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 _: n9 a2 q; x8 d/ Q3 B9 a
" 我们就是为运河边的博物馆群来的。"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是来自外地的家庭游客。刚刚过去的寒假,各地博物馆迎来一波游览热潮。( ~: x2 i' t; o% q# ~+ P" V+ Y
近几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走红唤起了人们对文博的热情," 博物馆热 " 悄然兴起。沉下心来逛一次展览、听一场专业讲解成为一种热门的出游选择。各地博物馆也纷纷出招,推出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 " 打开方式 "。
8 u3 J$ p* C0 B# |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K# G0 \$ c8 o7 g' g6 [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件文物,承载几千年沧桑文化。博物馆旅游 " 出圈 ",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知识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6 k6 {" G7 m- S0 `
1 Q3 V8 n0 R- s8 P- n. L% \
: r1 p2 G) t( ~2 s, T& I! N N* L& p9 }. R$ ~! { f. @& I
游人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3 ?0 E+ `) `: T
) z: ]" J2 T) t& H5 }0 D {, _6 _, o% _" K0 B0 F/ J* |
7 V# O$ B7 n( k- C# C7 R$ a2 Y# g辽宁省博物馆推出 " 玉兔迎春——生肖系列文化展 "。新华社发: U: D: V% v* h6 \# {* {! R
1 @7 p# z% q0 M) t! r/ k
% q. Z+ v P6 e% g7 b
- z0 ~5 \( o8 m西安碑林博物馆特级讲解员白雪松为游客讲解。孙莉莉摄 / 光明图片
0 B9 j* I+ p/ {0 F0 P, Y" r/ a* C" D( W+ X; K
8 B/ [ O- K3 G) T* b, |2 s1 r# l% H t
; h+ @1 ?7 _* w4 g: F) m/ g
游客在故宫文创商店内选购商品。新华社发
2 Q) R0 c9 N/ _' I+ s: h+ S
8 s5 p, F0 n* P" D9 m4 G Q; ~$ C5 N, c& [8 J) G
8 r1 N+ @$ t- w" 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新华社发! ^9 k5 r; @' @8 Y j+ f. |
文化遗产知识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 m m2 g8 t$ ~! A; i做了十几年导游的陈刚,对南京几家重要博物馆可谓如数家珍:" 长岗村 5 号墓及青瓷釉下彩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瓷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陈刚告诉记者,近日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中,很多文物是第一次和世人见面,非常受欢迎。工作多年,陈刚对博物馆的情缘也越来越深厚。他还在南京市博物馆做了份兼职,面对人气爆火的现场,忙不迭地为大家服务。+ }$ v! w9 ?& v: R; g+ j( [
博物馆旅游火热,体现了游客文化旅游需求的提升,走马观花、游览风景、拍照打卡已不能满足需求。博物馆讲解,成为连接文物和大众最直接的途径。
( Q: Y( |4 U1 \" 到一个城市旅游只为专门游览博物馆的游客群体增多,说明深度专业化的讲解成为重点需求。" 北京山原猫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冯玥对记者说。作为一家以深度研学游为主业的机构负责人,春节过后,她明显感觉到订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我们的讲师都是各高校的老师,是建筑、地质、古生物、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业学者,能带来高水平的讲解。"( K5 E' _! _. q k2 z N. X
围绕一个文化主题,访遍一个城市的文博古迹,这样的行程对很多游客充满了吸引力。冯玥的团队带着研学团从 " 最早的中国 " 到 " 丝绸之路 " 起点,将河南博物院、考古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城市的重量级博物馆串联起来,在旅游中学习和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Q6 L D$ Z0 v
博物馆里的每件藏品都是加强文化自信的载体,博物馆游 " 出圈 ",为进一步讲好文化故事、挖掘文物的价值提供了路径。
! l+ _# p: ~+ P2 v" 博物馆旅游不仅能够让游客近距离触摸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也能有效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同时,博物馆旅游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陶冶情操的需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表示。
$ r7 x! c5 {$ N5 }随着游客参加文博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每逢节假日,各家博物馆都迎来大量游客,其中不少是亲子家庭游客,以及各地的研学团队。各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敦煌博物馆等成为热门 " 打卡目的地 "。, |4 v3 V( y+ C I8 u
"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教育理念的变化,人们希望孩子到更广阔的领域开阔眼界、学习知识,这为博物馆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指出," 文化活动和游览观光有机结合,让普通的旅游观光上升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5 o/ M/ _) J9 L5 g2 F5 w6 q以亲民化路线快速 " 破圈 "9 r1 j" |* J- G% H
2 月 11 日,国家博物馆恢复疫情前的每天两场志愿者讲解,志愿讲解员于江迅速投入工作。" 国博的前身历史博物馆第一次招聘志愿讲解员时我就报了名,如今做志愿讲解员已二十年了。" 回忆这些年的经历,于江感慨,一次源于自己兴趣爱好的决定,让他见证了多年来博物馆游的变化," 现在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有讲解的时间段,我也更有动力把文物的故事讲给人们听。"" _) Z3 l' g6 l% M8 s" g( V: {+ Q: U
