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I$ Z) u- p( Y/ R
这几天,我们被这样一张照片刷屏了。, E# |, S8 H5 I! L
一张看上去很模糊的黑洞照片,却是用大量数据分析形成的。 ^. s1 S. Y3 ~) O/ @
1 \! j) R7 ]0 ^1 [2 p0 `1 p
按照科学家的说法,这张照片再次印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如同前几年印证爱因斯坦对引力波的预言一样。8 H3 K& t8 X" k$ }
看到这些,大家也许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问题:- T0 j: M! ^2 t, M2 O* J6 n
现在为什么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了?9 k# F( q. e+ O2 L
想想那些璀璨的巨星,牛顿、麦克斯韦、居里夫人,他们当然会与其他科学家交流,但作出的成绩,却是以个人为主,而且一开创就是一大片领域,一影响就是整个时代。
, v5 L) u5 R$ D. f你知道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提出什么理论吗?
( u$ P- K J$ c/ B大家知道更多的,是霍金的励志故事。3 R, { b) F1 C0 Q, b) | S
甚至有人说,现在进入了一个科技大停滞的时代。0 I% ^& w! G! }
我们的很多创新,实际上是应用创新。) ?* V$ i5 p; r' O
媒体上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移动支付,二维码是1994年日本人发明的;高铁,是1964年在日本正式营运的;共享单车,实际上是自行车+二维码+互联网,而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阿帕网;网购就不用说了。
4 s9 P7 a2 t4 k- ^- F/ U$ u现在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也是基于二进制的数据分析,而图灵测试,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
, o N5 S1 [2 ~" G' _& n2 X 4 Z3 X) ^ W( w3 E# _, @" R
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面貌的东西,其底层科学,还是爱因斯坦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奠定的。
) m. k5 @; k2 w9 i0 R现在一提互联网,大家下意识地认为就是科技企业、创新企业。实际上,更多的是应用创新、模式创新。
7 ^$ b9 O7 O- {& z4 j3 [1 p' F为什么会这样?) d( W! h+ L0 @! x: l+ k
第一个,也是专家学者最常讲的,就是学科的高度细化。科学家们的分工更细了。
# F7 F* ^0 a5 e2 P杨振宁先生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叫做“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是20世纪初创立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概念。/ W# g* Y; o0 t- @0 I- U
还有更夸张的例子。* U( g3 d( D" ]' T# q+ N: i
有四位年长的数学家出版了一本书,叫《有限单群分类》。这本书350页,却只是一个摘要,完整的证明多达15000页,是数学史上最庞大的证明。
, L" J$ H! S2 s0 Y这四位数学家都已经六七十岁了,他们害怕在年轻一代数学家接班之前,就会离开人世。
; F' k# s t& U' Y5 p. p3 t这就是领域细分。9 ^# z0 J. }& h
以前,莱特兄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造出飞机,现在的波音、空客,却有着数百万个零件,几千家工厂合作。" q, P" h' |( U5 s' x: m8 X7 u# K
$ \/ U& w6 R' h7 d- f
第二个,知识太多、负担更重了。
6 G/ q* s8 V- Z2 {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本科生、硕士生是不行的,博士算是入了门。
: N1 c8 d4 j9 }如果一个学生,一刻不停的学习,到博士毕业,也得27岁,稍微耽误一下,就30岁了,还没有接触到一个学科最顶尖、最前沿的部分。
1 Y( m& ~7 B* W" Q) v而上世纪那些大科学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年龄,牛顿是23岁,爱因斯坦26岁,李政道31岁。% \8 Z9 {" ^2 y* S0 M2 i- k
刘慈欣在《乡村教师》里,借外星高级文明感叹地球的知识传承方式,特别是教学这种方式:“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a& c0 P! U8 `+ z. W
) ^4 |% f% I3 T+ ]" |
“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
4 }$ s5 n9 U$ K7 @- B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在大脑中植入芯片,或者直接在基因中写入知识,但现在,还是远远做不到。5 u# J) g: c' ~ `; V
巨大的信息,让我们不得不从六岁开始,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漫长学习。' u2 D. y7 B: F( t4 z* h% z: A
第三,可能遭遇到了看不到的天花板,或者进入一条狭窄的道路。
5 w& Q& D% d. f0 k* C有观点认为,人并不是天选之子,而是偶然性的产物。! ]6 L+ {9 v! j9 t$ \. J$ V3 d
一个偶然的原因,地球产生了。 T! r% v3 y! p- a% q( M/ Y5 i: e: f& K
又一个偶然的原因,生命产生了。
9 H, s% B8 q. q* @偶然加偶然,人类产生了。
/ K g( ?7 [0 L! H那么,人类选择的道路,更是偶然的偶然的偶然。# g1 F/ a1 n' f z4 i
从这这个角度看,“大筛选”理论就有些意思了。* C* F' d5 }& o5 s
1950年,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著名的“费米悖论”:如果宇宙中存在技术远远超出人类的外星智慧文明,那为什么我们还没观察到这种超级文明呢?要来,早该来了啊。
2 @% t4 ~4 x/ Y+ [4 B# ]: B美国学者罗宾·汉森提出“大筛选”理论来解释费米悖论。
+ Y$ E: h% `0 D) {$ k2 P1 W为什么宇宙看上去很寂静?不是宇宙里面没有文明,而是这些文明可以成长到进行星际旅行,甚至是把信息传播到星系之外的,几乎没有。进行大规模扩散和长久持续的,几乎没有。
8 C$ X9 n7 M% \; x- @为什么呢?- K% s: l; M# N, }
因为在逻辑上,技术可能存在一个筛选机制,出现生命是一层,制造工具是一层,避免核战争毁灭是一层,等等。9 J U' T7 c* ^3 S+ @
一层比一层难,一层比一层需要整体能力跃进一个大台阶。
7 i" [! C0 a. D, x0 h8 v人类很可能在过筛子的时候,一不小心,拐到另一条路上。( E" W- U0 b6 w$ F$ _" V1 z8 u
如果另一条路行不通,人类的能力就被锁住了,再无法寸进。, g1 G( R' w K1 g
当然,也有可能正在历经艰难的突破。" q5 y6 s* g4 f8 d( Q# `
不管什么原因,未来可能很难出现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了——尽管科学家们认为是合理的。
4 [! j. F3 l+ N: ~4 ?9 {6 ]
0 `; H" V8 [5 q# \0 d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6680122300517319172/
7 y. P- }% |- T+ c6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