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 c; ?+ T0 O/ G- t' Y3 D& L4 A+ i
9 F" J4 t& O3 W' i7 X: u Q8 e$ P5 E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0 B: p; B) u# }0 W# [5 j2 B L: {, ~0 K! _% k5 A( J5 b
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动作频频,“花样百出”打造竞争力。
4 ]' }$ \- D1 p5 O2 d近日,招银理财一只权益类公募产品,因提出累计净值低于1元不收固定管理费而引发关注。
) @* z8 X' J' [$ R. q& J记者注意到,该只权益类产品为招银理财权益类投资经理张英所管理。5月份以来,招银理财发布了多篇《谁是张英》、《寻找张英》、《张英来了》等一系列文章,对张英投资风格、投资理念、市场观点、历史业绩等进行介绍,着力打造张英的个人影响力。! ^* I: V, j- W$ @( E0 a, b4 G
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的“破净潮”(产品净值小于1)、“赎回潮”,打破了许多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息”的固有印象。相关分析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产品进行创新调整,更加注重投资经理的个人影响力和投资管理能力的打造,这体现了银行理财产品“更成熟”的趋势。6 V7 P+ N. H1 m* J' S) G( y' D
不盈利不收费$ M' I& m0 Y) q; m$ T( V* \$ x' B
“谁是张英?”5月5日,招银理财发布一篇对话文章,以“张英”的口吻,介绍了旗下“招卓价值精选类权益类理财产品计划”的基础情况,首次将“张英”介绍给了大众。: b1 Z: n: n' A# h- E3 I, o
后续,招银理财连发《寻找张英》、《我是张英》、《张英来了》等一系列文章,对张英过往经历、投资风格、投资理念、市场观点、历史业绩等进行了逐次介绍,一个从业16年、拥有丰富投资经历、审慎克制的价值型投资选手“张英”便跃然纸上。
& M& g* f N6 n+ I0 t据了解,张英现为招银理财权益类投资经理,她秉承“择优”+“低买”的投资理念,攻守兼备,重视高股息的“压舱石”价值,尤其看好国企深度价值重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龙头、港股。$ y. x) v/ W6 c4 t: t7 W
“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即是张英管理的一只理财产品。在招银理财发布的“选择招卓价值精选首发产品理由”相关文章中,提到理由之一为“有诚意”—“普惠型费率创新,若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不计提管理费;张英自购200万元,真金白银胜过千言万语”。
; ^9 B/ D& U) }- i! W# u! }所谓“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不计提管理费”,即当该产品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00元(不含)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该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00元(含)后,管理人恢复收取理财计划固定投资管理费1.50%/年。
7 ^# ]3 j& s) K7 Z1 \! S该权益类公募产品有80%—95%的资金投向了权益类资产,与公募基金股票型基金较为类似。而公募基金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率一般为1.5%。& E$ ^( F# q& ?8 }
理财子公司降低费率并不是件新鲜事,但此前多为“阶段性”费率调整,“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这种随产品净值调整产品费率的情况并不多见。( l$ P/ m' t d! B% ^- M
2022年,交银理财、浦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将固定管理费、产品销售服务费进行了“打折”,中银理财等几家理财子公司还将旗下部分理财产品管理费率降至0。
6 C9 X% E v0 C& v5 \ Y, A“通过不收取管理费来降低产品的购买成本,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也能够提升投资经理的个人影响力,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品牌曝光度。”有银行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 {7 ^, y9 e' ^5 x8 e0 I; I9 M" J2 T
值得注意的是,虽管理费率“不盈利不收取”,但“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仍有其他费率。根据产品说明书,该产品还有认购费、托管费等费用。) }* g( v' D( r z- s
记者注意到,“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的产品托管费率为0.08%/年,相较一般股票型基金0.25%/年的托管费率也非常有竞争力。1 j* @5 _7 H s3 v# ^$ B
打造品牌影响力: R/ x$ K, F3 L
“此举是对首发认购的客户的负责态度。”5月26日,招银理财回应称,该产品投资经理的投资风格比较稳健,积小胜为大胜,因此这样设计体现了该投资经理的信心,也体现了公司的信心。
4 n* t. l5 I1 @5 |* X/ v记者近期走访了几家银行发现,与此前仅展示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产品类型、封闭期等要素不同,已有银行在理财产品集合展示页面单独标注了“投资经理”一栏。
8 N; W5 G6 g1 e“这体现了银行理财产品‘更成熟’的趋势。”针对将投资经理与理财产品深度绑定的现象,5月26日,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这样对外可以展示更加良好专业的形象,对内也可以激励员工提升专业程度。
7 p6 e; z# ]( j“总体来说,将投资经理与理财产品深度绑定的现象在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较为常见。特别是前几年,有一些当红的基金经理发布了新产品,常常有非常多的认可他的投资者去买,这就是通过品牌的力量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吸引力的例子。”董希淼认为。
1 Y2 r/ i2 e e% S, \2 M1 J“基金经理也往往是大家选择一只基金产品的重要考量因素。”一基金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8 k$ a- ^" m" L8 ]& ?0 d$ R“此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管理团队规模较大,难以将每个投资经理与每个产品进行深度绑定。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开始更加注重投资经理的个人影响力和投资管理能力。”前述银行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通过投资经理与理财产品深度绑定,投资经理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品的投资方向和策略,进而更好地进行投资管理。% c [, F& q' o# w; K' f' Z& k
“总体来讲,招银理财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创新值得其他机构关注、学习和参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罗皓瀚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资管新规后,全面净值化时代,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公募性质的产品,与公募基金产品的差异将逐渐减小。
/ Y1 B+ N7 v9 q) C/ E! s. {. H# n“其实,从管理费上让渡利益进行营销,以及打造投资经理的个人影响力,基金公司早有实践。基金公司的先进做法也值得理财子公司学习和效仿。”罗皓瀚指出。! I' A" j( ~/ r& ]3 Z' e
但董希淼同时提醒,对于知名度、影响力较高的投资经理,投资者也不要盲目跟随,要对投资经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分析,给予自身的风险变化、投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6 N: _: j4 _6 F6 O% n
“没有最好的理财产品,只有适合的理财产品。”罗皓瀚也提醒道,“网红”类理财产品固然有吸引人的特点和优势,但毕竟仍是金融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并存。3 n1 y4 t! ^ q: S/ n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