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大促主会场领京享红包更优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9|回复: 0

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第一,中国OLED产业能够复制当年的液晶奇迹吗?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表于 2019-7-21 13: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不创新,毋宁死。自助者天助也。
$ v# m! `0 B, y+ u- i" @/ [4 g2011 年 3 月,在北京的一场饭局。为了加速国产化,国内某液晶面板厂的董事长约见了一家日企总经理,以期寻求合作机会。
3 r' m' ^# {3 B0 Q9 c然而日方的态度却并不友善乃至轻蔑,他说:" 这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精密化工产业,对员工和生产线工人的素质要求很高,所以这个产业只有我们日本做得了,中国人做不了,中国人不守纪律,过马路都要闯红灯,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做得了,就是台湾人。"
' Q) y3 i2 F' X1 t饭局自然是不欢而散,但在中国产业人心里,依靠自己,一定要把液晶做起来的这颗种子却开始生根发芽。, ?- a: i2 H" M6 Q8 z. v' B# u
仅仅五年多以后,中国液晶面板产量不仅完全盖过了日本,也超越了韩国这一液晶面板传统强国,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预计今年产量将占全球市场的四成,而到 2022 年将有望超过 50%。: b  D) o) s+ _4 b: P5 C, \
液晶的战事已经结束,在取得全胜战绩之后,中国显示面板产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条战线,在很多人看来,这是面向未来十年的朝阳产业,那就是 OLED。" n4 ?8 f- k4 p, |5 u3 W! l9 n
OLED 真的会迭代 LCD 吗?
4 E1 b0 v* v; I6 V: ~7 {8 ?时代风云变幻。显示行业来到了 LCD 与 OLED 交汇的拐点。在这个岔路口上,常常有人会质疑 OLED 真的会取代 LCD 吗?电科技认为从技术本身和产品需求来说是有必要的。  z7 D6 E; g( W
LCD 液晶产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小至手机大到巨屏电视,在当前显示领域,LCD 始终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显示屏幕材质。其原理是依靠背光层发光,通过液晶层控制光的偏振状态,最后实现显示效果。
# N$ X: o, ?/ h: E而 OLED 则是依靠自发光材料,因此不必依靠液晶层和背光模组,而子像素单独点亮的机制也使其在黑色显示中直接熄灭,不仅能够带来更强的对比度,还节省功耗。而 LCD 背光因为是整体控制,因此只能是调节液晶来遮挡光线,黑色显得发灰的同时功耗也不会降低。
3 K! ]: w, x8 x7 |
0 B/ w1 h2 f* Z9 k! ~简单来说,相比 LCD,OLED 产品可以做到更薄、保证更鲜艳的色彩表现、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在一定基板材料上实现柔性面板的弯折特性。
% E6 s: W5 a2 Q) K9 E  P这一切特性都让 OLED 在发展道路上要比 LCD 更具潜力,虽然 OLED 本身也具有成本高昂、使用寿命稳定性短等问题,但在制作工艺日渐成熟、制造成本下降的情况下,OLED 这种本身具有革命性质的技术势必会得到更多应用。
& [+ ?' v2 H" a  S; i另一方面,产品需求的演进也加速了 OLED 投入市场的怀抱。在小屏手机领域,全面屏向折叠形态变化对屏幕材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屏 TV 领域,OLED 特性对当下 LCD 低价竞争怪圈具有一定的市场提振作用,被视作家电进化的下一站。
5 \# }+ h& \$ ?# }5 Y) P6 ^干柴碰烈火,在 OLED 大势愈演愈烈之际,各路屏厂早已高举大旗预备产能。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 "2020 年全球 OLED 产值规模将达 500 亿美元左右,2025 年将继续攀升至 580 亿美元 "。而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潜力需求届时也将走向释放期,国内配套产能与国外传统屏厂巨头之间势必会有着更频繁的交锋。
