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 2 月 18 日 佛学研究网% {6 T+ I% d* I1 t
心理咨询师于德志在接受上千名来访者咨询后,针对性地写了一本书——《反内耗》。
5 Q, |& j* C8 ?; @6 W; M2 h* c 他在序言中直言:" 内耗是心里痛苦的放大器,对个人来说,危害极大。": D7 j" p- y- O& q
生活中很多人明明什么都没做,单是胡思乱想,就让自己疲惫不堪;$ e8 O! \! [* [9 d5 K
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心里却反复纠结,折磨到自己精神崩溃。
( T$ C# C5 d+ n: t& l 这就是内耗,除了使人疲倦、痛苦、忧郁,对人没有半点好处。
* m$ a) o' Y% ?7 l' c 这世上最无用的一件事,就是内耗。# A/ H" B; M W' J) d6 e
01 内耗,让小事变大事
% C- @6 t s+ [: U3 d2 q3 Q 佛家有言,执念太深,终成心魔。
3 z! @2 w: G G* o$ O9 t _5 \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目标、小渴求。4 L4 A8 p# {/ u' l
一旦欲求太多,爱而不得,它们就会成为执念,日日夜夜缠绕心头,不断折磨自己。
9 G2 j R3 L& Y$ S( o! ]( `$ v' K6 z 原本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会恶化为心中的头等大事,成为你难以跳脱的梦魇。
4 ^3 ~7 D8 Q- }/ m$ l$ D 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之前,一直渴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0 R m( q, x* W! D9 X 他先是为一家杂志社供稿,多年来煞费苦心写作,却得不到编辑的赏识。
( l/ ^! }! x' }, Q- G/ F 之后,他又自告奋勇地成了镇上的天气督察员、道路巡查员,以及野兽看护员。0 P0 c9 _" ^: n! H& E1 g& L
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却始终未被列入公职人员之列。
' `8 K0 _7 S. A/ l 梭罗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谴责社会的肮脏。: w8 P! y, {5 K5 n8 r% z2 Y
可一味的谩骂与宣泄,并未解开他心头的执念,反而让他的身心饱受折磨,他也因此患上一场大病。
: q' J+ R4 |+ K: J! G! K |2 {3 J5 e 躺在病床上时,他恍然意识到:只有放下执念,才能将自己从怨愤不安中解放出来。2 z% N/ `6 ]+ N. {
于是,他清空了心中的不甘,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 C6 _/ a# D0 l
在这里他读书写作,劈柴打渔,活得安逸而自在。% D! }2 h: b4 X7 ^" e( i
生活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尽如人意,没有什么完美无缺,多的只是不得与失望。6 N( [( h' J! m' {
若不能及时放下执念,即使身处桃源,也会日夜忧思,如鲠在喉。. u/ I# M* y& P$ r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邻居约翰 · 菲尔德就是如此。
, B4 v& w* F% r; D9 H 他带着老婆和孩子,从爱尔兰来到美国,一心想过上富裕的生活。
( |3 b5 `7 |3 c. x1 `7 K- K 尽管他每日种地、钓鱼,拼命地赚钱,他和家人却依然租住在漏水的房子里,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 r8 F- o! Z7 q( f1 V: E/ ~; O
梭罗曾劝约翰,不必过于执着,试着像他一样享受田园生活。7 P% `8 o! e( t4 j9 ~
然而约翰不愿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变得郁郁寡欢,把日子过得灰暗无比。0 J/ w- b0 T- J" B; g4 @. v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 f* y9 p& o3 p% n9 N
一个人的痛苦,多半是因为自己欲念太多。
" X6 f, Q" v4 A& B9 p 就像是伸进糖果罐子里的拳头,你越是不忍松开,越难拔出来不说,还会在瓶口紧紧勒住自己。
8 p( u2 \) n4 o: _/ W; y4 w 与其盲目地执着,让小执念成为大心魔,缠绕自己,倒不如清醒地放弃。
