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82|回复: 0

斥资1.25亿,耗时7年,她将整座清代古宅搬到美国!

[复制链接]

12

主题

0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表于 2019-3-24 23: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 w: H# M9 @6 T& D
$ m  p1 P7 I0 y$ d% w' u

' f* {2 f" J- C3 ^: Z- D2 k▲ 荫余堂的坡屋顶与马头墙
; i" v; N' a4 [& M! i3 c在遥远的美国波士顿东北边,有座名叫赛勒姆的小镇,那里完整地生存着一座中国清代的徽派构筑,这座古宅叫“荫余堂”,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徽州古构筑。' [" N& d' E: v( h
$ N; @7 q5 X0 M; t: ~& a- ]8 M( M
! M" R! ^$ K2 V! b8 B4 A

$ U- g. H' V5 N$ a0 d& \3 B" E, o; h+ w/ q* N5 [$ i& Z
▲ 荫余堂
- h  h. Y6 [) a& B( }
& V! J) _1 O+ }2 U
6 x$ ]- c6 w( {* {" H" C: c 荫余堂曾是徽州黄氏一族的祖业,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栋拥有200年历史的木结构古构筑。荫余堂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栋二层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范徽州民宅构筑特色。
9 L" |. O, m1 b/ T- t+ @( y+ x( O& s( n7 m0 e! `
* D1 u' Q7 K& p  L* s

- F# g' @! h/ j: x0 `/ T: F3 f7 {4 E
: m8 \" |; S. [! ]' b/ V
▲ 荫余堂内景8 A- h! A" M  y4 p

" [; A6 R/ \) m5 L: [* x6 g( F  X: O; b* d0 h
黄家人在这里聚居了约200年,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动荡的历史。1982年,最后一代迁出。老宅院从此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黄家人最后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卖掉这座房子,而这正是乡间老屋广泛的运气。9 c, w  P/ c/ c) w% M0 x

) H) T$ D; y0 J  G" g! Z; J$ h7 ^( [! u

7 s. q  |- O1 a9 J
; ^1 W" i) A1 U3 s$ q" m+ \% o1 j
▲ 南希
' m- \9 o) a1 h7 P. V$ N, N
/ H# U; S* A" \. l/ o- g$ d
  W( S7 i/ @2 l' S$ o1993年,一个名叫南希的美国女孩的到来,改变了这座古宅的运气。南希是个中国迷,曾在北京中心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也是美国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负责人。早在1980年她就到过中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也是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1 @5 ^9 V* E+ Y! X; C! c

) A* }* K- e/ Z: I
1 G% Y& ~3 {! Q& e7 ^/ s% C
6 |% S7 l. O" t4 i  c' s( X& c1 ~1 |! I7 W0 b3 J$ L0 a$ l- i; V

- y* h  [( V) y+ s" ?7 O, x▲ 荫余堂的堂屋
2 w+ s. `% \9 n2 L/ A她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徽派构筑,就被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深深打动。甚至在临行之前,她竟萌生了带一座古宅回美国的想法。
# U) q; @9 L' V" g* P) A, A; `5 \8 d9 Z. I. c6 P
9 S) E- f5 i/ c$ x! U; }( V( t+ x: G
3 r2 l6 ~7 [7 P; i) G

, T% A. O' c! C" K
$ t  X0 k8 D/ P$ D0 p) G▲ 青石板铺成的庭院% z+ A! [6 ?5 l& P) H, I1 N' Z
从1993年开始,南希在1000多座不受保护的老房子中,选出这一座极具徽州古构筑特色的构筑,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耗时7年,斥资1.25亿美元,生存下这座有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构筑。* A6 Z3 }( Q  N( Z! m
' |* t) K) [) L; @, j/ C

2 h' u2 n. G# ~+ Q; `. x
* K% l5 Y( N0 ~* d2 n) T; }! D▲ 荫余堂影视资料
* f* g# G' l7 ^0 {$ S" ~
; E) d1 l& |, N0 O- _3 i- d; e$ x+ o3 h6 V: J
1997年起开始崩溃调查。荫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自此这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构筑,不再为黄家全部,而成为美国人的博物馆的一部分!
& V% o$ W: H* R9 s) V; G
5 Z; S9 W6 e  ]5 O/ c7 n- s6 G
" s3 Q" u9 P/ r' |+ B/ b# [- i. S6 }- d( q& r: `+ }6 s
▲ 荫余堂
3 Y. f+ j6 P1 \, S1 j
1 \6 B" O- J2 E+ v7 k7 z0 a0 }; i" G) t  ^
异地重修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难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在完成了崩溃调查之后,工程师开始绘图、拍照,工匠们则给各个部件做上了记号。这此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500件石雕,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
2 L, b( E4 t1 S. Q0 V
2 t8 e# R& P6 E; {$ t& K
# g* @- W1 m, p/ Q  d
1 }9 v& I/ n9 M$ C$ ^. y1 k+ R) z9 E# s* q$ e
8 f) n9 N' Z1 s2 {8 {2 L