+ n6 C  D) p0 m& }5 `# l& y; d
. w$ x/ s: @6 j0 {; l1 `+ q* pOLED 市场已然群雄逐鹿
$ C5 a: z4 E; V* g7 q从液晶时代走来的中国厂商对于前沿技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因此行动更为迅捷,短短数年,国内 OLED 市场早已是群雄逐鹿,各显身手。
' c4 M$ e# k8 G5 J3 t京东方绵阳第 6 代柔性 AMOLED 生产线已经顺利量产出货,在此领域,京东方还布局了另外三条 6 代线生产线,分别是成都、重庆、福州 G6 代线,产能均为 48K。在投产时间段上,京东方成都 G6 线已经在 2017 年投产,处于爬坡阶段,良率逐步提升;重庆 G6 线和福州 G6 线规划投建时间较晚,按照以往节奏,大约三年才能进行点亮。除开 G6 线,京东方早先鄂尔多斯也投产了一条 G5.5 代线,拥有一定的 AMOLED 产能。- f/ J$ F- @7 q4 I- F$ Z: u  d
在对 TCL 集团拆分剥离出终端业务之后,TCL 集团业务聚焦于半导体面板材料上。华星光电早先布局了 G11 代超高清生产线 ( T7 ) ,设计产能每月 105K,其中还规划了一部分喷墨印刷 OLED 产能,预计 2021 年开始量产。它在武汉布局了一条 G6LTPS-AMOLED 显示面板生产线(T4),设计产能 45K,主要定位于 3-12 英寸高分辨率柔性和折叠智能手机用显示面板。此外,在华星光电其他产线例如 G11 深圳线(T6)为混合生产线,其中也规划了一定的 OLED 产能。# R- m( B% \* A$ d* z8 f) N9 \
天马早前就在武汉放出了一条 G6 OLED 面板产线,并且已经预备明年二期投产,设计总产能将达到 37.5K 片每月。在上海,天马还规划了 G4.5 和 G5.5 产线,设计产能分别为 7.5K 和 15K。7 E8 H) Q- A' e% O) s4 y$ Y/ O
维信诺旗下有着昆山 G5.5 代线 AMOLED 线,设计产能 15K;而固安 G6 全柔面板产线的设计产能为 30K,目前这两条线已经开始投产。在去年维信诺在合肥布局了一条全柔 AMOLED G6 线,设计产能 30K 每月,预计还需要等待两三年才能投产。
$ }6 _; o" d6 O! ~3 B" D+ j结合国内众多屏厂产能,当下 OLED 领域仍处于爬坡阶段,产能释放期大约在 2021 年将会得到初步释放。根据市场的需求,释放的产能也将会在柔性和硬屏之间分野,这意味着屏厂不仅仅需要针对 OLED 这个大领域进行布局,更要从 OLED 应用落地角度来进行配套。
* `0 e6 `# K( C+ \7 G0 |, v" M其中华星光电 T7 项目规划的高代线同时涉足了三方面,超高清分辨率、OLED 和大尺寸。在 TV 市场疲软的现状下,这三点对于未来高端产品有着不错的提振作用,产品差异化十分明显。此外,在诸如喷墨印刷 OLED 产能上各厂也都有所涉猎,推进技术降低成本是趋势,现在比拼的就是谁家的节奏能够把握的更好。* I& f! F/ _: D# C
追旧立新弯道超车
7 U( U! k; k( }  a, J国内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一部分屏厂巨头,在下月 LGD 在广州部署的 G8.5 代线即将投产,届时将推动 LGD 大型面板月整体产量从 290 万片增加至 400 万片,面对庞大的产能压力,国内厂商在这方面交锋尚处于弱势。
& ]! I/ _7 p- i" s0 z0 D% e目前全球 OLED 大部分产能为日韩所把持,不过近年来大陆面板厂商逐渐发力,产能提升效果明显,预计 2021 年大陆面板制造商将会占据全球 26% 的产能量。但是由于布局较晚,核心技术发力不足的问题,国内面板厂商要想突破韩国的产能压制还是相当困难的。
" H- ^' V1 j! f( f) S8 H+ r" IOLED 整条产业链分为上下游,上游为设备、半导体材料、元件组装,中游为面板制造,模组整合,下游为手机 TV 终端应用。而产能受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上游核心技术为日韩所拿捏,长期依赖进口,在产能提效、缩减成本上并不能起到明显帮助。4 {! m. ^2 I3 h) Z6 u
比如说最近日韩摩擦,日本出口三种管制材料就包括 OLED 关键原料氟聚酰亚胺,日本这种材料的总产量占比为全球 90%。摁住你七寸打,韩国也没法吱声,对于面板厂商来说,上下游厉害关系可见一般。而这些底层材料和设备的制造是有着坚实的壁垒,短期难以打破,氟聚酰亚胺的日企供货商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国内生产这方面主要有中京电子、丹邦科技等厂商。
