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远方/ U% ]* x# G* N- D, H& Y& c
近年来,与 " 一部手机走天下 " 一样,靠脸吃饭和生活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点单支付、进出小区、办理业务 …… 用户的脸部特征所包含的是一种无限量的信息价值,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它可以应用在非常广泛的领域。! |$ \1 H* H/ n( X4 M1 f
然而,技术的应用总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令人感到不适和困扰的场景也随之出现——有的经营服务者强制要求消费者 " 刷脸 ",有的专卖店、售楼处通过人脸识别,按消费者到店次数精准营销。针对这一情况,多地检察机关开始推动建立人脸信息保护机制。( [ t4 x( N2 L1 y# t# s {
. b, J+ r& q4 A/ y' @; T
! J6 K. F( Z1 ]5 U5 O
5 n6 z) n8 W$ }; b8 B7 K+ \
北京海淀某社区,居民进门需 " 刷脸 " 通行。
/ Y" W, }( d; t' Y) ~6 ?2 N与 " 刷脸 " 类似,此前关于扫码点餐的问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扫码点餐降低了纸质菜单的更新与设计成本,也降低顾客对餐厅雇员的依赖程度,说到底这也是商家对于成本的精准控制。同样的道理,比如健身机构、售楼处等商业机构推行的人脸识别,是基于人脸信息的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而设立的,同样还是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以防止一卡多用以及新用户优惠权益的超限度使用。由此可见,在这方面,消费者的利益往往被放在商业运营的成本里进行考量与评估,消费者的隐私并没有得到保护。
2 @! l( D& K. G. u+ N5 A$ x8 i w/ c5 c. f5 z* I5 t. L; C& o) q
9 X/ o, j4 c" B
: G, Q2 A( B8 g6 [同时,技术的应用也不能够以完全的排他性而存在,而应当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如果技术的优越变成了一种新的壁垒,那么现实生活中自然会产生对新技术的排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看如何去应用,它不应当成为唯一的选择。科技改变生活是正确的,但它并不是否定此前所有的成果。当刷脸成了 " 门槛 " 后,势必会挡住更多人的脚步与选择。
% m D) K- r8 M8 a
. |! h3 i' |: ^+ y
* g9 j$ \' k7 P) ?) P+ m7 j% ?: m) q: G4 a* M, e
此外,作为个体具有唯一性的生物信息特征,人脸正在科技的加持下链接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场景。但事实上,在每一个涉及用户面部特征的应用场景里,数据如何存储、信息如何保护 …… 用户并没有这方面的知情权。信息的不对等,也在增加人们对于 " 刷脸 " 的担忧。
9 m$ c$ S2 R$ ^对于用户来说,在越来越多的场景里留下的信息印记,其实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泄露,带给用户的都是安全上的连锁反应。而今天我们享受着移动生活的便利性时,其实后面都是有大量的个人数据做支撑。数据安全与否的主动权,往往并不掌握在用户手中。
7 s& f8 i, G' c1 [# G" B
& i' o) v% v% w/ j' i7 K3 L
5 n' z; I! q8 e' ^, u: t4 S1 r- |1 g& Z' i; o
2021 年,被称为 " 人脸识别第一案 " 的郭兵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纷一案,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被判删除郭兵的面部特征与指纹信息。这一判例也反映了虽然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它依然没有超出个人信息的范畴。对于人脸信息的过度和违规索取,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行为。8 }6 }) y. h, N% J( M9 Y& t1 }
% h: \ k3 C7 V+ ~9 ?1 A* L; I5 f
* |, }% S/ B$ Q" ?
+ }. c$ S, i" A, A+ b" s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落地。新事物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场景应用的改变,但是建立在侵害个人权益基础上的应用势必会失去人们的支持,也会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7 M" V; a- z5 q# Z
来源:光明日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