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兔头学姐张铁根:显微镜下的流浪地球 2# d$ R0 E9 @5 u6 W+ @, L
" 中国航天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 v& g. Y- d, E9 y+ a* Q: \
只有共产主义者才会懂的浪漫
7 J8 u% c7 A' n1 a* |/ ?# u这句话的浪漫,不是那种你下班回家路上顺手帮我买了一枝花的浪漫。
" c4 I; ^; r: ?# p6 T3 z0 A8 B而是那种 " 喀秋莎 " 式的浪漫。
3 h. O6 x9 j, ]- |7 D* q1939 年,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了诗歌《喀秋莎》,随后,它被作曲家勃朗特尔再创作成了一首歌,随即在苏联大地传唱。
/ Z; P2 _/ I3 @5 k# C Z, G1941 年 7 月,莫斯科红场阅兵,参加完阅兵式的部队,歇都不歇,直接拉上前线——女学生们带着哭腔唱着《喀秋莎》,年轻的战士们脸上绽放着稚嫩却坚定的微笑,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一场绞肉机般的战役。: Z1 n+ s4 W) k7 I6 y
唱着《喀秋莎》行军,唱着《喀秋莎》冲锋,唱着《喀秋莎》突围,唱着《喀秋莎》决战。
( Q- h+ R2 g" a"1945 年春天,苏联红军 200 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从南北形成夹击,包围了纳粹德国的巢穴柏林。4 月 16 日,红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 ~9 p/ _+ B$ o
那正是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前进中,数万部队齐声唱起了《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 2000 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
# h9 t5 c8 \1 o! @: ]; c顶着上千万人的伤亡,苏联红军终于将兵锋推到了柏林城下,年轻的战士们嘴里唱着唱着 "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 ",身后是轰隆作响的 K 字头火箭炮,德国人叫它 " 斯大林的管风琴 ",而红军战士们更喜欢称呼她为 " 喀秋莎 " ——这可能是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仅剩的一点慰藉:不能输,输了喀秋莎会为我们哭泣。
" `9 c! Z5 h: d7 v* F就这样,在火箭炮的轰鸣声中,苏联红军开进柏林,将红旗插在了国会大厦楼顶,将 " 我来自布列斯特 " 刻在了希特勒地堡外的墙上。
( d4 B' ]; N# a! R$ P) J多少年轻人没能回到家乡,多少喀秋莎没能等回她的爱人,但这并不能让端着枪顶着炮火冲锋的战士放慢脚步。
0 X) Y, F# d. ~- t# Z这就是喀秋莎式的浪漫,
0 h9 f- R6 F3 Q0 U% H! Q$ o关乎存亡,关乎战争,也关乎爱情8 o; W; j( B3 L& B6 z0 Y- [8 t
属于血火,属于不屈,也属于希望
( R' Z# p9 ~/ N* h6 \/ `"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8 s6 e+ {; y& n# r) N
" Q6 f b2 |1 x* \ L# y! v9 D9 l# a% K. S! |9 D8 V1 N# i/ m& Q
" ~2 `+ x$ U7 y! W2 ]( E. n1 H V$ f, x* I( @, j, G& R- e
, m! D5 w) s! ^) L3 K9 g0 ]
! W! Q' b+ z% v: ?/ `
' B) H9 z8 V9 z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