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支付宝首页搜“523966799”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50|回复: 0

别在聊天句尾加哈了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9-18 2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年MAMA音乐颁奖礼,古力娜扎念嘉宾名字时爆出一句“穷哈”,当时被国内一些网友嘲笑了很久。
- Q' A& f5 A3 A( R: k  
* R: c: q- Y- b  B# f% J+ i  ?, s  但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今年,那估计大家都笑不出来了。( x; P! `0 v( w7 q% [6 ]
  1 U) s; q# n1 K3 _% A# F
  “穷哈”在2019年也许是一个爆冷恶搞梗,而在2022年,穷“哈”已经成了网络社交和职场沟通的流行病。( Q- h9 k" S5 s1 v
  1 h5 H& D  Z( B; p0 }
  在被抽象话、模糊缩写(如YYDS)和解构主义创生词(如绝绝子)围困的现代语言战场,句尾的“哈”现在是主力了。然而每句结尾都带“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 f0 @. W/ a5 |' m  
2 t4 J9 z7 f+ f1 K9 U; o  甚至把这类提问放到了“心理疾病”分区。
# o1 v0 j6 i, W7 f  $ o7 L: S4 I/ v( k7 m- a
  语言的移风易俗,背后是价值观的迁变。3 U7 B- K6 c! u
  
: d5 Q& P: k( Z9 Y  就像群聊里越来越多的“收到”,代表了越来越多的人其实不想收到。! G: D5 B, t( J8 f
  # `  @+ P& }  A5 L
  而屏幕里如同尾行游戏的“哈”,则暗喻了某种普遍又诡异的新型社交心理。7 j9 m, B0 ?) d7 M1 ?
  
; _  k5 z- a$ j5 S! \# Q4 O+ \  1
0 V! t  i$ ^. s) ?$ a* K: r9 y* c  # _/ ^, B/ D5 U  Y+ M  V7 m
  第一个在句尾加“哈”的人是谁已经无据可查,关于为什么要加这个“哈”也是众口不一。
( Y( r$ `' a* c  w  
1 c1 n- B3 Z+ W$ N' a5 X  有人说是源于大湾区方言,有人说是南方省份的口语,甚至还有人说这个习惯其实是泰语。# K  }1 u8 j: J) Q
  , p. Y3 J, v+ j: e: a
  职场人士认为在句子结尾说上一个“哈”,就掌握了与甲方沟通的心灵代码。
% m' C! L0 F. E! u' U& a, g2 S  
. F% K$ T$ L' Z5 F  ]  办公室老炮儿培养新人的第一步,就是往他的公关语言芯片里植入“啊呢哈噻呦”。
; D& X+ e& ~# s9 R! {  
: ^; K. m) k) \$ w  Q  其中“哈”是最精髓的,可以同时传达出尊敬与谦卑两种社畜必备的品质。- r9 `4 k- ^) D+ y8 n  [3 x; ?
  
) L! S1 F/ B6 b( F9 m: k! g! u  当然,这个“哈”同样广泛适用于上下级和同事关系。
5 ~- a2 F4 w- r  
- S# ^2 {# G2 w( z6 G  领导会对你说“你今晚加个班哈”,你会对领导说“我明天请个假哈”,同事有时也会让你“帮忙捎杯咖啡哈”。
% A, c, `( w$ E; g4 g4 e. c* g  
4 _& b" C+ C' L. D. s* o  象牙塔里也不例外,作为学习能力最好的一拨人,他们对“哈”的运用也走在了前列。
& c2 h2 ^2 ~) ~% t# ?$ x$ s  
0 W3 L. v( U9 _& R  j6 ?1 r  在这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哈”仿佛无所不能。但一句话不加“哈”,影不影响意思呢?
+ s" h( ?+ B2 ]" y9 A2 G  
: v3 [, Y1 C/ u! H  不影响。8 ^5 b1 l( t' k1 ]
  
