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 ]7 b$ \, ?: C. F( ?
. _( @5 H( o! f4 C6 G0 V5 l图①:张大磊为大熊猫准备食物。
, [; u h% ~" F. j4 C; L6 o+ I) K何胜山摄 9 n- Q/ j$ h7 e& J1 i
图②:王东辉正在查看试管中的细胞样品。
0 R9 T" {8 L5 @" I. Z% c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 : M, l) J0 J! X, e) i
图③:林红强正在为研学队伍讲解红外相机使用方法。
! B5 Y8 K8 r6 Z0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 z8 X+ N2 Y/ ]0 j/ z( E- h图④: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正在吃竹子。 * D6 I0 c; z/ h* {1 R) ]) W
杨僧宇摄(影像中国)
" k7 P2 R) q. c! S* K! X
9 \* Y0 W* | V从内蒙古到四川成都,90 后 " 熊猫博士 " 王东辉运用研究成果帮助大熊猫迎接崭新生命;在野化培训基地身着伪装服,饲养一只只大熊猫,张大磊用大熊猫看不见的方式帮它们未来回归自然;长期在野外参与巡护,林红强则在一次次偶遇中,默默守护身边那群可爱的朋友……
$ \3 I, Y1 a$ \大熊猫是人类的朋友。在神州大地,众多年轻人用科研、野化培训、巡护等方式,推动大熊猫种群稳步扩大,让这个物种在当下获得更好的栖息环境,获得更美好的未来。他们的岗位各不相同,工作的环境各有特点,却怀有共同理想,肩负共同使命,实现共同目标:保护好我们的 " 国宝 " 大熊猫。
' Z- J( d3 ?2 t" 熊猫博士 " 王东辉:
* p9 N* e. g# y: j! W: F2 o帮助大熊猫迎接崭新生命
1 h6 U0 o9 V2 Y2 W实验室里,王东辉慢慢将细胞样品装入离心管中,放入离心机进行分离。不一会儿,处理完成。他将分离好的细胞滴在载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
0 a5 S5 ~/ b' H, Y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王东辉是大伙儿口中的 90 后 " 熊猫博士 "。作为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一名科研人员,他每周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
# Y5 ^( b1 K/ w; Q) q: \" 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大熊猫怀孕生宝宝,帮它们迎接崭新生命。" 每当向外人讲述,王东辉都做出这样的解释。最近,他就正为相关课题忙碌。" 这个课题是通过 B 超影像学监测雌性大熊猫的卵泡发育进程。" 王东辉说,通过对卵泡发育的实时监测,能够更进一步掌握大熊猫的生理规律。$ Y$ s: g2 o: O/ F, b
谈及与大熊猫结缘,王东辉说 " 十分偶然 "。生长在内蒙古,他从小到大都没见过大熊猫。大学时期,王东辉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后来又在动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直到 2018 年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基地的招聘信息,便考虑加入其中。3 L. ^6 Z# c! D1 H' L1 y# o
当时,作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东辉可以选择留校,也可以到医院从事辅助生殖技术相关工作。但最终他选择了从事大熊猫保护相关研究。" 博士期间,读过很多大熊猫保护研究相关的论文,感觉这个物种很神秘,而且能参与‘国宝’的保护研究,我也感到十分自豪。" 王东辉说。为此,从未来过四川的他,举家迁到了成都。
0 v ^9 Y$ y7 X* L: h7 H% {主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2 项,累计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来到基地,王东辉迅速投入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大熊猫幼崽刚出生时通常仅有 100 多克,要通过进食初乳增强免疫力,提高存活率。" 有一些熊猫妈妈乳汁少,或没有乳汁,有的则一下子生了双胞胎,乳汁不够用。" 王东辉说,乳汁成了哺育熊猫宝宝的关键。
) N' ~" e# U" M* m: X. \常规的大熊猫乳汁保存技术虽然不会影响乳汁营养成分,但对乳汁中的细胞有损伤。怎样优化乳汁的冷冻方法?实验室里,王东辉不断改良调整乳汁冷冻液中的成分种类和比例,试图破解这一难题。经过反复尝试与修改,他终于找到了最优的乳汁冷冻液成分配比。" 得到理想结果的那一刻,非常开心。" 王东辉说,经过不断改良,这种大熊猫的乳汁及乳汁细胞保存体系技术渐趋成熟。
