其他人都会配合孩子,故意用夸张的表情惊叹:“哇,这简直是我见过最漂亮的贴纸!”这时候,娃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一脸满足。' G5 I& |: I& g- K2 r: T. P
可队友却偏不。那天,甜甜在他面前显摆贴纸,他一把抢了过去,还故意嫌弃地嚷嚷:“什么美人鱼,明显就是臭桂鱼,难看死了~”
* r8 h* \) J; a4 |' g% U5 c% ~2 ~; } 娃听了,当场脸色大变,气急败坏直跳脚。可她的反应越激烈,队友就更来劲儿,甚至还怼脸拍下娃表情扭曲的丑照,乐不可支地说:“你哭呀,我要来发个朋友圈!”8 j6 A& g2 _# P( E# z. E
一旁的我看不下去,赶紧示意队友闭嘴。这不是典型的“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嘛!看着娃那受伤的小表情,我冲队友发了火,并跟他约法三章,这种做法绝不提倡,以后不许再犯!8 a4 n6 r. Q- ~& e# R% E8 E
用娃的恐惧、伤心找乐子
% Z2 L8 ^% O: e5 E7 { 大人在网络收割流量,谁想过孩子? z/ G, `) n; H7 s0 K/ d
这样的恶趣味,队友并非一个人。跟网上的各路“段子手”家长相比,他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7 f1 `# s* @5 Y8 b6 y
不知何时起,晒娃流行的不再是可爱风或小清新风,而是开始走虐心路线了。
. K0 l G/ Q. G A8 g$ r8 N7 @ 就拿短视频来说,我简单看了一下,这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系列——
* O) U5 U6 y6 j* \) ?2 p 1、“让娃害怕”
; c% d& k! R z) S u 即给孩子设置一些超过他们能力范围的挑战,让他们害怕露怯,并把这个出丑失态的样子晒出来。, o3 t$ ~( R9 l/ Z- n7 j
比如下面这个。一个小男孩无助地站在玻璃栈道上,由于恐高吓得哇哇大哭,不停地向妈妈伸手求抱抱。但妈妈在一旁无动于衷,只是忙着拍视频记录儿子的窘迫害怕,还上传到了网上。4 P7 E4 ~9 R" t+ p! M4 i
% h- m9 i- l' j, U& R3 T 2、“惹娃难受”
M1 \- H/ I+ ~1 z7 { 也就是故意在孩子面前展示让他们伤心/难过/生气/恼怒的事,刺激他们直到情绪崩溃。5 `4 X9 R f4 _: T
最让我生气的例子,莫过于前段时间热搜上,一位爸爸把两个儿子当宠物养的大闸蟹煮了,还端给孩子吃的视频!小男孩哭得声嘶力竭,爸爸却一直问大闸蟹是什么味道,孩子回答“香的味道”。
: z( e* Z5 T- u8 v5 [$ w
$ A& Z- U' i( [* @; Z7 T5 Z 或许这位爸爸想制造“萌娃痛哭依然不忘大闸蟹好吃”的反差感。可我觉得,这个视频真的一点都不好笑!& _: T& }2 a2 F7 l
再往前回顾,类似的视频还有不少,只不过是下锅的宠物变成了兔子、小鸡、鸭子、鱼……
+ \5 g2 l; \* W8 Q
2 `5 d% B1 C8 r5 @; W; e 2 M; e+ R& N9 Y
3、“和娃吵架”8 G% P4 N) y/ R3 A0 d9 t' @/ e
就是当亲子矛盾爆发时,家长并不急于安抚孩子,而是拍下冲突的整个过程,把镜头对准孩子,拍下他们声俱泪下、号啕大哭的样子。8 G2 [2 t( r$ V9 r7 e$ o
比如,不久前天津有一位爸爸,记录下女儿哭诉大人不让玩、自己压力大的视频并发布到网上,也引发了热议。
4 d! M5 ?$ T- k* ?2 H
$ ?9 e3 R+ E6 \7 M5 Y* }: w7 W- l. L 发现没?这些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点——镜头里,孩子往往哭得撕心裂肺、生无可恋;而镜头外,家长或忍笑不语、或友情献声、或搭配各种字幕和音效抖机灵,不慌不忙地把控着拍摄的内容和节奏。
) G1 b; H3 M- {) n3 b 而这类主题的视频,往往还相当受欢迎,点击率动辄超高,流量很不错。正因如此,也就促进了更多的家长热衷于此。
' N3 n( g7 r; N) K 按下拍摄键时,0 @$ C0 O+ z6 f, j# \
那些大人到底在想什么?' p' a8 {/ {4 u s& S
那么,创作这些作品的“段子手”父母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 s1 x! O, I3 }7 }) G/ n% S# Y! s8 h 队友很实诚地解释了自己的动机——觉得很有意思。在他看来,女儿被惹恼后气鼓鼓的样子忒有趣,实在忍不住想要分享一波,让大伙儿都乐呵乐呵。
5 M/ U; j7 g( v2 Z8 a# \ 表面上看,是源于“好玩”、“博眼球”的心态:孩子的天真稚气与弱小无助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大人将镜头锁定于此,正好作为闲暇之余的消遣,博众人一乐。' G6 o5 N- C% T3 Z7 R7 \