; s4 n% g1 c3 k0 V! J7 ~4 n
2 }, I4 {, x* J' z$ G 接收古宅后,开始策划组装和保修工作,并规定古宅的全部部件间不得用任何钉子,全要用积木等套件组装起来,除了屋瓦之外,古宅一共有4000个构件,精密程度相当惊人。
# I0 E9 D+ T! z- d" V0 A5 P2 N  j
5 H, U. @! a0 [
; `8 w" I8 {8 j! [* E6 y/ _# N+ q' J

. _/ {8 G+ b8 \# H5 t% a8 Y
- h5 }* q9 e! T5 V. e2 D0 b▲ 荫余堂的天井
' k8 r7 @$ C* `* _. l" `“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 s7 W; V7 m  k3 x6 e' L" b& w
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 h  t/ x+ H7 i3 c

. v2 ^+ v* d( @
$ q* S# e* ?: }6 T, e" @2 l1 z 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的名句。诗中刻画了皖南山间村居,荫余堂是此构筑风格的代表作。而如今我们去看,只能到美国了!7 ?; w# v* o+ u1 Y
. D$ M/ W. o; C* u
0 v5 I! S8 B. C" I1 q4 Z" Z
& T  ]* l/ j& @9 W  s

; l! Y% l& p/ C
/ \1 h/ U7 ]8 }: o▲ 天井两侧的格栅木窗
0 _$ U2 q; a9 X  \4 J1 P  g
; I8 W9 u7 k  h' P4 \# _9 u( ^- J9 |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做生意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 u- e; y6 B* G

0 Y1 \; P1 D3 v6 w7 X. a$ G  a
' ^4 d+ w* `# ^% |" p; e; r0 s& ]6 k: j
' t$ j8 @4 {. K. e( X& K0 K9 N5 J6 R3 _

- ?" o- C9 f& m: `8 A0 B- {▲ 重修荫余堂$ |; z$ m% K- a5 T, y# ?

: \8 P; J+ B* t% [
! f& Z* @2 q2 Q' b  Q 但是和荫余堂的荣幸相比,其他上百座在都会的发展中荡然无存的古构筑的运气则悲凉许多。若构筑有灵,它该做何感慨呢,当初同意搬走是以为它的文物价值小,而如今看来,福兮祸兮,难以言说。
# M& e9 i! m! l: S! L' U( e& b  ]- r  b/ u# I  y. o( G
6 y4 v8 b' Y1 _" p; }' ~/ @3 j2 ^

4 O8 i+ J/ Z  J+ W* y* A3 s4 {2 O  v* n

, E5 d0 e& \/ N, W3 @3 T& c▲ 荫余堂的搬迁,高出半个地球
& b* O7 Q3 n( |9 s9 N0 i% l  M* A  J5 \' N) X" A  T2 z

  F1 s& O' p* g8 Q0 M+ Y 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赛勒姆镇迪美美术馆。到美国后,仅仅核对部件及卸货又花去了三个月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是无比繁重、琐碎,考验着工作职员的耐心与仔细。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举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F0 r% K  j: J
8 Q$ }* ?7 h0 {5 o+ d0 c4 R

/ i) V; {! s- w3 C3 Z1 v# G: }
/ ?8 S3 P7 P* x+ ]0 _6 e9 p: ]
0 r9 t8 O( ^+ w  j/ A* d. t0 T# q

- T* \& ]. c/ Q" n4 c7 p+ ?. {1 H
7 A+ x: C& e5 k3 H/ U▲ 沈鹏题写“荫余堂”匾额
  C* ?/ S4 N* T3 ^- U# O( K
3 A+ O6 j4 y+ e3 j9 M" Q. k  Z6 {9 W8 s  N8 c1 {# d, K
复建时,美方构筑师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宅院不符合现代构筑安全规范,内部也没有电源,屋顶瓷砖没有上釉,难以适应新地区的严隆冬天。颠末中美专业职员的合作,克服了种种挑战,最后不仅按照原貌复原,同时让这座老宅符合了现代的构筑规范。
( ~1 D; Z, y; k( _' A) l, e  x$ k$ T8 I- o8 `( R7 M

: E5 K( U+ y( F# m1 \1 [' M' T3 w, ^! l0 d! Z; j
1 _- |' Q9 b& J3 n1 Q0 Q( ?