( S6 |0 y$ Y( V& `  {/ C9 U& w对于某些材料,国内厂商是有一定生产的,可能会有人说咱们自己用不就行了嘛。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质量产能问题,在面板厂商这种周期性的生产需求面前,国内半导体材料供给可能难以跟进市场节奏,另一方面则是在应用之前,厂商需要对新材料供给花费时间进行测试、配套,这对于产业化的链条短期内难以实现。# I. Y7 E! w- i5 ?$ V5 P
除开材料,被誉为 " 卡住 OLED 面板咽喉 " 的蒸镀机也是一个重要存在。它在整体生产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到 OLED 面板质量问题,而业界最为著名的蒸镀机也一直被日本 Canon Tokki 所把持。并且它每年产能为 8-12 台左右,国内厂商为了保证生产线的质量往往会出高价去竞购。3 j  r( ~* B/ v* Z) z& P
但无论是机器本身产能还是机器耗资成本,对于中国整体 OLED 产能提速都会制造一定的阻碍。特别是前者,正当中国换上了 " 跑车 " 却只能在慢车道缓速前进,憋屈与产能的滞后是一定会出现的,而日韩由于起步早,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积累,产能提速自然要快得多。
# h1 l% E8 P7 R国产真空蒸镀机也不是没有,但在精度上相比日本 Canon Tokki 还有一定距离,而在 OLED 蒸镀这种源头环节,厂商也马虎不得,只能老老实实等着排队。
, J1 b' E: M: l" n因此,要想给中国 OLED 面板提速,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不过思路则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合起来就是 " 追旧立新 "。有了这次日韩摩擦前车之鉴,我们不妨吸取其中教训。在日本宣布管制之后,韩国政府立马宣布将在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每年投资 1 万亿韩元,同时俄罗斯也表示可以提供不输日本的相应材料。因此在政策扶持、资源倾斜方面的措施必然少不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 " 多篮子放鸡蛋 ",寻找质量同等的替代品,从而提高议价权。
9 D' S3 o6 Z; |/ j: Y此为追旧,而另一方面的 " 追新 ",我们则需要从新领域出发。例如传统 OLED 需要蒸镀环节,而新近技术喷墨印刷 OLED 则跳出了这一步,并且各方积累都属于同一起跑线,这就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此外,相比 OLED,Micro LED 在技术优势上会更大,迭代优势明显。在这块新兴领域,国产厂商诸如京东方也在进行技术攻克,跳出传统创造新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3 Z' R# r& g$ R$ e% Q

( w: d( F( T% C2 U; r4 R( y; B和液晶的弯道超车所不一样的是,中国的 OLED 从一开始就走在全球市场前列,但是想要复制在液晶产业上的空前成功,我们除了需要一点点时间以外,还需要整个市场的需求再做出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换言之,当市场什么时候开始从 LCD 液晶向 OLED 大规模转换了,那就是中国 OLED 产业登顶世界的时刻。
4 J+ X+ f" j0 M& ~7 w现在 OLED 已经来了,那么,我们距离世界第一还会远吗?+ T8 F( V! m' A! @7 {5 P
8 x0 o: j6 F3 W4 j6 f: `0 p
来源: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d33436532ce409eba000005/$ w( ~8 S& d+ `. j  n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帖子地址: 

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优酷自频道欢迎您 http://i.youku.com/zhaojun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6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梦想之都-俊月星空 ( 粤ICP备1805605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7-8 02:05 , Processed in 0.05339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Mxzdjyxk!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