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杀人犯,大家会联想到什么?# a) e/ x" C2 b" J4 f
( R' |& u7 c0 u( T; c
是一脸凶相,怪笑着靠近,或是各种犯罪小说里说的“眼神空洞,一片黑暗。”4 K( y# f O% P1 ^' d! p
不管是哪一种,杀手这两个字,好像总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b O8 R( p( S: q6 w
但是在我关注了“北大学子弑母案”的吴谢宇之后,我才发现“杀手们”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F3 {+ B2 A l

6 i* p0 W6 Q9 m( `9 I( S. \$ v他,看起来很老实,感觉完全不是这样的人。, }- a3 X" X6 \) f
' u# n6 }2 N& k他看起来温文尔雅,成绩优异,大学考入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奖学金拿到手软。
( u9 |) q3 S) ~+ |: c在亲人眼中,他是无懈可击的好孩子,在外人眼中,他是无可置疑的好学生,光是看着他都会忍不住想:
1 Y. w% q! U( j! R“多好的一个年轻人。”4 W( w# k& W0 x/ d) ^$ k/ g+ B

0 ^% }) \5 V% t* V# R- [可是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却又让人不能不心惊肉跳。
! B* w. a! o4 {8 ?/ \( i9 H! D* }) D4 Z8 f. v! U* Y
他亲手杀掉了自己的母亲,并且特别冷静地把尸体藏于家中,同时还用吸臭气的活性炭包裹尸身,自己则从亲友处骗了144万。5 H) j& E o% {+ J. p
一直到7个月之后。他打电话给自己的舅舅说让他来接机,结果吴谢宇自己没有出现。% K% a* |% ]# K/ F. O
直到舅舅回到家,才发现了尸体。9 m8 a1 Q, g. m
这样的精密布局,我大白天看完都忍不住感受到一丝凉意。
2 ^, n# j/ k4 z4 E更加可怕的是,在吴谢宇动手之前,他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对于母亲的不满。* x% e9 j4 ?! U
不仅像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一样,每天给母亲打电话聊聊生活,还在朋友圈夸赞母亲。% e9 V6 y5 T$ \9 w
一举一动,都跟正常的人没什么区别。* o" w( t4 e( X1 n H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生活中品学兼优的人,背后居然会是一个杀害自己母亲的杀人犯?
& f2 t( x* F: W我们和“他们”,人性和魔性,
! z% j R' U2 O2 ?4 S1 N5 X& ?这两者之间,到底差着什么?$ g! @, ]( n8 J/ N
人性和魔性只有一步之差) R, Y- V$ i d; A1 h! M& e. _% [% c
说到这个,我想提一个纪录片,叫做《与杀手对话:泰德邦迪录像带》。$ C z* s3 @$ L* x
( i$ ^ l7 g- s1 Y; \
这个笑容盈盈,眼睛闪着光芒的男人,开着一辆有点憨憨的甲壳虫。
4 I0 R" {) e& m$ _( a# N% i \( s. _0 z# X: j

% O" ~/ u+ _8 e0 [5 I7 T和吴谢宇很相似,这位泰德邦迪,也是一位高材生,就读的还是法学院。# z$ j& D6 g( S6 n
0 k' d0 u- `' w6 k: s2 i; f ! C, Q. X* d8 t! |( L3 j2 B
有心理学的高级文凭,甚至写过一本女性安全的手册。1 u+ O. K) k) x: `/ F7 u4 l
连他的朋友都说:
" Y5 }. P7 v; Z( d( @. t$ I2 ?“他是那种你想把妹妹嫁给他的人。”4 E3 F7 G1 k# h2 d
/ L! [; J( q& m- B# k
他太优秀,就连庭审官都忍不住说:+ H- N, x0 y( a' O- q3 f
1 j. ~' T9 _# {$ ?; ]3 y“你本是前途不可限量的人,可你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 U8 f% L1 }: [这条路,就是杀戮之路。
: v& M8 E! g) Y, D0 r- l: Q7 t G9 m& x& }% ~泰德曾经在短短3年时间里,以极其残忍的方法,杀死了35位女性。
0 n- y- D/ `" ?5 J
* e: D* g, y! s7 M不仅仅喜欢杀人,而且还有着恋尸癖,会一直重回案发现场进行回味。
1 {2 \# [9 _. _ R2 F" @- ?0 x* M# f7 f% u4 d: ^% [$ o
泰德自己曾说之所以无法戒除杀戮,是因为一种感觉。
$ B4 [0 I7 N8 g* B# m B“每次勒住她们的脖子,我就感觉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但是同时又不太满足。
7 q+ e; C {, N, r: `7 K: @& n% [
正是这种心态,让我觉得再下一个应该就能满足我了,于是停不下来。”
+ w: P% A3 k1 t# N正如马克吐温所说:* ^3 V4 z0 }/ o: M
所有的生物都会杀戮,但是只有人类,会为了快感而杀戮。8 o6 |: `8 x5 M9 c' t
有些杀手,就是因为天生有着畸形的杀戮快感。5 n, ~% f+ D, @3 y) k
还有一些杀手,则是而是因为太冷酷,缺乏共情的能力。
; j8 e! I% J" n+ o: f7 v例如《坏种》一片中的阴狠小萝莉,就是典型。! Q! b) w* i2 V# K