]( X; c1 O) {+ j0 { 当我们放下自己的偏执,解开灵魂的枷锁,才能完成自我的解脱与救赎。
6 F+ r7 q3 I+ ]1 |3 a 02 内耗,让无事变有事: c8 `( \6 X4 c* c( x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b5 X6 a1 E7 O& _* w% W
工作汇报时,看见领导皱了下眉,就惴惴不安地推测,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7 Z' v, ~: L& i6 {
相熟的朋友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 [; N2 m3 D' H7 k1 h% w3 @
在家听见外面有人喊骂,便觉得对方是在指桑骂槐地暗指自己。
8 b1 W% d$ D3 s- a0 R W4 Z 生活中,我们很多的不快乐,就是因为过度敏感。
6 @! _& q4 C( J) e" d( R8 N. o" z 曾有心理学家指出,过度敏感,就是一种无谓的自我消耗。
" i+ O# k. F; l 长此以往,它会大量损耗人的精力,影响我们做出有效的判断,拖累自己的社交。5 D- T- O# V1 p9 _' ^
正所谓,脸厚耳聋,活着不累;事事入心,活着受罪。: D. `$ y: b0 G3 I" T8 J0 w
一个人如果不会收起自己敏感的触角,太过在意别人的态度,最后遭罪的只会是自己。
' k! y: F# u, F2 F% w( U 作家张德芬一直以女性情感心灵大师著称。# m7 m9 H C" {+ t
可有一年,她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她很是担心读者知悉后会厌恶自己。$ n5 K8 \$ \- g& J2 ~7 r) ?
为此,她一直遮遮掩掩,不敢公开这件事。9 z+ z1 E( s2 ^: C" d: T$ e
每当她出现在公众场合,看见周边的读者交头接耳,她就觉得对方在议论自己。. |3 w D' e8 D
这时,她总会羞愧地低下头,心里恨不得早点结束活动。' `* ^) S% b% \1 @
那段日子,她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人也消瘦了许多。
3 `9 j1 p' l$ M3 F8 A 过度的敏感,让她陷入焦虑之中,害怕出门,更恐惧社交。
$ r# z/ E8 P0 C5 a3 H1 A 直到一次,她报名参加了一个心理老师的课。3 b% c/ ]; O3 `. i4 q/ T
老师要求她与一位读者配对,大胆讲述自己的婚姻状况。
! D& |/ E U8 f. s1 r 张德芬只能非常为难地告诉读者实情。
6 [9 l" J6 V) a. ?4 V 坦白之后,她内心忐忑不已:她会不会对我失望?会不会攻击我?会不会看不起我?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别人?4 C/ E! A. W3 J1 a3 G$ l6 T
可读者听完后,只是一愣,然后问道:" 那,您还会继续写书吗?"! s& Y3 C( K- r& i
张德芬这才恍然大悟:读者喜欢的是她的书,而非她的私生活。5 r; w7 P4 d3 T! l& ?) w9 T
她开始恢复自信,还在新书中大胆解剖自己失败的婚姻,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 ~! b8 _ U' E/ Z# { 现实中,有不少敏感的人都是如此,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他们的心海掀起惊涛骇浪。% v- q! }7 D9 [; y* y
但正如莫言在《蛙》中说的那样: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人都在关心你的事。你是不是以为人人都在盯着你?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烦心事。5 ~) T2 s% w; @+ M2 t6 `
所以一个人千万别活在自己的内心戏中。0 d. J& F6 j3 O) v/ F
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如果你在敏感中疲于奔命,就注定很难再有精力去感受那些美好的事物。
2 y: m8 m& _/ T6 [# ? 试着学会把心放大一点,迟钝一点。9 h% p4 @1 o. d) D
当你拥有了钝感力,把玻璃心炼成一颗不锈钢的。
+ @/ w- o3 _1 B# p 即便是非议与批评劈头盖脸,你也能从负面情绪中及时抽离,寻到一方舒适且宁静的天地。
9 X5 R% F/ D; \ 03 内耗,让好事变坏事
( V4 N8 }8 w. \! G/ J 群体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 " 内耗效应 "。
