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D第三代锐龙处理器、X570主板在消费级领域首发带来了PCIe 4.0,带宽再次翻番,尤其是SSD从中获益匪浅,更充足的带宽大大提升了读写速度,但同时也有一种声音称PCIe 4.0毫无用处。
+ i2 y: {5 L a- R C) o( d; tTechPowerUp就针对PCIe 4.0 SSD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做了一次深入测试,分别考察PCIe 4.0、PCIe 3.0、PCIe 2.0模式下的不同表现。使用的硬件是技嘉Aorus NVMe Gen4 SSD,群联E16主控,标称持续读写速度可达5.0GB/s、4.4GB/s,搭配锐龙9 3900X处理器、华擎X570 Taichi主板。
' p+ j0 P4 y% ?, i同时还加入了一块威刚SX8200 Pro 1TB,慧荣SM2262ENG主控,跑的同样是锐龙平台。8 u$ k; c9 [" l( O& b

) F; J5 R8 X5 j( \" ?4 t% V7 B # I2 f! p% a/ n D6 {5 Q
技嘉PCIe 4.0 SSD本体:正面一颗群联E16主控、两颗闪存、一颗缓存,背面则是另外两颗闪存、一颗缓存。( ^7 x2 r+ ~6 Y. t/ S- W

2 P9 [0 q0 r4 T' F
) V# r. G( E" S' Y& T ( X N' {$ @! Q# ]: X

. C( i1 Y1 d8 z& X4 `# ~' \* T2 n使用了多达77克铜的大号散热器,相当有分量,从上到下完全包裹了整个SSD。4 l8 M. F" X$ c4 N

% X) P4 L7 `9 x- w. i+ G/ w( Z群联PS5016-E16,第一颗PCIe 4.0 SSD主控,八通道,内部双核ARM控制器,搭配两个CO-X处理核心。1 O$ T0 d; v' Y3 v1 {

3 f `( ~: L1 ^( O1 W1 ?东芝BiCS4 3D TLC闪存颗粒,96层堆叠,编号TABHG65AWV。9 c) Z+ `: _9 q2 f/ z$ ]8 k' W