6 }! c2 h  ~0 F4 ~* O( F- M7 I  句尾的“哈”增加了语言的数量,却没能增加语言的质量。
  ?+ M1 \! {$ S7 T  1 n( @4 v! [  N0 E
  如果说它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那就是人们试图用这个“哈”消解对话的严肃感。
: j8 {$ `. m; O! }0 k5 K1 P; ~( ~  8 v+ D8 w: e& i1 d4 n! A$ s. @, _
  在线上沟通时,说“好”,担心别人觉得你生硬,说“好的”,又觉得情绪不到位,最后就成了“好的哈”“好的吧”“好的呀”。
2 e9 N! A9 @4 m# |. Z  ; w1 _. g- P/ p' W& g7 S
  而每次接触新客户、同事和领导,以前常说的一个“您”字,尊重程度已经不够了,“您好”不如“您好哈”。
) m) F0 [# ~9 b) z9 j- N  
! s/ E4 l! Q, [  仿佛一“哈”,承载着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线上关系的字节就能变得生动,事情就变得好办了。/ f3 |- T1 j2 s0 a3 ?
  
% F) C. M6 b* X$ X; ^  可这个“哈”真的让对话活泼起来了吗?为什么“哈”来“哈”去,我们仍处于“假模假式假客气,假烟假酒假朋友”的状态?5 O0 ]2 a. B$ m9 R1 s- V
  7 n7 y; X( L8 U  q2 B& C
  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严肃而刻板的,单单借助于技术就能拉近人们的社交距离,降低沟通成本,其实一直都是个假象。+ o1 O$ h* N# h% X
  , U" e$ R+ s3 f# ^5 l4 Z6 Z
  5G网速几秒钟就能下一部电影,但实则让人们更加疏离了,我们在键盘后的真情实感在社交软件中跟腹语一样难懂。% W9 T+ o' H$ w% e0 [. o2 [
  - {/ l4 z7 z' g& L: n1 W
  我们都切实地感受到了这种网络潜规则的压力,所以才会不断制造具有表情意味的表述试图稀释这种严肃。
4 U( ]0 X3 p4 F2 w  
, Y1 T5 c$ k0 z5 X3 l% W. }  比如“哦”“凹”,比如“嘤嘤嘤”,比如“呜呜呜”,比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有现在句尾的“哈”。4 U4 j- ]& |( d8 a, V4 o5 o
  
; q+ Q9 C4 |3 e% `  当我们把所有真实动机都伪装在这个“哈”之前,就成了社交上的“图穷匕见”或者“掩耳盗铃”。2 L& C8 K  u; d, q$ O9 _1 r1 e
  * A/ }5 z( x* i% G
  使得原本正常的沟通交际变得像荆轲刺秦王一样,总感觉你的这个“哈”有点不怀好意。1 i3 _4 A  h9 F
  
$ J7 {* n, H: Q  但一旦有人开启了循环,我们就被迫进入了稀“哈”竞争,你要不跟着“哈”,就是不给面子。
9 n4 ]) t5 n& c: z  # j1 p3 d0 ~% y. h
  大家不断从毫无意义的语气助词中榨取新的含义,并将其奉为新的网络圣经。而对于这个社会上压力最大的一群上班族,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用“哈”进行群体性的社交粉饰了。' A, ]. e* x, C2 B6 t3 L/ M- U
  
) f! I; {$ v3 p* m; m; q/ b: m  除非他忙到快猝死了。1 C6 T( I; L7 S3 }
  
! {% m+ |* _% a- Y' N; d$ U  25 o3 C( j# k  k/ F9 r2 l  J
  7 Y4 m6 Y; ~) k; s. z
  句尾加“哈”,可以说是十分鲜明的时代产物。+ e. W# G) z! J" x2 d: L) A
  2 R, n/ @& U) W: @$ O: P
  在前网络时代,人们句末最爱用的语气助词还是“啊”。“啊”与“哈”的区别在于:“啊”往往代表了一种确定性,而“哈”却停留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
6 A+ z8 C. ^. G( ]7 h0 O0 \% r  
, Q, P# q( `$ [  也就是说,随着网络技术对人与人交往方式的改写,人们逐渐失去了社交的尺度。5 D9 R8 F6 t4 p; N
  
# @3 n0 b0 r7 V, n* ?# Q% H0 a6 ^* w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交刚刚被搬上网络,最心动的瞬间就是一天也不见得响上一次的QQ特别关注提示。# \' Q- D9 o8 Y2 D2 j) i
  