, O8 k+ w, W. V从小时候开始,她就是完美的,成绩很好,可爱,有点冷冷的。# S# f. Z; K. Y
0 o8 Z( R9 D4 R5 ?; ~% S+ }3 [
唯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就是很难和身边的人和事物建立情感。0 t+ x0 c# ^+ t/ G4 D, R+ l' z
对于死亡毫无感觉,死了就死了。- k" O" d( e+ y, D
4 x/ x- `8 [$ i
慢慢长大之后,她的逻辑就变成了——
0 S; ~% @( n& Z* k5 g
+ q$ o6 Z2 _# h6 l, Z: r: J* h保姆想要当自己的后妈,她觉得不喜欢,于是设计把保姆给烧死了。3 c; Z7 |! f6 A$ l( p

6 E5 I: M" t* w) X ^" O0 N看完这几个典型的极端杀人犯,其实不难发现,他们或多或少有着性格的问题,有些对于杀人上瘾,有些是缺乏共情心。
: n8 ]3 M# B7 X另外,普通人有的负罪感,这些杀手根本不会有。
( {% v k+ ^0 A" W' C3 J7 j这些恐怕就是杀手和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 n) e" p& q1 O/ M+ Z* J8 C, b3 B! f/ \罪犯们各有各的恶,唯一的一致就是他们身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i- v4 M9 e4 |. @8 T7 y他们可能是天生如此,可能是家庭影响,也可能是后天遭遇了意外情况。
n6 ~! _2 v5 b6 c# a就像在《理智在左,疯狂在右》里,曾经总结出过几条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共性:! \: Q: E" t0 V/ I( g4 F7 {; A
1.81%的连环杀手曾经偷过东西。
# M# S" y% y: L# m c4 D2.71%的杀手童年很孤独。$ C" O8 |; H1 [8 J' L0 D8 l
3.81%的杀手小时候曾热爱色情文学
1 h0 Y. q8 V5 N# ]6 Z2 y4.36%的杀手在小时候折磨过小动物6 a g1 R3 e3 e+ S2 u
5.71%的杀手在童年很孤独。! h7 P& `6 Y8 j1 P" z
2 ^! e: N3 S& \( O1 C
这些经历,造就了他们矛盾的人性。# E# E) G) y; W3 J2 x$ Z. X
* j+ y$ J9 N; n; P( K2 f
而人性的复杂,就好像是煮一锅汤,看起来似乎都差不多。
( ]9 ?3 L5 S/ M8 H+ r$ {但真正往里头放了什么,只有自己才知道。8 R/ y- r) [+ I2 {; y; s8 s1 s
案件发展到现在,吴谢宇终于落网被抓了。4 e0 `# W5 w+ i. h9 _
可是接下来呢?
/ W; y* i2 j& U, G% j: ?# ?# L有人往这些人的老家寄刀片,送花圈,打骚扰电话。
( ^: q& `0 M# C( M这样的行为,其实初心的是好的,急切想要以自己的满腔怒气,为受害者做一些什么,但是行为却有些极端了。
3 ?7 v" \$ P+ Y! p: A" C更有某些无良媒体,拿镜头当刀剑,对准了剩下的无辜人,即便曝光他们的身份,也要榨干他们身上的最后一点舆论价值。- c$ d$ h" f: G/ V; O* z, v

4 r* c1 W+ F$ ]" w0 W1 A # c0 e, D4 f, J
可是这样自以为是的善,是不是有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恶?
! a; e0 r& w# E1 V
* L- j/ l* }& J9 {7 q前段时间刷屏的9.4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0 E7 O; \5 [5 j. S: a

9 P! E7 p; F" D1 O# g在一次杀人案之后,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开始用酒精和无休止的工作来填满生活。7 ]! j( g3 i8 g; N
3 M q3 J/ X0 q) ~: P' ~
她憎恨随便杀人者,却用自己的权威性把很多无辜的人推上了绝路。
( p) W$ L8 s+ Q2 [* K她明明最大的遗憾就是失去自己的儿子,却对自己仅剩的女儿不闻不问,
0 m9 \; N2 ~: \7 X, V* {1 n还逼得女儿吼出:2 R7 J) n6 Y1 a+ w9 \/ }
“一起死掉算了。”
8 Q4 m' g8 o2 g8 ~, @5 \- J+ w
8 |) V& D8 z" P4 c5 L, w& {, S多讽刺,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又进入了恶的循环,变成了加害亲人的施暴者。
5 Y0 T& v, n6 f- B2 q9 l5 S6 o4 P
像这样,一辈子被恶行所影响,最后把自己的善良变成恶,才是最可悲的。1 O( k6 M- K" W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4 X8 P A6 n9 L) R8 N/ w4 m2 Y每次有这样的恶性事件爆出来之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谴责,有人在网上大骂凶手(当然的确该骂)。0 B" ?# A9 g* y4 h9 c$ I
白银案是这样,吴谢宇案也是这样。9 ~3 T6 I- s( l- F! m2 i2 h
可坏就坏在——/ t! T$ V* `% g, a
泄愤之后,一哄而散。
2 { \& y# y' a# q1 N# z8 G等热度过去,可能很多人就把这件事忘了。# K- i; c! e0 U E% Q; z8 o
但笔稿君认为,我们的眼光不该只止于这次的案件,它更是提示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多一点关心。
/ t+ U1 Z/ ^/ ~- H. y+ c, V o也许一点点的关心,就能把一个被黑暗笼罩的人拉出来。* y8 F5 l' e! U5 S, L
多一点深思,深思对于被罪恶波及的人,如何才能真正让他们从别人的阴影里走出来。; ~2 [3 n( ^2 c8 ]% t( Y/ T/ Y0 Q
因为,只有从恶里生出光明,才可能最终阻断恶。
9 K. Z6 o# b" t0 s i" Y5 O' x x* I7 }+ k& O4 A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s441B2) `. {2 [0 o5 ^& J; c- E3 O( L: A+ G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