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Sir聊付航,提到了一个概念: 优绩主义。 大抵是说,付航用自己的失败,向这个崇尚优绩主义的精英社会发出了怒吼: 去你的高级,我情愿当猴。 特别有意思的是。 今年的脱口秀,有着越来越多的演员发出了类似的声音,他们会拿自己低得可怜的高考分数来自嘲,然后发出一声“蔑笑”: “那又怎样?” 这样的言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为什么会这样? 反智主义抬头? 不。 这些现象,让Sir想到了《十三邀》前段时间的一次对谈。 许知远对话政治哲学家桑德尔。 桑德尔这个名字我们或许不熟悉,但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或者在网上看过他的那场名为《公正》的哈佛公开课。 而最近,他开始质疑起了“优绩主义”,说,这是近年来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 那么: 到底什么是优绩主义? 以及,这样的质疑,真的不是理想化吗? 于是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在一个优绩主义的社会,我们为什么总是嘴上说着“躺平”,而实际上却还在“卷生卷死”? 01 优绩主义是什么? 按照桑德尔的解释,是指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每个人自己的才能、努力和成就来决定。 努力学习工作的都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 懒惰而没有才能的,活该拿着微薄的薪水艰难度日。 看起来没问题是吧?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奢望有这样的选拔机制,所谓能者多得,可以打破那些不平等的世袭阶层壁垒。 用姜文的话,那就是: 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 那为什么桑德尔还会批评? 甚至于,说这是当下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 一句话: 优绩主义遮蔽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 如果这个社会如此确信能者多得的规则,那么,当一个人走入精英的位置,他是否会认为这只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和别人的帮助,以及运气等无关? 久而久之。 会不会又认为,自己成功完全是自己的能力。 而别人没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力低下? 就像桑德尔说的: 处于上层的人越来越倾向于认为 他们的成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努力 是他们能力的体现 他们理应享有市场带来的丰厚回报 肉眼可见的是,这样的傲慢,在当下越来越严重。 就像充斥在我们周围的专家言论: 或者“心灵拷问”: 说白了,这都是长期把成功和努力划等号的结果。 以前我们会叫它“何不食肉糜”。 如今我们明白了,这其实是这个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下,精英们下意识的傲慢思维。 除此之外呢? 优绩主义影响最大的还是非精英阶层的普通人。 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觉得,走入精英社会的人是成功者,那么那些没有考入名牌大学,三四十岁还在给人做牛马的人,是不是也下意识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就像《逆行人生》。 被大厂辞退的高志磊为什么不愿告知家里人真相? 其实是耻辱。 桑德尔解释说,优绩主义思考成功的方式,还有着另外一面: 它暗示着,那些挣扎在底层的人,这种命运也是他们应得的。 高志磊出身名校,靠着个人努力能够在优绩主义体制中脱颖而出、成功跃迁、变身准精英。 他一路秉持着优绩主义的观念。 可当我们愈加赞扬成功人生,愈加肯定他们的努力,其实同时也就更加贬低失败者的价值。 于是当他被辞退时,往往会认为是自己的屈辱。 而不会更多地归咎于,公司架构调整、社会氛围改变,甚至市场全球化等诸多“运气”的因素。 说到底。 就像精英们主张的那样。 优绩主义会: 个人的地位、成功、金钱可忠实呈现他的能力; 以个人地位、成功、金钱来决定其社会评价; 根据个人才能、功绩而分配权力。 这样的思维一旦成为社会共识后,便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奖惩机制。 此后你只能卷生卷死。 至于不想进入这个机制的人? 恐怕,得先克服屈辱感。 02 但优绩主义也并不只是对普通人有害。 对精英也是一种负担。 以至于这样的矛盾愈发严重,甚至造成了整个社会愤怒的情绪。 还是举个电影的例子吧。 《年少日记》。 电影中,小杰从小就被身边人的“成功”包围着。 爸爸出身平民,凭借自身努力,实现了阶层的跃升,而他的成功经验正是:机会是留给努力的人,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 这是标准的优绩主义观念。 而弟弟,正是完美呼应这条经验的好孩子。靠着努力一直拿到好成绩,他看着哥哥挨打,甚至为此感到庆幸,觉得哥哥有些可笑。 而成绩不好,成为“成功”反义词的小杰,自然变成了一个“垃圾”,处处都是错。 这合理吗? 当然不。 首先,优绩主义的氛围,会使得那些靠着这种道路成功的所谓精英,本身也陷于生怕阶层跌落的焦虑中。 他坚信努力就能成功。 失败是因为不努力。 为此,他必须以结果为导向,一方面训导自己的子女不断努力;一方面,为了不至于子女变成“努力也无效”的失败者,他创造了更多的优质条件。 