有文化体验需求的游客增多了,博物馆也开始追求创新和特色,人气爆火的特展活动,全息技术还原的大师作品,不断 " 出圈 " 的文创产品,都给于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博很多文创产品销量都很高,体现了人们对文物和其背后历史文化的热爱。" 于江说。
$ _; S% L: R2 I4 q! j1 v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旅需求,顺应文化消费升级新趋势,博物馆领域掀起创新转型风潮。春节假期,各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首都博物馆传统绒花制作、北京艺术博物馆年画印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汉服折纸,还有许多博物馆推出的线上猜灯谜、小小讲解员、兔年生肖主题特展,都充满新春氛围," 打卡博物馆 " 成了旅游新风尚。9 c, F, V0 ~1 G; q
在南京博物院的 " 网红 " 展馆民国馆,大学生游客吴林正不停拍照,报馆、店铺、老爷车,传递着浓浓的复古风情,如同穿越到了民国时期的街头。" 我是第四次参观南博了,每次还会觉得新奇,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吴林说。4 x- E5 J! K4 ^2 a
面对逐渐年轻化的游客群体,各家博物馆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推出多样化的产品,趣味互动、手工制作、夜游、探秘、鉴宝及各类研学课程深受游客欢迎。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孩子们动手体验兔年纸伞制作;在河南博物院,人们带上白手套、拿起洛阳铲,挖掘、修复、还原,体验考古过程;玩偶 " 马踏飞燕 "、川蜀麻将摆件、可以吃的 " 古钱币 ",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成为 " 网红 " ……
/ ?+ I s* c( `2 ]2 R8 V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明认为,频频 " 出圈 " 的博物馆文创是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结合,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创意,运用好社交媒体,推进文化传播。
( o, ^# g/ W( I& ^9 E6 D$ b1 d5 h, O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博物馆一改 " 高冷 "" 严肃 " 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 " 破圈 ",走向大众。& }7 O* }' s! W" J/ \8 T$ B
数字化技术带来视听新体验
- M% Z7 _/ _( \"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数字讲解员敦敦。" 走进莫高窟第 285 窟 1 ∶ 1 复制洞窟,戴上 AR 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讲解员 " 敦敦 " 将观众带入 1400 多年前的西魏时期,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融,原本静态的壁画在墙壁上跳跃起来。" 戴上眼镜就能看到飘逸的敦煌飞天,奔跑的九色鹿,非常生动有趣,还有很多尚未开放的洞窟开启了数字游览,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一位游客说。
, u# M- ~9 t0 a' Y6 P% ~& O2 K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戴上 MR 眼镜,眼前的景象 " 活 " 起来,现实场景与虚拟影像融为一体,古老的文物如同置身于千年前的巴蜀大地上,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打开故宫博物院公众号," 云游故宫 " 小程序突破线下游览限制,让游客遍览太和殿、寿康宫。湖南省博物馆以虚拟现实和三维影像制作技术,再现宋朝文人雅士的 " 慢生活 " ……
7 z# F! ~! p) J' ?* k这些场景都是博物馆探索数字技术应用的缩影。在全息投影、VR、AR、三维影像、多传感器融合等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的游览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先后出现,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再现,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曾经 " 沉睡 " 的文物和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5 U% I3 g5 O5 @6 Z1 |- e1 _9 y; `" 数字技术拓展了文化的时空边界,也拓展了自身功能,给游客带来新奇体验,在创新中释放文化的力量。" 石培华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下,博物馆正与数字技术全面融合。伴随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普及,疫情期间全球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 " 危中寻机 ",数字化成为博物馆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速了博物馆知识由 " 贵族专享 " 到 " 大众共享 " 的历史转向。3 T* ]( l8 S6 h' A2 f9 j
三年的疫情影响,越来越多博物馆探索 " 云展览 "" 云讲解 " 模式,线上观众通过直播就可以跟随导游和讲解员 " 一镜到底 " 地逛展馆,数字展厅、数字藏品、元宇宙等产品拥有了更多市场。
. l; P$ H: a8 j5 R2 L关于博物馆旅游未来的发展,也有专家认为,要慎重对待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坚持 " 内容为核 " 的发展理念,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文化消费品质,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博物馆旅游需求。2 v4 v) I5 G- b& M. ^5 j) Y
《光明日报》( 2023 年 02 月 19 日 05 版)
+ v* Z& s& m( ^9 ^& V! o [ 责编:陈畅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