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1|回复: 0

切问国之所需,笃志科研报国:复旦文社理工医五位教授汇聚一堂 ...

[复制链接]

1598

主题

709

回帖

663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6633
发表于 2023-5-29 15: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编者按】0 Y. W( k0 a7 m
2023年5月27日,是复旦大学118周年校庆。“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从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校长陈望道提出这一主张开始,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就成为复旦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
4 G& K! B( H' l2 X赓续学术传统,百年弦歌不绝。5月9日起,来自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50多位复旦名师将陆续带来学术演讲。' D7 r3 I* M5 v6 f# j
切问国之所需,笃志科研报国。5月27日下午,庆祝建校118周年复旦大学第57届校庆科学报告会在相辉堂南堂举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尚君,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吴心伯,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生命科学院教授聂明,基础医学院教授应天雷,基于各自研究方向带来内容殷实的学术汇报。
& g$ L7 v) L, f4 [+ d, I* _五位教授合影。本文图片 成钊 摄; Z* a0 ]; h8 a1 Q, J3 |* l
: _2 d, l) P2 f+ u3 J- w6 [% p) b
求全、求真、求细!在数字时代重新写定唐诗- R' N  Y% O) e" }: w
李白《静夜思》的诗句到底是“床前明月光”还是“床前看月光”?孟浩然《春晓》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就已破题,可现存最久远的宋本里却记载这首诗题作《春晚绝句》,怎么回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否真的为杜牧所作……9 C  O: |! q' U
“唐诗流传千载,问题重重,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里已有如此多疑点了,更不提相对生僻的。”以一连串问题开场,陈尚君向听众掀开浩瀚唐诗长卷的一角。
' h) p0 R* K. j: l7 i$ x陈尚君教授
* k  J) B4 Q( G' q8 u
% T  F, ^- V; D: B+ M( I0 X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全唐诗》修成以来,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都曾进行对唐诗的补遗和写定工作。2011年,陈尚君决定也进行重编唐诗的工作,他不借助手,单独承担此一责任,已坚持12年。; S* f$ p7 h  n' d2 ]9 g3 W9 q! p
重新写定唐诗,这项任务既繁重又复杂,要遵循三项原则:一是穷尽文献;二是凡所引书务求善本;三是在诗人小传编写、诗集文本溯源、鉴别真伪传误、还原唐诗本真面貌,历代流传变化等方面,皆求全、求真、求细。* H4 s: c, j% \: S: A
陈尚君感慨,自己身处一个幸运的时代,古籍因数字化得以进行精细检索,计算机写作能够进行成千上万次反复修改,全世界古籍善本大范围公开。因而,他始终坚持:“要打破学科壁垒,广泛吸取古今研究与新见文献,才能有所成就。”! m2 }" C5 a9 s" j* a( r8 L
借助现代化技术的帮助,陈尚君独立编撰了《唐五代诗全编》1200卷,总字数超过1500万字。编写过程中,他不断微调体例、判断真伪、斟酌文字,倾尽心血。陈尚君不曾统计《唐五代诗全编》相比于清编《全唐诗》一共做了多少修改,他只知道,几乎每日都有稀见善本和新出文献奔涌而至,应接不暇。
+ s( D" p7 n$ p: x) m/ K4 i; t伴着日升月落,陈尚君将继续埋首书卷之间,借助便捷的现代技术,把这项工作长久做下去。# B# w1 r5 [3 a. y
中国力量的成长,影响中美博弈的边界) @, ~) ?  P0 o% D1 F
吴心伯在题为《探索中美博弈的边界》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中美正处于战略博弈的过程之中,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国际环境、中美经济的相互连接、两国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使中美关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d+ G% s# w/ O: ~
吴心伯教授/ c. {2 q, F: |: e5 y
0 c4 H: H6 n0 B' c" W8 b& I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要不断丰富对美博弈手段,并从过往的危机处理中总结经验,开展持续和高质量的政策与战略对话。吴心伯认为,当前较为迫切的任务是界定中美战略博弈的边界,如竞争的性质、对抗的限度、合作的空间等。边界的明确,将为处理好中美关系提供更有益的框架,并增加整体关系的可预测性。
$ y/ d/ D- }% \6 Q5 x6 h“中美博弈的边界是移动和变化着的,边界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力量的成长是决定博弈边界的主要因素。”由此,吴心伯认为,我国应当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之道,持续推动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以有规则的竞争代替无规则的竞争,让国际规则朝着有利于合作、开放、共赢的方向去走,有效抵制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负能量,努力让全球化重新回到正轨。/ f* i6 G8 o3 D. d- P, e
吴心伯指出,从近年来许多国际政治大事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对于中国更好处理中美关系、开展大国外交打下了扎实基础。; r2 o# Y* T; H  {
报告尾声,有听众提问:如何通过中美关系理解大国博弈和当代国际政治议题?在吴心伯看来,中美关系不能只看双边关系,还要看到更大的格局,尤其是稳定的中美关系对于地区和国际形势也会起到稳定作用。: u4 m! N9 I, ^( ^( M
高分子时代,改变人们对纤维的认识, j/ C( O) `/ d3 a1 T/ x  K+ }' W
“材料是反映人类发展很重要的参量,随着材料形态不断变化,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一个高分子的时代。”报告会上,彭慧胜从“高分子时代”谈起。- h" n! j" w. ^& Y, j
彭慧胜教授
0 S. w' h1 N% l: f5 \0 T) M2 W3 V, X  P" V
将纤维编成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分子时代,我们是否能赋予纤维独特的功能?4 u. E8 q+ o( b
过去,电子器件的结构进行着从三维块体向二维薄膜的演化,彭慧胜团队在此之上更进一步,在国际上提出和发展了系列一维的纤维电子器件。, e- P  H5 N  @- V0 n: Y& T% q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诞生,正式为人类探索太空拉开了序幕。“能不能把硅基太阳能转变为纤维化器件,制作自供电宇航服呢?”彭慧胜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实践,他发现,纤维太阳能电池可与纤维储能电池编织集成为自供电系统,该系统在真空、高低温等极端环境条件下能稳定工作,这或许会在未来的太空工作中发挥作用。
! n# t0 M! s. |$ W; d* E从天上回到地面,地表丰富的水资源值得关注,如果能把静止的水像流动的水一样利用起来,并通过不那么大型而复杂的装置发电,就能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彭慧胜团队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利用含氧官能团修饰的碳纳米管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找到一种全新的发电途径,并且性能相当优异。“这是一个相当惊喜的发现,其背后的机制和规律还在探索。”彭慧胜说。- I# Q: B5 X: p
纤维材料在人体的应用也值得关注,纤维组织工程是一种理想的人造韧带,其由排列的碳纳米管和高分子共同组装而成。纤维人工韧带能够促进骨内血运重建和神经再支配,通过实验,彭慧胜团队已经实现大动物的韧带重建。4 }1 U2 s4 a$ P4 o) w! E4 F
大象与碳汇,生物多样性与碳中和7 H1 A- W, e/ z" p
“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东西,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它们都取材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因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内容。”聂明在报告开场时说道。
* @; y( r' ]: g1 v" o  {* H- \聂明教授3 Z1 F- O9 Q5 O$ y9 o( M

