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本小雷还以为「2023 年是属于元宇宙的一年」,实在没想到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 技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抢走元宇宙的风头,成为 2023 年的技术关键词。从 OpenAI 到搜索引擎、从绘图工具到游戏公司,几乎所有「稍微出名点」软件企业都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自然语音 AI 对话模型。) W- I, R$ a: T* t, s
但可惜的是,本应「造福所有人」的 AI 技术,却不是每个人都用得上。比如有的 AI 模型严格限制使用者的 IP 地址,有的 AI 模型动不动就会封禁某个区域的用户账号,相比之下那些「资源有限」要求排队抽签领取测试资格的 AI 模型都变得那么的平易近人。, a3 V4 P; C5 t( d9 {/ }: A
当然了,有使用门槛就意味着有信息差,也意味着有人可以用这个信息差「大赚一笔」:在 Google Play、App Store 甚至是微信小程序平台,我们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 AI App。他们有些调用的是 OpenAI 给出的免费接口,有些则直接挂羊头卖狗肉,用货不对本的低级 AI 模型来糊弄用户。但有一点这些 App 倒是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他们要么全是广告,要么向用户收费。0 ?! c# I' G( o! T! M9 _: u/ N
不过这些 App 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
* M. H8 m) {2 R: _# P/ X" o) l1 j, t& `/ C4 g( o
* k5 H; T. |, B& o, l; \
; @# Q4 _9 z; U/ n$ |8 O, l
图片来源:OpenAI
2 ~; D( y4 g3 R1 _4 E! n& x前段时间,推出了大量成功 AI 模型的 OpenAI 更新了招聘职位列表,开始寻找「移动工程师」,简单来说就是正在组建移动平台上的 AI 团队。没错,OpenAI 终于要对移动互联网生态下手了。' c* g ~" j, I( d
尽管 OpenAI 这才开始组建移动团队,其他几大 AI 平台行业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浏览器(网页端)作为自己的主要载体,但从 App Store、Google Play 等平台的搜索量以及第三方 App 的下载量来看,移动端 AI 显然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 g$ W- c0 M4 Z' U0 K比如文心一言才发布没多久,在 App Store 上就出现了很多「第三方文心一言」App。这些 App 从 LOGO 到文案介绍都和文心一言别无二致,再配上有模有样的图片展示,让很多网友们以为,这就是百度官方推出的文心一言 App。小雷不久前也和大家分享过这些山寨 AI App 的事情,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https://www.leikeji.com/article/56192)重温。% |7 j* {; I/ D- O; M& j' |
虽然小雷不建议大家使用这一类「第三方 AI App」,但从下载量来看,确实有不少人对这种手机 AI App 有迫切的需求。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何各大 AI 模型都还只提供浏览器的访问入口?在移动平台上部署 AI,真就这么难吗?% _ Q& A5 u- J, o. I$ y
从开发者的角度看,「将 AI 模型带到移动平台」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只在本地部署前端,模型放在远端的「在线模型」以及将整个 AI 模型部署在移动设备上的本地模型。
+ |3 W. j% G1 ]0 n: J$ h
7 @2 y0 v( }% a& M' ]$ f: N# @! e2 f4 ^$ B8 A2 u5 Q1 v
, S% M7 J0 F# y" m# |
我们先说第一种,所谓「只有前端在本地」这个方案其实已经非常成熟,成熟到无数「第三方 AI App」都已经实现了这个需求。简单来说,只部署前端指的是用户手机上安装的 App 只负责用户界面等软件交互,实际上所有的数据都通过 AI 模型的 API 发送到对应的远端服务器中。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用户安装在手机里的 App 只不过是一个外卖软件,实际炒菜的是外面的餐厅。至于最终炒菜的餐厅是「丽晶饭店」还是「丽晶苍蝇馆」,用户并不知悉。
9 s4 y7 f( n4 s1 z8 b7 {& m在这里小雷也必须澄清一点,这类只提供前端的第三方 App 并非都是「偷蒙拐骗」的 App,有些 App 确实能解决 OpenAI 的 ChatGPT 在使用上的不便。如果大家有使用过 ChatGPT,应该对它复杂的访问环境要求和烦琐的登录验证流程有印象。即使小雷品是都是通过 Google 直接登录,但反复的验证确实也非常麻烦。
5 a* k' d" b( q2 a9 L2 s* p而有些第三方 App 就在本地重写了 ChatGPT 的交互,优化了原本使用浏览器时的不便。这类 App 通常需要用户自己在 OpenAI 的控制板中生成自己端口的 API(AI ID)并添加到 App 中。
* \, s& n5 m T# B4 x: A
: y6 I1 _* R# @" a7 i4 Y. r8 f8 y# G
1 j2 x1 G# ^+ ~& P6 ]* M可能有人觉得这类 App 技术技术含量低,但至少从 OpenAI 招聘启事来看,他们正在组建的移动 App 团队,采取的也是这种方案。对于采用这种方案的 App 来说,它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把一个有潜力成为国民级 App 的交互界面设计得更人性化,而不是像某个真国民级 App 那样让全国人民教产品经理做软件。2 n N! s4 r9 A0 W+ @7 H7 V
