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n4 U+ `: S; E. P 前几天,比尔盖茨旗下的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又领投了家核聚变能源公司——Type One Energy。
4 |# n6 Y* W* T4 G0 ` 这家于2019年成立的初创公司,本次A轮融资共筹集了2900万美金,总投资已经达到3070 万美元,它宣称此后将逐步推进仿星器核聚变技术商业化。
' I: L1 u7 b& C/ h. C9 g% A7 @ 而此轮投资方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是比尔盖茨创建的价值 20 亿美元的清洁能源基金,这轮融资共同领投的还有Dora Energy Tech Ventures和TDK集团的CVC资本TDK Ventures。
+ c/ q, ?( B0 H4 {; g4 y7 V 近两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逐步取得突破发展,大众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注到这项可以几乎源源不断地生产清洁能源的技术上。前不久常温超导的重磅消息,虽然还待验证,但也给这个前景不明不过故事足够大的领域添了把火。
$ {% X$ y7 w" B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比尔盖茨第一次投资可控核聚变了。
' k; Q% i1 y0 F: e! \7 ?! h$ [, F 早在2021年,美国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宣布拿到18亿美元的融资。背后的投资方就包括了比尔盖茨、索罗斯、Marc Benioff、谷歌母公司Alphabet、DFJ Growth等一众大佬。此前投资还有意大利能源公司Eni、世界顶级富豪联手创立的投资财团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等。/ a p0 U$ s# h: P% R! C" d4 O
可控核聚变,迷人在哪?! _" N! t' l. i
不缺大佬买单
& }; o+ {! y7 W5 [8 A _ 此次获得融资的主角是Breakthrouah Enerav Ventures 投资组合中的另一家初创公司。但 Type One Energy 是名单上仅有的两家以仿星器为中心的公司之一。(另一个是Renaissance Fusion。). h, T1 Z8 ]4 w& L: u
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 投资委员会联席主席卡迈克尔·罗伯茨表示,在仿星器技术上投入数百万美元是值得的。% d1 U' |2 h; n; }1 J1 b
罗伯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仿星器科学的进步,包括 Type One Energy 执行仿星器开发项目的能力,为未来几十年在电网上实现实际聚变提供了非常令人兴奋和有希望的道路基础。”, g- A* l/ n4 ~% R
世界各国长期投入可控核聚变研究,过去半个多世纪,大约建成了超过100台可控核聚变装置。4 `& O' U1 v3 t! G& H" x- I
虽然可控核聚变还处在发展前沿且投入巨大,也不缺大佬给它买单。, k- ~" F7 B6 _' ^* I8 O# n0 i4 x
就像上面提到过的,包括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彼得•泰尔在内的亿万富翁都已经开始掏腰包支持核聚变公司。; v/ `) |2 e, o: d, G7 {
2021年,OpenAI现任CEO山姆·阿尔特曼也为清洁能源公司Helion Energy豪掷了3.75亿美元,他表示这是他迄今为止做的最大的投资项目。而往前回溯,他们的缘分还要再早一些, 2015 年阿尔特曼在参观了四家核聚变公司之后,向Helion Energy投资了第一笔 950 万美元的资金。阿尔特曼表示,他并不怕短期内收不回成本,因为他看中了Helion Energy生产清洁能源的前景。& R% j+ J$ w) P) {& ^/ S. ^- |
除此之外,从整体的融资情况来看,可控核聚变也在逐渐成为热点。2021年底聚变工业协会FIA和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全球范围内核聚变研究领域的私营公司的调查报告。其中显示总投资规模为18.72亿美元,其中8500万来自于政府,其余的17.86亿来自于民间资本。在这份调查报告中,一共有23家核聚变公司接受了采访,其中18个宣布了融资规模。% ^+ {* }* Y |( x5 y
这个数字还在逐步扩大,据和平道新能源,目前,全球30家左右从事核聚变的私营公司获超40亿美元的融资,近一半公司在过去5年间成立,其中,美国、英国所占数量位居前二,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有。0 l8 `5 }, g5 A' Q! l$ p, F; f