3 ^5 `+ ?$ _# H' L6 T; {% u" Z2022 年 2 月,王东辉和所在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顺利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这项技术更好地保护了乳汁细胞活力,提高了冻乳的品质。" 王东辉高兴地说,让熊猫宝宝吃上有营养的母乳,它们才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 ]5 i' |# \# Q1 I( c) |科研生活的间隙,王东辉则喜欢看看大熊猫们的生活。每当看到大熊猫们愉快玩耍,抑或在安逸地吃竹子,他都感到很开心。如今,大熊猫的圈养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也从 " 濒危 " 降为 " 易危 ",王东辉所在团队又把目光投入下一个方向:" 现在希望能逐步解决大熊猫高遗传价值个体的繁殖问题,维持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3 [7 j5 R" y6 g9 E) ^
饲养员张大磊:
: B9 |/ O1 _! Q% }, n* j1 V9 n穿上伪装服野化培训大熊猫
5 \5 E# u5 u0 ~+ u7 t3 B- \穿上熊猫伪装服,张大磊抱上竹子,缓缓向熊猫圈舍走去。只见他小心翼翼,生怕被不到一岁的熊猫幼崽发现。来到圈舍,打开门,给熊猫妈妈放下竹子,张大磊抽身离去。7 d0 v: a! Y" O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34 岁的张大磊是一名野化培训大熊猫的饲养员。" 之所以要穿伪装服,是因为野化培训就是要让刚出生的熊猫幼崽适应没有人类的环境,以后就能更好地适应野外环境。" 张大磊说,基地现在正有两只接近一岁的大熊猫幼崽在接受野化培训。- O) n/ _3 m+ o* u+ [- B
在工作中,张大磊要给大熊猫喂食,打扫圈舍。每个工作日的一大早,他就来到基地,换上熊猫伪装服,为大熊猫调配食物。经过多年饲养,他积累了不少心得。" 养大熊猫,要琢磨它们所喜欢的食物,还要根据牙齿磨损程度,调整饮食结构。" 张大磊说,必须掌握每只大熊猫的饮食偏好和身体状况。
9 a4 r$ G% h @饲养大熊猫,张大磊也曾经历一些 " 惊险 " 时刻。刚到中心工作不久,他就遇上了雌性大熊猫 " 壮妹 " 怀孕分娩。那天夜晚,基地风雨交加,张大磊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第一次经历大熊猫分娩,有些不知道怎么处理。" 张大磊回忆,头天夜里 11 点," 壮妹 " 羊水就破了,但分娩却一直没有继续进行。
$ S3 J, o) L6 P G看到 " 壮妹 " 迟迟不能分娩成功,他和同事们很着急," 但当时能做的很有限,只能做好准备,等熊猫随时生产。" 第二天清晨 6 点,饲养员们终于迎来了两只熊猫幼崽先后出生。3 n# l- f e, m( ]8 v! A
可大熊猫哺育能力有限,一只熊猫妈妈很难同时带好两只熊猫幼崽。关键时刻,张大磊和同事们迅速拿来事先准备好的保温箱,将第二只熊猫幼崽放了进去,并喂食熊猫母乳,进行人工哺育。" 后面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再把人工哺育的幼崽放回熊猫房,让熊猫妈妈哺育。" 张大磊说,经过一段时间哺育后,熊猫幼崽快速成长起来。
. ]0 c! A7 I0 ^# E7 t1 f饲养要野化培训的大熊猫,与饲养圈养大熊猫有很大不同。" 野化培训大约分为三期,熊猫一岁前的时期属于母兽带崽,幼崽吃的是母乳,我们就得穿上伪装服去喂养熊猫妈妈,不让幼崽认识人类,让它从一出生就适应没有人类的环境。" 张大磊介绍,到了一岁后至两岁,大熊猫就要放归到有其他野生动物伴生的户外基地进行圈养。在那里,大熊猫可以自主采食竹子,自由进行活动。而满两岁后,大熊猫便被放归到真正的野外进行活动,并接受相关监测。% u5 P O' P% h* i+ X
不仅饲养处于野化培训一期的大熊猫,张大磊有时还要与正处于二期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接触。" 我们主要进行信号监测和数据收集。" 张大磊说,为了减少对大熊猫的干扰,饲养员一般不会直接进入圈养的野化培训基地,而通过各种电子化设施进行监测。
1 Y# M+ ?7 _; U- n i1 a( S从饲养的第一只野化培训大熊猫 " 华研 " 顺利放归野外开始,张大磊如今已经饲养过 7 只进行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每只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熊猫性格各异,有的憨憨的,有的很机灵,有的则很胆大。" 他还记得,雌性大熊猫 " 琴心 " 在二期野化培训时,就曾跑到野化培训圈养基地之外。" 有一次我们突然发现‘琴心’不见了,最后找了半天,才发现它躲到了一个山洞里。" 张大磊和同事们长舒了一口气。
# `' p% V T;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大磊越来越热爱自己的职业。" 过去由于人为原因,大熊猫生态走廊被破坏,影响了大熊猫种群发展。如今通过野化放归,可以复壮野外小种群,进而增加种群数量。" 看到如今全球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张大磊特别欣慰," 希望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越来越多!"- a4 ~/ @8 q% j/ p; R1 B
巡护员林红强:
: _: V7 H" \* v& ]: L7 u% ~8 i2 T1 l为保护野生大熊猫跋山涉水/ t) Y6 \6 l% e# J
清晨,穿上胶鞋,带上开路刀,再戴起遮阳帽,林红强和同事马军等人缓步走出邓生保护站。" 这次要去熊猫沟,估计得 6 天时间。" 林红强说话间一指," 喏,向下走,到保护区最后一个村庄那儿,然后进入熊猫沟。"
$ p6 _! t+ j7 C$ I自从 2010 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巡护员,37 岁的林红强已在这里工作了 13 年。进行大熊猫栖息地固定样线监测,搜寻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和粪便,更换监测大熊猫的红外相机存储卡和电池……每一次外出巡护,他都要忙上好几天。
- v2 W( B- V0 e" 保护区有 64 条大熊猫固定监测样线,我们保护站负责的有 19 条。" 林红强边走边说," 每季度,保护站都要走一遍管辖范围内的大熊猫固定监测样线,在这些大熊猫常常活动的区域,搜寻和记录野生动物的相关痕迹,对非法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的行为进行制止,开展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 如今,这样的巡护已经成了制度化安排。
( c3 v; g- Z8 L5 ~' J沿着公路走,林红强回忆起和野生大熊猫接触的点滴。" 毕业没多久,我就赶上了全国大熊猫调查。主要是通过大熊猫的毛发、粪便等生活痕迹,摸清大熊猫种群数量。" 林红强说,每次调查都需要在深山密林或高山草甸上行走数十甚至上百公里,一次调查常常需要一到两个星期。在参与大熊猫调查期间,林红强走遍了卧龙和雅安等地的多个自然保护区。
; P$ h p- x+ i7 m! ~4 r日常巡护,见证了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从 2014 年的 104 只增加到现在的 149 只,林红强这些年没少和大熊猫 " 偶遇 "。" 印象最深的是 2015 年那次救助野生大熊猫。" 林红强回忆,那年春天,他还在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工作。在七层楼沟区域,一名村民突然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卧在路边。村民很快就报告给了保护站。不久,林红强等人便和当地森林警察赶往事发区域,对大熊猫开展观察和救助。
3 t9 [) D' C$ F& O7 ?7 p) K9 _抵达现场一看,众人才了解事情原委。原来,大熊猫因意外生病,自动从高海拔区域向河沟地带迁徙。" 我们合力将熊猫抬到了保护区内的相关机构进行救治,不到一个月,熊猫康复后就被放归大自然了。" 林红强告诉记者。2 u3 Q8 \5 T% A E/ y
跨过河沟,走上缓坡,行至熊猫沟的密林,茂密的竹子遮天蔽日。" 你看,这就是陈旧的大熊猫粪便。" 来到一棵树下,林红强指着前面的粪便说道," 如果是新鲜的粪便,我们就要收集,用来做相关检测和技术分析。"* e" G; A# y# q/ f* o A
在从事大熊猫保护日常巡护的同时,林红强还先后参与 " 卧龙大熊猫嗅味树及产子洞调查 " 和 " 野生大熊猫 DNA 个体识别及建档研究 " 等专项调查,为熊猫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一手素材。" 我们常在一线跑,能发现许多大熊猫的活动轨迹和粪便,这就为开展科研提供了数据支持。" 林红强说,如今他已参与完成相关课题 8 项,还正在参与白化大熊猫行为的相关研究。; h6 m6 I; T F% p6 B3 B$ y! r
科研调查之外,林红强近年来又多了项新任务:开展自然教育。今年 " 五一 " 期间,他就接待了 40 多个研学团队。前不久,来自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的学生们对大熊猫充满兴趣,追着林红强不停提问:" 野生大熊猫怕人吗?"" 大熊猫一胎怀几个?"" 巡护员平常主要做什么?"
, ^+ L/ b: p5 j" i, v+ y面对提问,林红强喜欢带学生们去实地现场解答。" 在保护站介绍保护区的情况后,我就会带他们走到大熊猫的栖息地,现场介绍大熊猫的行为习惯,有时还会给他们看看保存的大熊猫粪便。" 林红强说,通过自然教育,学生们对大熊猫越来越了解,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 S. h) e' K2 I8 r2 ^版式设计:汪哲平2 l5 _7 p) ?# i9 @/ W7 U7 ?
《 人民日报 》( 2023 年 06 月 11 日 05 版)( o5 m" T# O9 L: p/ a T
( 责编:卫嘉、白宇 )
: O# F3 V. F: w/ i# a0 n# @% E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