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半酣,既畅快,又留一半清醒,微微醺醺然,很美妙。2 z) W* U: M; K# i, P
# H: Z7 u$ z$ N- p5 _0 ^1 L( a% k
那种半酣,最美最美的,当是一个人在林深处,温了老酒,对朝阳,对晚霞,对青峰,对溪水,慢慢饮,无有世间事放在心上,自在一身轻地饮。这时酒至半酣,满山的风,满林的水声,都是故人,是知己,似缓风静坐,把盏言欢。
/ B0 W5 V. j) d9 C P % W, \# U/ I" @1 A2 ?; V Y b/ c# k
现在能在大山里温壶老酒,是件多么奢侈的事。一友有果园十余亩,虽不在深山里,但也是静僻山村野外,且园里有土屋,他又好酒,常以酒来诱我。未去过,却知他一人在劳作结束后,总会喝上几两,我能想象得到,他酒半酣的陶然样。
7 x: I V: u! m8 {: Q
( X# R3 r( c3 }1 y* L; h2 L- S 每次披着朝阳进山时,背包里除了一瓶水,一定会有一两罐啤酒,当然还要外带几小袋下酒小吃。待中午时分,选一佳处,或树下,或崖边,开怀畅饮。因酒量差,一罐啤酒下肚,人已醺醺然。/ |. D3 Y9 j* D+ O
$ L' e' j2 j I* s
能这样一个人阔山阔水地饮着,那些独处的时辰,孤寂而迷人。好似正是春花起身迎你的时分,在你来之前,我独自一杯,自思量,几许相思心上。3 x( z6 p* P6 B4 l' @5 f
! B* Y; ^* u2 s) L$ D( C7 h. f2 m
再下山时,夜风似乎也小有醉意,吹到脸上,甜甜的。知你此行,山重水复,一路涧花随身。我便心满意足,看山衔霞光,林木堆烟,走在山路上,却似人回了家,柴扉半掩,一推门,花香就扑了满怀。7 w" N- ]+ K( ^
9 f, D5 G, e, N& k# C
书读到半酣也美。就是读到兴致高时,突然停下来,走进铮赡苁悄尘涫欣铮赡苁悄掣鲂⊥ぷ永铩W苤驮谀抢铮颂兆碛谑橹幸痪耙磺槭保患庇诙料氯ィ谀且淮Γ粤底牛妓髯牛蔡窖白牛娴暮苊馈br /> 7 n3 t/ e' {* A5 u, g; c7 y
我有太多这样读书读到半酣的时刻,随手拿出桌边任何一本书,上面都有我欢喜的印记。比如这本《袁中郎随笔》,打开一页,是万历三十二年,袁宏道与僧友及弟弟等游德山,写下的一篇游记。编者于书中有注,说“所记没有险山瀑水,而是山中的幽深静谧,竹林、桂花、佛堂……都是淡然而宁静的”。
4 A5 M0 ?1 A9 [# `2 W; L0 n * \! b/ w) o3 i1 i: ~7 b0 q
游记尚未读时,只看到这一注,心下忽然也变得宁静了。看过古人的一些游记,自然所记之行,要么一笔笔画意,要么于行处见闻超拔人心。但能如此心境平和,似乎不为了景有多美,不为了所行山水是否名胜,只图的就是这一份淡一份静,就足够了。
" m% Z( c" ~4 V . J* y: | j6 O" u
能走在如此幽深静谧里,既陶醉忘我,又能遇到另一个自己。这种感觉就如袁宏道记中所言“正是崖桂盛开,芳香袭了一山”,我也随着走在了其中,这芬芳袭我一身衣,让人醉。( j5 V3 g. h8 T
# `9 M& g# ?' ^5 x 一日写文,文中提到为小院各处景观起名字的事,其中写到“屋窗前有半老梅,旁垒憨憨石,围矮竹篱笆成小小园,就叫梅染”,因为我需要一棵梅。当然从意境上来说,得是老梅,墨枝苍劲,铁画银钩,一株一枝都起画意。但写时,心还是柔软了一下,何须如此老意呢?一半即可,所以下笔便有了“半老梅”。% f/ }' C3 Y. t7 D/ [& M8 w
9 S b% t ]5 p" [: @ [ 此时光景,秋渐深,寒意袭人,梅只是半老,心里有红日暖照。
8 o. M H" J) @" V0 L5 F& Y& L
" Q6 T" L0 Q3 I& c 白居易《南亭对酒送春》诗中写了三月将尽时,他“独持一杯酒,南亭送残春”。一个“残”字,让人很容易生愁心,特别容易借酒浇愁。“半酣忽长歌,歌中何所云。”由景到人,半酣放歌,春愁无边吧?但是,不是,“云我五十馀,未是苦老人”,他接着还写了他知足的一件事,读得出白居易身上的潇洒与达观。酒半酣,活也半酣,不悲苦不自愁,无忧惧无俗虑,“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足矣!9 Z- V, e, g1 l
: F5 \$ g3 K3 e- u9 U7 J5 ~来源:http://www.rensheng5.com/duzhewenzhai/wy/id-179665.html: k" [2 `( G; L9 E( ^2 |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