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本科生的求职尴尬:并未声明只招研究生,本科生却感觉落了下风
4 S8 T! S# W. M 3月23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这个消息可能会让求职路上的本科生心情复杂。
& R! l3 c6 F+ ^ 刚刚迈入“金三银四”就业季,某一线城市“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就登上热搜:今年该市高校毕业生数量约28.5万人,创了历史新高。在整体就业形势面临压力的大环境下,这一新变化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尤其是本科生群体的高度关注。既没有学历优势,也缺乏社会经验,本科生该拿什么在竞争激烈的求职路上脱颖而出?这不仅是他们的焦虑和担心,也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需要正视本科生的求职尴尬,也需要为本科生这一就业的主体人群提供更多帮助。! U# S- P" v1 b, t% M: b0 ?
1
$ l+ t% P1 W' ]6 U! J& A 不少本科生发现:虽然用人单位并没有“白纸黑字”声明只招研究生,但从投简历到参加笔试、面试,任何一个环节上,本科生都有随时被“筛选”的可能。0 F- j4 Y" ]8 B6 g" [6 }6 @
这并非错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又创新高,这也意味着,今年的就业形势更趋严峻。与此同时,2022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达86.2万人,今年有可能更多。和他们相比,本科生自然会感觉落了下风,底气不足。( C7 m- D$ ]( S' C0 A
确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本科生不再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正如一些网友调侃的:“一板砖拍下去,能拍倒一堆本科生”。另一方面,不少本科生可能也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过高的角色期待,比如,那些选择返乡创业、送外卖或者从事家政行业的本科生,总会受到“读书无用”的质疑。8 \" O* a9 p4 e+ v
同时,一些本科生的自我期望和社会现实也存在落差。此前,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但现实情况是,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这已经是近10年中的最高水平,其中,仅6.1%的应届本科生起薪过万。除了薪资待遇外,从工作岗位到价值感、成就感的获取,许多本科毕业生切身体会到了失落感。8 Z) g" ^6 v& @
但是,职场选拔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x$ V" x* W/ U" ^& ~! p# O
现实中一位本科生凭借突出的个人能力、过硬的工作能力,在应聘过程中一路打败同场“竞技”的硕士、博士,拿到Offer的例子也并不罕见。在就业的过程中,学历是一块很重要的“敲门砖”,但绝不是唯一的人才评价标准。
: `' ?2 V4 m! ]8 m 总体而言,如今大学生就业确实不容易,社会不能给他们加上太重的“包袱”。其实,风物长宜放眼量,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能发挥所长的工作,就是值得为之努力的工作。
4 [6 t. s) z6 U# m7 J( ^9 u 28 P* [9 `# d7 @5 i. t6 j( P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考研“高考化”的现象成为热点话题。4 {6 ?( P& o: N
一些本科生把大学读成了高中,把考研当成了“二次高考”。甚至有些学生从高考出分后就布局千里,由于成绩不理想,又不想复读,于是干脆选报那些考研率高的大学,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立志考研“上岸”。& P8 {* h5 v) p! _& I; o- E
于是,有不少网友质疑这些考研的本科生,认为他们只是把考研当作求职的捷径、人生的避风港。然而,这并不全是本科生的“错”。
. e+ I1 c ?' E' W, A4 _, e 一来,一些保研无望的本科生,在就业市场高学历人才增多的压力下,只能把求职的希望寄托在“学历升级”上;二来,部分本科生也许还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人生道路,考研不失为一种比较保险的选择。* P4 B5 P5 v7 H+ a
但是,考研之路也绝不轻松。据统计,2022年全国有457万考研大军,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这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落榜。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474万人,比2022年增长了3.71%。! y9 J S3 K% _: u/ R" `5 }
就像一位正在备战考研的大二生所感慨的:“我也想要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现实并不允许。”想在求职时更有底气,想要得到更高的薪酬,想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些朴素的、向上的愿望,不应该被随意嘲讽。9 Z/ Z$ r; m9 q; i/ X) J
其实,与其让无数本科生挤上考研这座“独木桥”,不如由高校来为他们拓展更多的就业途径。比如,多渠道开展就业帮扶,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提供专业建议;比如,可以敞开校门,做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牵线者、建桥人;又比如,可以采用“直播带人”等有创意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M7 U4 u! q9 s. d/ W
相信有不少走上考研之路的本科生,或是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或是被考研“高考化”的情绪裹挟,他们更需要的,可能是来自社会的帮助。2 O" i" X! O, b* C" d( F* T6 e% y
3
, d3 h, A5 w# E+ B" a/ Y( Q1 W( k 前段时间,一位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上平均月薪只有5500元的新闻,曾引发人们对“文科生就业难”的讨论。硕士生尚如此,本科生的求职前景似乎更加艰难。6 _" z$ K) [- Q @2 ]
事实上,这与文科理科的分野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就业的要求是否相匹配,是否能做到学以致用?求职难不难,主要还得看个人能力的高低。
+ E4 s/ r. y8 `, d 但也要看到,还有许多本科生,明明很努力也很上进,却依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方面,个别高校的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对脱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人发展联系不紧密;还有一些高校设置的专业和课程滞后于时代发展,导致部分本科生没能学到真本领、真技能。$ M+ X0 i# ?) T8 Z! B' s
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重点高校毕业生,或是在应届生招聘要求里添上“丰富的工作经验”“上岗即上手”等不切实际的条件,从而让部分有潜力、有志向的本科毕业生被筛选在外。
& E$ u1 n$ C% ~( z. y/ [ 揆诸现实,我国“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
1 T$ X, q6 F3 o a+ _) x& e# i 为了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社会各界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发掘岗位资源、提供精准帮扶。比如,求职市场要秉持公平、透明的原则,消除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又比如,用人单位在“用人”之外,也要注重“培人”,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本科生,给予他们更广阔的成长空间。2 g5 |, p: Z$ U' d
从绝对数量上来说,本科生才是社会人才队伍的主力军,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他们是人才,是发展的依靠,而非就业的“负担”。
+ ?1 \2 f% b. Y* y# Z* L0 L- u 每一位本科生都是从残酷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也都经历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和锻炼,社会理应为他们提供更多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才干的机会,为他们的蓬勃生长创造更多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