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典籍里的中国2》春节开启“中国式浪漫”
z; {1 r6 d) t$ b 农历兔年正月初三(1月24日)晚八点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四期,讲述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的传承故事。* J V! c5 x& A5 b. m3 o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其创作时间大约从西周早期到春秋后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期节目中,观众将跟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梭时空,对话汉代大儒毛亨、毛苌,体会中国人自古以来求真、向善、达美的共同心声。
5 o6 C# \, ^0 f* _# w/ M. P& w ' G% I& W# z5 Q# e
随采诗官“观民风,知得失”) |1 w G5 d, M ]; Z6 T' z
《诗经》里的句子“有画面了”5 J# v/ v1 z* M( G. L- d4 f
从描绘爱情婚姻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记录农事生活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再到记叙欢聚宴饮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作为礼乐文明的精神之花,贯穿了古代先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为后世留下丰厚滋养。
% v2 z* p5 m: O3 _2 d7 ] 本期节目以这些经典名篇拉开序幕,届时,观众将跟随采诗官“观民风,知得失”,感悟《诗经》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4 N& p( ?& x4 g& Z) b: L P) p4 L
- [ O/ a- r: v$ l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早在上古时期,先民就用诗表达情感,记载着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歌唱。相传,自周公制礼作乐起,经采诗献诗和数次收集整理,《诗》被记录和传承了下来。春秋时期,孔子从上古流传的三千余篇诗中,整理出三百零五篇作品传于弟子,其中,《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颂》四十篇。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郑任钊介绍,孔子非常重视《诗经》培育道德、淳风化俗的功能,“他以‘思无邪’概括《诗经》的主旨,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说明人格修养的进阶历程,孔子还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的素养成为一种社会要求,不仅要有温柔敦厚的修养,还要有赋诗言志的能力。”# w0 n& s" }! I; X# ~5 t6 J
% l3 V j+ c1 Q4 U% h 以全新视角打开《诗经》
# w4 x# k" G, n3 y 汲取跨越千年的精神力量4 N2 i* b; Z6 _* _0 ]3 @+ O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诗经》这个名字从小耳熟能详,但你知道我们现在读的《诗经》,其实是由汉代大儒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吗?本期节目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马银琴解释道:“相传毛亨为《诗》作《故训传》,并把《诗》传授给赵国人毛苌,毛苌被河间献王立为‘博士’,他传的《诗》也因此被叫做《毛诗》。”
$ A& B% u' V6 |3 T3 F ) ~3 D$ v$ g# |7 }& D5 ^
为了呈现毛亨、毛苌对《诗经》的保护和传承,戏剧舞台以师承毛亨的毛苌为主视角人物,让“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着毛苌回到过去,再次见到已逝的夫子毛亨。他们将一同回顾毛亨少年时以《诗》明德,青年时以《诗》传情,出征时以《诗》鼓劲等人生故事,以及其晚年收毛苌为徒,护《诗》、注《诗》、传《诗》的人生经历,把《诗经》的精神世界与毛亨的情感世界相融合。
( Q% i! o1 j" G F0 W% u/ T 9 N7 t2 x4 p: m" L5 S$ S. h% y6 ]' F
毛亨的老年和青中年阶段分别由张晨光、曹磊扮演,毛苌则由吴樾扮演。在演员张晨光看来,毛亨对诗学传承孜孜不倦,对感情矢志不渝,对毛苌视如己出,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他表示:“希望能够将这样一个历经磨难,却不改传《诗》初心的智者形象好好表现出来”。如何诠释“诗学大家”毛苌的稳重,细致演绎毛苌对毛亨亦师亦父的情感,则是吴樾眼中的一大挑战。
; A, D5 r2 Q9 E 5 A1 h( {- l4 Z, s i; Y" @
诗歌不仅可以述文明之悠远,传文化之美善,更可以立青年之志向,养民族之精神。通过节目戏剧演绎,观众将看到华夏先民真挚的情感,引发情感的同频共振。如同马银琴所说:“《诗经》既是礼乐之文,是德义之府,也是心灵之歌。”; u; \; H- ~. b6 W
正月初三(1月24日)晚八点档,让我们随CCTV-1《典籍里的中国》迈入诗的世界,从《诗经》中汲取跨越千年也依然鲜活的精神力量。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