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适度超前建设,缓解新能源车“充电焦虑”| 新京报专栏
/ k; R& L- q2 h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
, [; n: |# {0 z- r$ l
2 c! H6 L7 X9 a ▲2022年9月28日,工人在沪宁高速黄栗墅服务区检查充电设施运行情况。图/新华社 6 B v( B) V( H e* R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我国逐步普及,车主充电难、充电慢问题,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4 J0 p) C/ J. g6 a W, I0 F& _ 为此,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冷俊提出建议,鼓励电动汽车企业和充电设施制造企业应用新一代充电技术,优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集中充电场站等关键枢纽节点建设新一代充电设施,共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高水平发展。
/ v1 {$ B4 B' Y. } 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310万辆,充电桩规模达到520万个,车桩比达到2.5:1。而按照国际通用要求,要完全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不便问题,车桩比应该达到1:1左右。
0 z% K/ k- j( I, A9 ?* {/ } 由此可见,与实际需求相比,我国目前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普及仍需要加速,而相关建设适度超前,也很有必要。 & [3 e# I) i( d0 {+ r$ v
充电桩加速普及要有前瞻性( g2 ^ I3 g3 G6 I# z
近几年来,每逢节假日出行高峰,几乎都会出现新能源汽车因为充电不便而“趴窝”在路上的新闻。甚至在一些地区,因为新能源车冬季充电频繁,出现了“公共充电桩基本靠抢,车主凌晨四点起床抢充电桩”的尴尬。 2 v/ E' u4 G U! [
这些现象背后,实际都直指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之间的失衡问题。 - Q' F# f4 j; A! |, \
这种失衡,既源自总量的差距,也有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如截至去年8月,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充电桩16655个,在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中占比不足2%。 6 N9 @. u( S, G' Q
. R! O( |) ?, ` ▲2022年初冬,四川攀大高速攀枝花南服务区利用“光储智慧车棚”设置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图/新华社
4 C$ L; \& o4 S; j3 I$ \ 因此,去年交通运输部与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就明确提出,到2023年年底前,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能够提供基本充电服务;到2025年底前,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密优化,并有效覆盖农村公路沿线。 , `$ H6 ]6 N( c" T W8 j
这意味,近几年全国充电桩的建设有望加速推进。而在此背景下,冷俊委员建议的优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集中充电场站等关键枢纽节点建设新一代充电设施,还是很有必要。
! o' s6 q+ y" {) s4 E$ W 应该看到,包括充电桩在内的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仍处于技术、标准快速更迭时期。在大规模推进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及时启动新一代技术应用,一方面可以更好满足需求,对如城市群周边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需求较大的区域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也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避免过早“过时”和资源浪费。 5 e7 p, }/ X4 D, M
一定程度上说,充电桩普及越是加速,就越需要在技术标准上体现前瞻性。当然,这背后离不开汽车行业与新能源行业的协力合作,更加重视对于快充设备的研制和技术突破。
! o$ L/ e4 b$ E8 w' Z 要知道,快充电桩的普及与汽车动力电池的材料、结构及生产工艺等都息息相关,并不是一个孤立问题,必须要协调推进,方能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 Q8 q0 ?7 K' b: X+ C 也需尽早明确充电国家标准
- G- f1 [8 B# I$ J- L) u 事实上,快充电桩标准的不统一,也在影响超快充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2 `% e( c2 Q3 o) z9 t5 A1 u
有业内人士就坦言,目前市场中发布的超快充技术,多是以各个汽车品牌为主,用户能够享受到的超快充技术也只是在相应品牌的充电网络内,不同品牌之间的协同性、包容性并不强。这实际上就限制了快充电桩的利用效率,乃至带来了一些重复建设。 : X1 d- b( Q6 h
因此,正如冷俊委员所建议的,明确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技术路线,尽快发布新版充电技术国家标准,的确有必要早日付诸行动。而其推动充电标准国际化的建议,也值得重视。
* s2 O, w) g8 Y. B
' M( m- z F- o: H& t ▲2021年8月18日,天津,机器人正在为一辆新能源汽车充电。图/新华社
L2 I# X- L" `. U( O5 J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已有部分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如果能够解决好充电技术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的问题,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开拓全球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 h; H7 N; y" s
其实,早在2015年10月,国务院在相关指导意见中,就明确了充电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 9 q# S9 B. P6 x8 }, G- n% ?
这种“适度超前”,应该既指充电设备的数量,也还包括充电技术和标准。道理很简单,充电桩实际就相当于传统燃油汽车所需要的加油站,其变得随处可见,本身就是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活体”广告。一定的“超前”建设,可以给消费者树立更好的消费预期。 ' X: N. C% S/ C# b4 Y; Y; z* ?( {
当消费者完全不必担心充电问题,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自然会提升。如此,也才能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
5 N& S+ w9 M' C6 o4 ?1 J 当然,这背后还涉及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这次全国两会上,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进场难,服务区产权单位和经营单位主体复杂,充电设施建设协调难度大,土地租金和进场费高;对于高速公路、远郊景区、乡镇等保障型充电设施补贴机制尚不完善,支持和倾斜力度不够,不分场景完全按电量“一刀切”的补贴政策也缺乏科学性;一些地区缺乏对充电设施的布局规划,部分场站排队充电,部分场站无车充电,有的区域还无桩可充…… * C) |) [ a& o& I2 o4 i
这些现状不仅影响着充电桩的普及速度,实际也不利于提升车企及充电行业在技术升级上的动力。因此,围绕加速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焦虑”,还需要从相关行业到管理部门,有更多的沟通、协调和努力。
! W. a# _: _2 P# q0 Z 事实上,这既是关系到亿万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便利的民生问题,也是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经济问题,再多的重视都不为过。
2 t" v+ U1 W/ ~$ e$ v0 u4 H 撰稿 / 羽木(媒体人) ; Y( W1 X" Z1 l/ v$ ?: G: Z$ g
编辑 / 何睿 ! ]3 @; Q7 }* e; I" G( ?7 F6 l' G* g
校对 / 卢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