换句话说,这种 App 做起来并不难。但作为对比,采用第二种方案开发的 App,它的工程难度高了可不止一点半点。
0 v! p' L6 N2 J* c4 f, [2 {从技术的角度看,完全在移动平台上部署 AI 模型背后的技术难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计算资源限制、网络资源限制、电量限制、储存空间限制和信息安全限制。" t) r# y+ z" M
一般来说移动设备的计算资源通常有限,而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因此在移动平台上使用 AI 的用户一般会使用专门为移动设备设计的硬件来提高计算速度,比如笔记本电脑就会配备更适合 AI 加速的专业显卡。
% z8 t- I, x2 O* S
! w, r$ a/ t+ Y/ ~2 ?- ~/ J$ l, c
- c8 R( M1 {9 P/ ?# _1 x |! Y: O# T) N" d' ]7 _4 _: p
图片来源:Veer
0 a$ S6 p/ j5 N0 s+ ^, w; ^但很显然手机上没有用来加速 AI 运算的专业 GPU,甚至在大多数手机移动平台上,和 AI 最沾边的不是神经网络单元 NPU 就是用来处理相机图像信号的 ISP。当然了,开发者也可以调整 AI 模型的逻辑,让 AI 主动适应移动平台上并不充裕的计算资源。只不过出来的效果可能就只有 Siri 的级别了。! _& O, ?% O: H: D8 k# l7 u0 n
网络资源限制听起来有些矛盾,毕竟我们讨论的是部署在移动设备本地的 AI 模型。但如果大家有试过在本体部署 AI 模型,应该明白不断更新的网络资源对 AI 模型的重要性。
- C. j. N% y/ H e+ C S电量限制和存储空间无需多讲——深度学习模型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这会导致移动设备的电量迅速耗尽,这对于本上就不以续航见长的智能手机来说则更是要命。另外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空间换时间」,简单来说就是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通常无法两全——想要在手机上部署并维持一个好用的 AI 模型?OpenAI 你问过手机里那一个文件保存 5 份还会过期的国民级 App 了吗?
7 u6 a4 b1 w5 t4 O: n信息安全限制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实际上非常简单:在移动设备上运行 AI 模型需要使用大量的用户数据,而手机这个载体记录的个人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个人电子设备。我们该如何保证 AI 拿到所有信息都是我们「想让 AI 知道」的呢?5 U' j k- G y& H) h
虽然让 AI 登陆手机背后有无数的难点,但作为一个 AI 模型用户,我不得不承认 AI 技术的加入将对整个手机行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有可能打破 iOS 与 Android 之间「一超多强」的格局。
% M$ F: s1 j b. k; `3 R5 X# M一旦 AI 模型登陆手机平台,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上游 SoC 供应商会积极改变产品策略,大幅提升 SoC 中用于 AI 运算的 NPU 数量和性能。AI 也不再是我们评判手机拍摄表现时的指标,而是成为一个通用的综合能力指标,甚至跑分软件都会争相加入对 AI 算力的测试环节。. d- M' z% @) s4 M1 {3 o4 x
而在用户层面,AI 技术的加入也将解决一些过去手机中那些有大量数据,但因算力不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用 AI 学习用户的脸部变化,从而提供更安全的口罩人脸解锁或声纹解锁,或者利用 AI 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在用户横着掏手机时精确判断用户意图并打开相机自动拍摄。针对采用曲面屏的手机,AI 的加入可以根据用户拿手机的方式提供更智能的边缘防误触策略。
9 q* c) ^& `' T& s9 p" p: q至于 AI 在相机领域的应用更是一绝:在 AI 的帮助下:某些手机品牌可以跳过拍照的步骤,直接「增强」一张月亮照片出来。实际上,对智能手机行业来说 "AI" 并不是陌生的词汇,甚至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有手机厂商宣布会借助 AI 能力对手机体验进行优化,而发展至今 AI 也依然潜藏在我们的手机里。7 P, Z' P3 b% N! [3 i6 l5 C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ChatGPT 技术发展的速度、所展现的能力远不是智能手机上那种 " 增强 AI" 可比的,如果类似的大模型 AI 真的深入到智能手机中,说不定直接会让智能手机变成一个全新的品类。" g7 ^1 d: `$ f( }6 N5 X9 h
但如果 OpenAI 只想打造一个适用于移动端的 App,那么手机厂商暂时还不用过多担心,甚至可以尝试和 OpenAI 合作说服他们开放接口,好让这种 AI 能力接入到手机的各个应用层面之中。* ]7 e [, A$ j7 V3 B! U6 z
当然了,AI 模型的加入也会为手机带来真正智能化的语音助手,而当大型 AI 模型真正在用户手机上部署时,Siri 也应该摆脱「人工智障」的外号了吧。只是又有多少 iPhone 存得下一个完整的 AI 模型呢?! V @+ I0 n1 ^+ W* B
但愿 AI 时代没有 64GB 的 iPhone。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