但再往深层次里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专挑孩子下手,却不会对任何一个同龄人、长辈哪怕是年轻人如此?依我看,这其实还是大人的“家长上位者”心态在作祟。
1 h& i( X6 ~; H. m* }
7 J; W7 L4 ]! K; f' t5 F9 B+ ~ 图源丨图虫创意 $ \* V0 \' A @" [. B
毕竟,小孩子是最好驾驭的群体,他们轻而易举就会因为任何一个成年人居高临下的逗弄而被牵制情绪、不知所措,却丝毫没有反击能力,只能被动地全盘接受这些伤害,顶多以哭闹来抗议。而这,恰恰满足了某些大人内心一种隐秘的快感:即通过操控弱小者的痛苦来取悦自己。: k" J* G& p( R* {) U
说到底,这样的家长在内心深处,始终理所当然地认同“父为子纲”。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也从未对孩子有过尊重、理解和共情。, O! r; e7 k) I) T I
在他们眼里,小孩子的想法、感受和情绪完全不值一提;小孩子的喜好与选择也根本不需要当回事……他们看中的,是有一个人能像软柿子一般被自己随意拿捏与掌控,自己的一个举动或一句话,就能让对方伤心欲绝、无助痛哭。而通过镜头,这种恶趣味能够被长久保留,供自己反复玩味。* {' m7 C+ S$ w2 s0 C5 w
可是,大人们是爽了,孩子却受伤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你有想过吗?. v! t- ~' z2 |+ Q; t; _. ]0 V
你以为的搞笑9 a# _9 a3 ^9 K. I! E8 n
是对孩子的莫大残忍
: [# V) ^4 T( C8 y* ~ 在我看来,用冷冰冰的镜头对准那个痛苦而无助的孩子,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一种情感虐待。而事实上,当养育少了一个“情”字的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是无穷的——比如,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失掉对父母的信任与依赖;留下童年阴影,给内心带来创伤……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弊端,便是影响大脑发育。& z) C/ U9 F2 h, | y7 ~
我不禁想到了罗马尼亚孤儿院的例子:
/ {1 _4 d# r5 v, {9 u 1966年,为增加人口和劳动力,罗马尼亚当时的领导人下令禁止避孕和堕胎。一时间,罗马尼亚人口增长率暴涨,很多贫困家庭无力抚养孩子,于是纷纷送往国家设立的孤儿院。到1989年时,孤儿院里已有约17万名被弃儿童。
+ w4 t m( y5 z3 p/ {- }6 H
. p3 i8 i/ E3 h9 v/ u* k 罗马尼亚孤儿院丨图源参考资料[1]
, |1 O4 `& B" s' F7 Z5 E 这些被遗弃的孩子有东西吃,有人给洗澡,也有衣服穿,基本生活保障都能得到满足。但他们却被剥夺了情感关怀、支持和其他一切情感刺激。照管员被要求不得把孩子抱起来,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他们表现出关爱,不得回应他们的情感需求。2 u9 v6 k E9 I7 O6 N* _1 }
后来,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科教授查尔斯•纳尔逊(Charles Nelson)选择其中136名年龄在6个月到3岁之间的孤儿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
( O5 _$ d$ P( I: J “首先,这些孩子的智商测试得分只有六七十分,而普通孩子是100分左右;其次,孩子们表现出大脑发育不完善的迹象,语言能力极度滞后;大脑神经活动明显较少。”$ E% \9 g% {- ]' t8 x- w
也就是说,“在没有情感关爱和认知刺激的环境中,人的大脑无法正常发育”。
6 Z7 U& n- }8 @8 I/ h5 q8 u9 p
- Y( w! Q0 ~. ]& J 图源丨图虫创意 0 ~4 l9 j- K2 K6 Q3 G, s- |& }
而躲在镜头背后的“段子手”父母们的做法,又和孤儿院里的照管员们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呢——都在孩子最需要情感慰藉的时候,选择了漠然无视。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前者甚至更为残酷,因为他们主动制造了事端,是让孩子情绪崩溃的始作俑者。