! b& Y- M. ~8 K!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快速升高,从而导致气候变暖。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聂明指出:“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水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也对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时间具有积极的意义。”
& n9 Q5 n( R4 F0 A7 n生物多样性与碳中和有何联系?聂明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寻找案例,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比如,大象是种调皮的动物,喜欢用鼻子到处拔树,尤其是小树。研究表明,大象的存在会让吸收碳能力较弱的小型树木变少,让能更好捕获温室气体的大型树木增多。还有数据显示,若非洲大象全部灭绝,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可能会增加7%。
4 b2 T  `' y- g( w+ d0 @大象与碳汇,这对看似遥远却十分奇妙的联系,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兴趣。面对“如何发现更有意思的科学问题”的提问,聂明表示,第一要到大自然中去看、去观察,第二要在此基础上去想、去深刻地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对大自然中的现象做出机制上的解释。”+ Y1 B* v$ Q) o$ C5 m% {4 B
目前,人类已开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我国提出要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展望未来,聂明希望能带领团队做出更多成果。他相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k$ J1 q: W- l% J- O+ Y" C
推进跨学科研究,探索下一代抗体药物
7 {8 ?- k8 f1 A1 b0 U2 r21世纪以来,抗体药物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抗体药物正朝着人源化、功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应天雷为大家带来题为《基于合成免疫的下一代抗体药物研究》的报告。/ ]  D; X! h* D  r
在传染病防治中,抗体药物存在许多临床应用瓶颈。抗传染病抗体需要满足极高成药标准,而传统抗体在成药性方面仍存在缺陷,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广泛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应天雷认为,如何对传统抗体分子进行工程化重塑,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要突破点。
% r* h! T2 y/ U6 L2 m& f合成免疫学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新兴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充分吸收合成生物学和前沿免疫学两部分的理论成果。上海合成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应天雷担任抗体工程与新药研发课题组组长,与多个领域的研究者展开合作,从跨学科角度进行抗体研究。/ t; Y7 n9 o5 f1 Q
应天雷教授
+ z# q- B- p8 f0 q2 u7 Y4 I) U: L/ R' m# Y) ]4 |. z. `+ J+ r
应天雷介绍,基于合成免疫的抗体设计,包括从蛋白到模块、从模块到元件、从拆分到拼接三个部分。研究需要对模块进行拆分,并进行“乐高积木”式的重构,实现模块化设计。
; L: Y. ]$ K$ p) {. e在抗新冠和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方面,应天雷团队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纳米抗体,可靶向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区上的五类不同表位。相关研究将全人源的重链可变区抗体骨架进行筛选重构,从而首次设计出基于天然胚系基因的全人源纳米抗体库。
9 N0 G3 r& ]) h- L9 \, |应天雷认为,未来的抗体研究应当充分考虑抗体的分子免疫学特征,注重合成免疫新理念的抗体设计,不断发展抗体进化技术,进一步探索抗体的新结构、新性质、新功能,让新型合成抗体更好服务于临床应用领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6 05:22 , Processed in 0.0376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