比如补课,家庭教师。 或者与教育界另一些精英们接触。 这使得精英阶层的子女们,天生就获得了更多的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成功起来更容易。 可问题是,这还是“爱拼就会赢”吗? 其次,在优绩主义教育下的孩子,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小杰不努力吗? 也努力。 可就算很努力,每天只睡五小时,但还是成绩不好、钢琴学不会。 以结果为导向的话。 这就变成了,一定是他不努力、态度不好。 形成了无解的死循环。 于是。 他睡不着向妈妈求助,想去看精神科医生,可母亲却完全无法理解,精神科是给患精神病的人看的,你是疯子吗? 她丝毫不愿意承认自己儿子的屈辱感。 没错。 这种根据个人地位和成就来判定个人价值的社会标准给小杰判了“死刑”。 他最后能做的,只有告别世界。 是不是很荒诞? 但更荒诞的是即便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规则很荒诞,但依然会遵循这个规则。 没错,我们也很愤怒。 就像那些影视剧中,比如《默杀》不遗余力地展现弱势者的惨烈与恐惧,甚至把霸凌和性侵,装点为一场对弱势者的猎杀。 用极致的罪恶来衬托弱势者对于绝望与恨意的宣泄。 但愤怒之后呢? 大家早就可以对着精英的傲慢重拳出击,也可以对优绩主义的骗局熟练解构。 大家对于这些束缚的“恨”早就不言而喻。 但是之后,这种恨要么找不到靶子,变成单纯的情绪宣泄,沦为集体玩梗;要么极端而强烈,在个体中爆发。 只剩空荡荡的恨,和摇摇欲坠的共识。 03 这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个极其诡异的现象: 当代年轻人们,呈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分裂”。 在网上,我们看似获得了社会的真相。 于是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死志”。 在命运面前躺平,衍生出的都是些“窝囊废”文学: 我的尸体暖暖的、惹到我算是踢到棉花了、已老实求放过、当牛马。 可现实呢? 就像媒体指出的那样,我们这一代是寂静的一代,大家早已不再愿意和人建立关系,更无力于反抗。 △ 源自《三联生活周刊》中《不谈恋爱不沟通不发言,这届年轻人“寂静”的大学生活》一文 不建立关系后干什么? 卷。 “卷”绩点学分,“卷”考公考研,大家步调一致,互相成为搭子,希望“卷”出一片天地,然后一起在互联网的不同角落共享emo。 互联网上热火朝天,但现实中大家还是都在孤独地闯荡优绩主义的丛林。 为什么? 或许是,大家都觉得这一切无法改变。 就像节目中,面对桑德尔对优绩主义坚定的批判,许知远反而拐弯抹角: 我觉得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你的理论太理想化了。 于是桑德尔问: 缺陷在哪呢,你为什么觉得不可能实现呢? 许知远,却逃避了: 我不知道,就是太理想了,我好像真的不知道。 逃避,实际上是一种默认。 就像大家嘴上的“躺平”只是一种露怯,我们最后还是默认这一切,大家就是要在这单一的社会标准下“卷生卷死”。 这一现代世界新兴的宗教信仰,大家深信不疑。 怎么办? Sir不知道。 毕竟作为我们大部分人,一生都是这样过来的,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进入了社会,又被打回原型,从零开始继续为了所谓的未来而努力,满足这个社会对于我们“好好学习”的期待。 我们被全方位地规训着。 哪怕是号称“多元化”,也在这“多元”的方面拼尽全力,要在吃喝玩乐方面都要取得很好的“成绩”,为了进入精英阶层筹备砝码。 日复一日。 而桑德尔却说,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观念。 为什么大家对优绩主义深信不疑? 一方面是在理想的环境里,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公平的方式;而另一方面,当下由市场和技术决定社会发展的环境下,人们把价值和经济绑定在了一起。 人们越来越相信市场和技术可以定义人类的终极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种道德真空。 每个人的出口都会异常狭窄。 可人生真的只有这一条出路吗? 当然不是。 就像清洁工不一定比科技大佬差,管理外卖数据的也不一定比外卖骑手强,所以我们需要对话,重新辩论,需要重新衡量工作的价值、重新审视劳动的尊严。 需要重新构建公民社会的共识。 我们不能,让这种源于现代生活的宗教信仰,凌驾一切,定义一切。 说到这里,Sir想起了一部电影。 《赛末点》。 其中,优绩主义的虚妄本质展露无遗。 男主一个凤凰男靠着野心和努力,逆天改命,他和富家千金结婚,步入上流社会,还能同时和“寡姐”婚外情。 结果情人怀孕,成功果实面临危机,很可能不保。 但面对成功路上的“赛末点”,他又一次成功了: 他杀害了情人,逃脱了法律制裁。 所以,这是个不顾一切、道德“微瑕”的成功故事? 当然不。 电影讽刺地告诉我们,男主完美脱罪不过是个侥幸。 而现代社会往往就是这样: 当我们以为一个人的成功就代表着他的能力。 但其实。 有时候,不过是运气罢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不爱吃鱼的小余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104A06VA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
GMT+8, 2025-4-4 23:25 , Processed in 0.0241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