: m8 a6 q2 B* f7 v9 q 所以,你以为的好玩有意思,是对孩子莫大的残忍;你眼里的萌趣晒娃,代价是孩子的身心俱损。美好的童真,真的经不起这样的恶意消遣!8 w* F/ f& A* g0 x) i
停止恶意消遣
( y' n& J9 `1 U8 m$ c* Q 请守护孩子的童真
: |/ e. p$ t) x0 \, y S 随着女儿甜甜的成长,我越发深刻地感觉到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纯洁善良。
- v9 X. f% W5 W) L 只有小朋友,会雀跃着要和动物做最好的朋友;会心疼小草被人类踩疼了;会把自己无意中捡到的石头当宝贝一样放在贴身口袋里;会把大人的一句玩笑话当真,坚信世界上真的有童话……" [( ]. Y% M9 [1 R3 {
6 x) Y; Q; j/ T, q' [1 l9 d! u
图源丨图虫创意3 D& X9 _% N# P$ c
这份看上去傻乎乎的童真,恰恰是我们成年人所缺失的。它是如此宝贵,值得家长去认真对待、用心守护,而不是去敷衍、消费、甚至是践踏。因此在我看来,下面这两点值得我们做爸妈的时刻去践行:- v( a+ ^" `1 w; b/ V
1、为孩子提供高情绪价值
3 X& G1 U. p; C 关于情绪价值,网上有一段话说的挺有道理:“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越是能够给孩子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说明父母的情绪价值就越高。相反,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产生难过、沮丧和愤怒的情绪,则说明父母的情绪价值就越低。”
. g2 }2 h4 g9 F3 n 可见,我们要做高情绪价值的父母,能让孩子感到开心和快乐,而不是给他们制造痛苦和泪水。
/ G/ a4 v6 a& r+ f7 A8 c T 2、学会共情孩子的感受, S! d, G9 P5 g, i2 H4 a9 Q# B
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体验和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通俗点来说,就是“将心比心”。
! f! g! d. w: C' U) r 养育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学会共情,去及时关注并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变化,牢牢地接住他们的欢喜与悲伤。
4 w4 V7 D7 @ C; Q2 c) W, V' C! c
6 N. K6 i E1 b+ g 图源丨图虫创意 / @! R9 T$ e1 ?& `; }5 {9 X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感受,从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情感表达,并与他们建立起紧密联结。. `! m* {2 ~- b
总而言之,爱孩子,就请从尊重和重视他们每一次的喜怒哀乐开始。至于“段子手”父母这样的行为,还是赶紧收手吧!8 R! y) J/ u- R; d! U* w1 q' ?1 E5 N
除了短视频中的这些父母,在生活中,外人这样无底线地逗孩子,更常见。 一句“你妈不要你了”、“你爸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曾是多少孩子的童年噩梦?3 \ i, j' K1 E1 C4 R6 |5 S! f
中国式逗娃如何毁掉一个孩子?遇到外人无底线逗娃,家长如何反击?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果壳童学馆】,发送关键词“ 中国式逗娃”,获取实用对策!
0 h1 [( P6 E% ^1 D1 w 先关注,再回复 0 P3 }' z* m0 J" o. w9 h2 @
3 i1 ?) h( f+ x, Y1 f9 Y$ _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5 X- J: s4 y+ y+ Q/ a0 H
参考资料丨[1] 大卫•伊格曼. 大脑的故事[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 [; ]2 P- x/ h( r ✍️
- d) e/ M; V+ c+ k- j1 E; M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 u9 x; n; s4 ~+ g. N& A( M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 m) V6 E- r* D' ]8 f! x0 J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