9 k* A. N# A& Q+ @, Y. ?: k▲ 荫余堂内景
/ H5 b% H  W5 v7 T) P' X9 ]* z. t* J& e8 |2 t
/ n+ |4 c0 \3 ?& ]: l4 X
更难以想象的是,为了高度还原,博物馆还将荫余堂修复成了80年代的风貌,购置了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彻底还原了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容貌。
. `6 m3 A1 l) Q) H: u" A: N6 I
: R0 l& N! Y) m( W9 z4 {" @7 Y1 `0 f4 M

! F0 @+ H. g/ ?( f6 c4 v▲ 荫余堂外景) o3 Q( `+ \( V
* i4 V! N, n; P2 y. w+ Y
  ]0 s, C* P$ q$ l
整个团队前后历时7载,2003年6月,荫余堂才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天观光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 N# Q" `' ?7 C( s1 n# b6 S+ t& z3 w; Q: p3 P& f
# ]! @6 Y. o1 q& B& g

6 I7 o/ @8 u! _& r
; R9 h( a5 U( i9 }# Q6 C: ^$ j
' W4 Q# Q7 X) b. Q  y4 j' O▲ 荫余堂主题网站5 L) I) l# v3 b: t) p9 N0 }' a
+ e9 y' B7 I7 u
9 f- m" b  t) t; Y9 o
荫余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现在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出于对民居的保护,每天限定观光人数,观光时间仅限半小时,且必须跟随导览按批进入,严禁拍摄……
6 k5 a2 x, N5 O9 _7 {7 q( i
& @2 m4 u4 p! f2 f- A/ V9 _: V) m3 K; s" E9 |1 f( ]) B

; ]8 a5 e/ _1 d4 [  P$ o" X- F+ @0 W

/ Q9 M  g+ o. m$ D6 i% }% ^▲ 老式钟摆和向雷锋学习的宣传画
5 ^) O5 m: S5 D& V; i0 s1 h1 Z0 d
4 p& |3 ~( |% q$ t" w" d; B6 k4 {& r0 d6 B5 c' S1 o
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仿佛真切地穿行在安徽的村落间。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构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人观光者都不由得惊叹。
% n( s( [# B) S
$ @. [' W* [5 ~( Z8 a" G# [& n5 D4 F4 b. E, S) Z1 }+ M' d
! K& p6 U8 {5 t# Y( d& ^4 F

! |5 K/ c. O/ {! y' h# }( D* O' G, a4 U0 k$ ]
▲ 镌刻精美的镂空木窗
1 X! W* P! t0 k: a9 o 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的招贴画,文化大革掷中的毛主席语录……每一样东西都生动记录着中国的历史,记录着百年间中国人一样平常生活的图景。- l& w/ ^3 s8 Y0 a+ D( j
5 Z$ D5 G% {! r2 Q3 G
( w# D- I2 }: E3 V- o6 K

* V) Q% k5 @/ @8 m
, R/ ?) \8 e. S: v6 y+ C, ]3 v* R
3 w8 @. n* t6 w3 J$ D$ K9 N▲ 欧式壁纸,中式家具
6 Z0 _) c  S5 c
5 i1 R, L1 p1 w* I
2 o- {6 ?$ K% O$ r 陶醉在如许一座中国古典老宅里,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从一件最一样平常、最熟悉的物品作为起点,相识中国文化。
! a8 [; a; \8 ?0 x5 w( J  Y: V
1 Z4 m0 @! ^& L+ Y' M
2 {5 j* v0 ], d# J* M8 H3 c) r1 @# G& _3 n1 o% K# K6 t# T
; t4 S1 E% C* _4 G4 e; z( B
) |; c6 \/ J) {6 r! a+ G
▲ 民国时期招贴画和生活用品9 L! J' y! k' r# N+ d8 k) y( Q
6 I; ?! }) U. i/ j' t
* ]( E/ j! z+ a) J1 x& l& B/ p
何以属于我们中国的古老构筑,珍存了丰沛的民族历史文化,却无法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而被外国人以无比过细和专业的精神保护得云云完整,令人倍感汗颜。
) A% |. X. p- G/ Z5 {, ~, j1 u# j4 d; }; ]' t8 T
/ n1 l% h$ `& U8 p+ g, V7 o! I' [6 u

. G/ i- }1 I! |5 o& ]# J# _) _2 @& }; e- _. h
  z7 N: M- \9 G) i
▲ 荫余堂的雕花门窗
1 }: Z( c/ `" y" C+ s# x! v+ o6 R1 _# _& ?/ F

  ^0 c1 G& @! Z: g" R 如若当初南希未曾抵达中国,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宅院,最终又会落得怎样的运气呢?6 d" ]2 ]9 S9 v  Q; r" S* k

$ ^( p. m; E; B/ v% ]" b4 a7 T1 W3 U5 @) s

" r8 B" P2 x+ u; Y0 s) j! ]/ i, P
3 }$ \( e. z' }" R
! Y, Y# f& F5 }& t& w▲ 重修的荫余堂' M: G. R$ q, v9 E3 x
2 B" x$ F6 V+ g! c- d$ j) [
" P$ K) J4 K. T0 B- p9 y5 s
多年以后,黄家第36代子孙黄秋华应邀赴雅观光重修的荫余堂,适逢大提琴家马友友在这里举行音乐会,当黄秋华走进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被流水一样平常的琴声包裹着,感觉穿越了时空的她,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我们的房子,在我的影象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间突然出如今我眼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T( o2 L; l  e9 Q' Z0 }3 _6 R% i) M
  
# t! k! R9 ]# `: `1 D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6671110834405523979/& c/ `- M- c+ C- n  B8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5 21:42 , Processed in 0.0367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