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型的“大灭绝时代”,不信低头看一眼你的书桌——报纸、地图、字典和CD,去哪了?' N8 o2 r3 l1 J$ c5 s- T
& y i" f5 E' K7 t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主编帕梅拉·保罗出了本书,罗列了“被网络夺走的100种事物”,比如句号:在网上或手机上,句号成了负面的、郑重的东西,用句号表示你很小心地遣词,或者表示不满、讽刺,让你显得很落伍。同时感叹号开始泛滥,不用感叹号就显得不够热情!" v# b* M. n2 P. U p7 E0 X( ~
% u' @. ~+ i4 G- I( f
曾在人类生活中活跃一时的物件,皆因网络霸主的出现惨遭灭顶之灾。10多年前,英国《每日电讯报》就列举了50个正在被网络“杀死”的事物,如今看来都已“凉透”。: ^$ U" s9 l% m5 J J# k* p! g
5 k N9 A) k4 n
例如当时作者抱怨人们不再从头到尾听完一张唱片,有了络,许多人只听其中的某首单曲,不必再把所有歌听完就能挑出最好听的。现在,人们连完整地听完一首歌都实属难得,取而代之的是十几秒的短视频配乐神曲,朗朗“上头”。
+ ?6 o% P) J+ D* M8 ]8 u( U
3 ?0 |2 m0 ~1 {) p- l* o 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兴起,人们担心GPS的应用使“认路”再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技能,出租车司机备感失落。现在,他们没功夫伤春悲秋了,不久的将来,自动驾驶也许将革命性地威胁他们的饭碗。
$ y1 u" e7 \. o; E5 \, p7 f { l- o0 B* A$ }6 ?/ r! @
除了那看得见的一草一木,网络还带走了许多人类细碎的情绪。帕梅拉·保罗说,网络消灭了无聊、耐心、礼貌、同情心、专注、目光接触、错过、捷足先登、谦虚和秘密。
& s W% ?/ \" E1 J / ]; F' [5 y* u. h( A
陪伴亲友的时间被网络剿杀。视频电话好像使回家变得没那么珍贵了,即便回到家人身边,也在忙着抢红包、刷手机。家庭中心地位的电视逐渐失势,节目都能在电脑上找到,而且丰富一万倍。家人们坐在沙发前对电视里的主人公评头论足的时代飘远了。如今,能和亲友眼睛盯着眼睛聊一个小时,不碰手机,足以写入个人纪录。
% i2 X! }+ a. X' C 4 z% F/ r% a/ ^( G, Z
独处的时间也消失了。你今天是不是吃完饭就回到电脑前,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剧,或者逛淘宝?你上次坐在窗前发呆一小时,或者重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什么时候? s- q( A( h/ [% M7 | L4 w
# U( ]5 \6 Q& X) L) Y 帕梅拉·保罗说,酒店的床头灯变成一种设计,而不是为了照明。它真正的用途是给设备充电,而不是照亮书页。再说,平板电脑自带光源,无须照明,孩子也不用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
. P2 B* }" t3 G4 e+ m/ G8 [: m% h ( p6 U1 c% K7 d* q
“耐心”这种品德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逝。转账是实时的,外卖是超时赔付的,网购是次日到达的,下载是瞬间完成的。看视频要跳过片头片尾、1。5倍速;电影只看一分钟解说、读书只读别人总结的梗概;就连网上交友都追求速率——就像网络段子说的,群发一条“你好,我家三套房,能不能今晚见面”。& e0 J( E i1 E: c4 C
" X: z2 `7 N. D/ ` 人与人之间情绪的暗流涌动,都被网络一脚踏平。以前人们说“相见不如怀念”,帕梅拉·保罗更是坦言,网络消灭了“前任”,即便分手,也能在微博和朋友圈持续追踪昔日恋人。) U0 n$ j2 i# i+ U' x+ r
. R2 N9 s1 }* A: H% G, n1 [ 网络还消灭了人们的沟通能力,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恐”。别看他在微信上一口一个“救命,笑死”“亲爱的,你可太行了”。一到公众场合或是有陌生人的饭局,所有人最终都会默默低头刷手机,人们不再愿意跟周围的人交流,失去键盘就失去表达能力。
. z, t! _2 A4 [/ q( ?. k' Y , ~* {1 ?) ?& t/ x: N1 R
对了,网络还杀死了“礼貌地表示不同意”。一触网,人们的脾气能瞬间飙起来,心平气和地讨论不同观点属于濒临灭绝的“一级保护事物”,人人听说过,人人没见过。想为消失的事物建立一座博物馆,里面摆着扫帚、电子词典、杂志、相册,最终的镇馆之宝是玻璃罩子里面带微笑、眼神生动的人类。% l9 y& A0 Q* r
+ h& K) s7 D; M5 f: }5 [来源:http://www.rensheng5.com/duzhewenzhai/shehui/id-180646.html# U* A' b4 L8 B$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