; \: I9 R1 h. K4 @ ISK海力士 DDR4-2133缓存颗粒,编号H5AN8GNCJRVKC。: I7 g* z: b+ W$ ^
实际应用测试项目多达17个,具体成绩见文末,这里只看汇总:
; g$ X; x) u6 u 4 i; ` p7 y7 |$ j
尽管理论测试速度惊人,PCIe 4.0却完全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综合性能只比PCIe 3.0高了区区1%,几无任何区别。# j1 `( v& d* v8 x
PCIe 4.0 x2模式在带宽上等同于PCIe 3.0 x4,但损失了大约4%的性能之后反而落后3%。$ ]! @% l: {9 ?# G6 S$ w9 {
有趣的是,PCIe 3.0模式的威刚SX8200 Pro,性能反而略微超出PCIe 4.0模式的技嘉Aorus Gen4。/ T* g1 L1 H$ z6 _4 F
另外标注Intel的灰色柱状图是威刚SX8200 Pro搭配一颗i7-7700K测试的结果,落后多达8%,可见从老平台升级到新平台,提升幅度比从PCIe 3.0到PCIe 4.0还要多。
, l6 @( D- A7 g7 B - L3 Q4 \& V2 |+ C+ e- 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平常看到的PCIe 4.0 SSD性能,其实说的都是大文件持续读写,而在17项测试中有一个4GB ISO镜像大文件传输,PCIe 3.0 x4下耗时5.0秒,PCIe 4.0 x4缩短到了3.8秒,提升了24%,但也是几乎唯一一个效果显著的了。
, l {3 z8 p# o7 H" o* i* @8 d& E如果只是对比持续读写速度,PCIe 2.0 1.8GB/s左右,PCIe 3.0 3.5GB/s左右,PCIe 4.0 4.4-5GB/s,提升确实显著,但对于一般日常应用,3.5GB/s的高速度已经绰绰有余,再提高很难反应出来,更何况即便如此PCIe 4.0也还没有发挥全部潜力,其实应该达到7GB/s左右的,那样才真正翻一番。
$ X: I3 f+ P1 e |- K9 u6 ?, R另一方面,持续读写不断提升的同时,代表大量小文件读写的4K随机性能却始终停滞不前,PCIe 2.0/3.0/4.0三种模式下,无论队列深度(QD)为1、8还是32,性能几乎都一模一样,而在实际测试和应用中,我们遇到的基本都是各种零碎小文件的读读写写,大型文件的操作很少,PCIe 4.0自然无处使力。
2 h' X0 p7 F1 o7 R- g 6 `7 {0 C2 J5 { j) k
那么,是不是PCIe 4.0真的毫无用处呢?这个要分情况了。2 x8 B# M4 p9 Y, x" d
如果你指望PCIe 4.0 SSD带来耳目一新的突破应用性能,日常操作、打游戏都瞬间鸡血提速,显然是不现实的,99%的情况下PCIe 3.0仍然足够,更何况PCIe 4.0 SSD现在贵的一批,1TB就要3000元左右,2TB更是得5000元左右,所以只适合不差钱的发烧们尝鲜。: g! A& Q( }! a
而说到成本和价格,也可以小小期待一下PCIe 4.0 x2,成本更低,占用通道更少,但理论带宽相当于PCIe 3.0 x4,所以未来的普及型PCIe 4.0 SSD就要靠它了。; o4 {6 \/ a& J2 `
另外,如果你有一套老平台,即便是六七代酷睿这样看起来不算落伍的,换成最新锐龙之后,存储性能也有了进步,这个倒是很意外。* P8 A4 C4 b3 W3 u0 e l6 P& Y
当然,任何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都是需要时间的,PCIe 4.0的到来也会为更多需要超高性能的应用提供更充足的发挥空间,而且新技术总要有人站出来推动的,要不然我们就一直留在PCIe 1.0就好了。/ f! F0 C' u, C1 Y4 G
更何况,PCIe 4.0也不仅仅是用于SSD,在专业内容创作领域,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领域,PCIe 4.0都大有可为——AMD即将推出的第二代霄龙处理器和下一代Radeon Instinct计算卡,也会支持PCIe 4.0。
7 W1 V4 h# w3 q( ?顺便看看温度:
1 d% l& X `9 t$ _" _2 m U 0 A3 k0 y9 S* h: ?
撤掉周边左右风扇保持零风流,没有散热片的时候,全速写入不到30秒,SSD表面最高温度就达到了100℃,然后很快掉速到300-500MB/s。4 U+ @( L" `4 c9 Q. p8 D
: }" j; ~; Y# Z8 L# {
加了散热片,最高约80℃,没有任何掉速。! c5 ~, c, w h1 E
附所有子项测试:7 R( A ?+ i! Y- n+ ?5 h
' o* Q& Z m" |

# b" p0 C" E2 Y! c0 v
1 B; b) E/ H% b
3 a8 N8 i7 c! ?1 l- A" A, t# b ! I, W1 }# A# I3 J- G8 ~
% h) B1 Q5 D( E$ M! ~

, u9 O4 }4 @7 _0 N: `. e. U( F5 W
/ o* B9 P3 |$ D/ [$ Y" ^) p# S 2 u: ` ]+ r1 |1 W! |
4 e9 _9 C- z5 _1 a) u. k

. W2 z9 h' v; Z/ q) \ $ O w+ T7 x* H, ?! e- m: r
7 y, }6 f. r: z3 }4 a
3 u5 U& y& A$ g$ Y" \( G1 P

1 Z: _5 }* W; K' f& W* E
: b7 F$ |& |9 N
8 u3 J& j6 e# \; j1 g2 a! p. o6 l8 d/ V$ T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bMj337
$ Q' g# Q# C+ _# D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