腾讯也一早就开始关注可控核聚变,去年二月,腾讯宣布投资位于英国牛津的核聚变技术明星公司 First Light Fusion(FLF)的4000万美元C轮融资。FLF原是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的一家机构,从IP Group、Parkwalk Advisors以及个人投资者处获得了种子投资。而后英国政府、 景顺及OSI也参与投资了该公司,此轮融资后FLF已获得1亿多美元融资。
% H1 h. U4 d _' m' A 少贵精) D6 o: @5 y/ i- |+ Y* P. D' l
近两年,可控核聚变技术逐步取得突破。% F1 A" _/ Q8 L1 U, a
去年十二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宣布,该机构的国家点火装置(NIF)首次成功实现了大于1的能量增益。虽然如果将从电能到激光能量的转换效率纳入考虑,整体的能量增益尚未大于1,但这的确是一项重要进展。
+ W: I$ k2 t# u 前不久三月初投中网发布的
: ^ D5 o/ X: r) m- t7 l8 p 《一个物理新发现引发的全球狂欢》
3 ~5 e/ Q5 C2 I+ t 里,详细讲述了常温超导材料的新发现,而作为可控核聚变上游的重要发现,虽然事情本身还是扑朔迷离,但至少是为可控核聚变赚足了眼球。
! [$ y8 k+ _$ R0 q6 j3 }( M 只不过,虽然有了突破,但这件事儿还是“充满想象力”的。+ z+ l2 Y: {6 G8 k/ s4 W; r7 ]
就像马斯克对它的评价:挺酷、行得通,但没必要。7 K5 a8 @1 H6 r
但是前有对于“能源问题终极解决方案”的渴望,后有国外风投大额加注,国内的这个盘子,还是开始被搅动了。6 W `- b" r! v0 t
去年我国商业化核聚变领域迎来两笔大额投资。; s( S! K1 I8 c8 r" L
2月,能量奇点宣布完成近4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其创始人兼CEO杨钊,09年毕业于北大物理系本科,2017年获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和人工智能交叉方向博士,曾创办过AI+音乐公司元悦科技,担任CEO。既有技术背景、又有创业经验,难怪得资本青睐。* s- v* X4 n- q( j+ E2 H# S4 m* ^
6月,星环聚能宣布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是中国首个由风险投资驱动的核聚变商业化探索项目企业。其创始人陈锐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跟清华系脱不开关系。前年10月,他与同样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主要研发成员共同在陕西成立了星环聚能。
# c: j) k: O `* C2 @4 H" R% O 双方背后都囊括多家知名机构,除了红杉中国种子基金、蔚来资本、蓝驰创投、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等财务投资机构,还出现了米哈游、腾讯等产业方的身影。
) } D1 z) N, c3 |) |; D7 U 米哈游总裁刘伟表示:“可控核聚变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技术。过去半个多世纪,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在持续投入,科学研究和工程经验都经过了长期积累。最近十年,随着几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商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开始大举进入这个领域,这种趋势在美国尤为明显。”
1 N( {# ?7 u9 C7 K) R( U 只是作为一项门槛极高的行业,可控核聚变在国内相关标的不多,不过一经进入资本视野,融资金额都不小。1 P# } G+ G9 R) P, ~ a: |4 m) s! p
总结一下,“少贵精”大概是可控核聚变投资的最佳注脚,不过每个划时代的技术,开始都是一小群人的敢为天下先吧。(文/杨乔羽 来源/投中网)1 E$ v9 u$ Y5 }( Y
<li style=";" id="PIC" class="clearfix">: X& J2 K4 d" R) k* L* X
如果你连1元都不想充,试试这款页游!300%爆率,免费送vip!+ ]0 ~3 n9 p5 |. o' Q, u( }9 S
2 P& |" x& k9 U高爆打金服广告* V) S8 U7 C& R7 z
了解详情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