4 K, W. Q, i( t9 u2 U7 R  而现在非工作时间微信一响,第一反应是啥呢?是恐惧和抵触,工作和生活、公域和私域、亲密和客气的界限统统被技术打破,我们被线上社交绑架了。# s7 D) C. m" H
  5 `) w/ l, }3 i" x7 }% m, X
  社交聊天,都要消耗精力,精力有限的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微信好友,我们只能用一套聊天方法论来提高社交效率。- ~* H$ y1 U3 C& [' q  c4 |/ n8 Z1 V
  - y) Q+ K# K2 U  ]: V
  句尾加个“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发明,一个“哈”概括了社交诚意,一个“哈”也敷衍了社交规矩。
: m5 Q1 j, V/ ~7 E" @  
; w' h$ m. Y- i6 @) ~  从我们剖析“绝绝子”的泛滥,到如今观测“哈”的奇观,有的读者肯定会质疑,不就是个口癖吗?
  t. l9 s* t) Z  ' i1 m& w" s$ k# r
  其实,以“万物皆可+哈”为标志,代表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一个“脸谱时代”。# b4 D* o/ O- \& Y3 H, G# Q
  
  \2 ?3 \" c; X0 x  如同京剧一样,演员站在台上不说话,你看脸谱就能迅速获取一些具有广泛共识的信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3 g; |7 t; S( E" v. o  0 ~) z- Q. R! E; L9 j1 @+ ^
  我们近两年频频遭遇的各种社交怪象、汉语异变,正是人民群众线上捏脸谱的过程。
' V. ^' b+ X$ Y3 z1 B; ?  
! b0 x7 A: `, M8 X( B  这个“哈”,就是脸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
+ h0 |; F5 x  N; b0 T( u2 c" B  2 n2 O& a7 O  _# `2 |  E9 z4 l
  我们线上社交的文字表意会越来越趋近于emoji,指向为一种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l( Y+ b5 L" G5 r% T
  ' _5 [- r4 q7 g" i# J9 v3 r- N: P
  “哈”的背后不是一字,而是一张张情绪固定的脸。9 M9 o4 C( a$ S( q5 m+ s) o9 {
  : c* \) I, P, Q7 x# D6 ]
  好处是快、容错率高。
6 L9 _4 E+ n4 W8 b0 _* ]  , _' f- L7 x  A7 H* W! r0 [0 {# c
  而坏处,也许是网上“哈”太多了,你在现实生活中反而笑不出来了。
1 g  n& ?  A+ Q% v* l  + O: _$ n( F8 X; p4 O4 U# H0 {
  网络无疑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社交形象、表达权利和语言习惯。5 w  d7 Q' I8 v& }$ P
  % f5 a9 m$ p* R% A
  社交的边界,消失了。! ?/ z% o. S+ z4 Z& B
  $ q2 E6 u8 A  Q  Q
  甲方让你快点干活,嘱咐你“辛苦了”;你又赔着笑让乙方加个班,现实中,面容僵硬的你此时有了三头六臂,聊天框里敲击出了各种开怀大笑的emoji以及热情洋溢的“哈”“好呢”等优美汉语。6 E7 T  v3 e  b* c
  
. W2 ~! |6 H8 F9 Y$ u  对象60秒的语音尚未收听,或许与浴室漏水有关;母亲三个月前发微信让你注意身体健康、有空打个视频电话,你至今未回;生活与工作越来越模糊了,凌晨2点睡觉和凌晨5点起床没啥区别了。
) Q2 e/ u* L* f: ], A  
: p+ G# j- j" ?9 ]! x  M1 D  只有那个“哈”,让你很清晰地意识到,又要干活了。% E8 T5 k9 _/ h& j% u% S  L
  
; y3 H# v6 j+ ^  一个社畜崩溃的时候,没有一个“哈”是无辜的。. R4 W) ]& w+ x0 M

% g* |+ d; Q2 _+ c: f" b来源:http://www.rensheng5.com/duzhewenzhai/shehui/id-180647.html
. X7 }! E) Z4 [- A% _8 F*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7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

GMT+8, 2024-9-20 15:05 , Processed in 0.0408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