8 q2 Y/ f2 _/ g: c$ n$ s 说的是一个群体因不协调或矛盾,内部产生的无谓消耗。. g1 k- z6 A" H, W
其实,这种内耗也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4 G8 g& `+ \6 f. i2 c 作家李筱懿在 24 岁时,作为记者参加了一次行业会议。
5 [, [3 s: Z' }& ? 会议上李筱懿待人落落大方,言谈举止到位。) s7 Y1 n' [ k) u
会议结束后,有一位猎头主动过来问她,愿不愿意去一家知名的公司,做总经理的秘书。( z- U2 N' K! n, ^
李筱懿内心一阵惊喜,可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退缩了。
. c$ |; V; j' U5 k* y. ^8 o% T 原因很简单:她怀疑自己不能胜任。4 U A8 U* j/ F8 c
从身高上不了台面,到外语还差点火候;从性格不合适,到专业不对口。% e: q+ P7 M4 Q( {$ }
还未正式面试,李筱懿就给自己打上了不合格的标签。
& x) B* X5 ^0 p- w" P# \& h2 j8 } 那位二十几岁的猎头,特别不理解地对她说:" 在别人否定你之前,请你先不要自我否定可以吗?没有任何机会会对你三请四邀的。"
; S1 g( g) m* L, `2 K2 G 然而,李筱懿还是没有去那家公司,按部就班地去当记者。
- a9 n5 p2 [' z9 Y* x* \ 5 年以后,李筱懿恰巧有一个机会去采访这家公司的创始人。% M+ ?' u& E& D, c4 W+ h
彼时,这家公司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
- g g9 P6 ~0 B) \2 \5 l; N 在采访结束之后,李筱懿开玩笑对老总说," 哎,五年前我差点成为你的秘书。"; I6 c' b1 _5 i# K: k x+ L
老总马上说:" 你现在依然可以啊,要试一下吗?"
i! c: w# u7 ]7 E& V- s 她结结巴巴地说:" 那我再想想吧…… "
/ R6 I& d6 ~) R, ]! V( F6 }, B$ v: e 老总摇摇头说:" 机会不会等你第三次的。"# G% h8 }* D2 r6 U3 A/ }
老总还顺便提到了一件事,当年劝她 " 不要否定自己 " 的年轻猎头,现在已是领域里最牛的大咖之一。
% W! q& d! b. S2 @, d 李筱懿闻言,脸上通红。
' e, j0 a0 t0 D 从此之后,她还多次梦见这样的场景,心中十分后悔。6 \4 b- c. S' B _/ {
听过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7 N- j; {1 X5 E/ r! S% E6 B+ x) d
很多人做事总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他们担心时机未到,担心准备不够,担心情况有变,担心自己不能胜任。8 U+ y; U: t, n. V; g
想得越多,越是痛苦,就这样陷入自我内耗中无法自拔。9 l3 L& K. q1 z9 k
今天想了千条路,明天依旧走老路。" u/ X- h% y- C$ k
如此循环往复,结果让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
2 l2 S) l) I) e( l) l8 A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抉择,碰到难题。
, Q+ |9 K6 L0 }' \' `1 }3 l 但内心产生的矛盾与纠结,才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1 A, w* x0 t9 T7 |2 _ t: t: ~' a4 S
若是一个人的每个想法都拖泥带水,每件事都不断纠结,注定会一事无成。
- [+ J0 v) l; c. w: W* T* ~ 知乎上有个问题:" 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是什么?", }: M5 ~, R+ P) ? e
高赞回答说:" 不是能力问题,不是外貌问题,而是没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0 y" U, z5 E, r 因为处理不好关系,就可能被执念折磨,被过度敏感击垮。* p6 Y1 s* j$ ^! m) z* P
各种各样的内耗,不断掏空我们的精神,使人越来越颓丧。, b4 t9 w( n2 X C
网上有句话说,人是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但也是唯一的终结者。& S9 n! {% V: t) T9 Y, J7 _) P
当你心灵变得钝感,内心变得宽广,行动变得果决,所有的负累与不快,都会在此刻终结。% R/ v- {# b ~# s e
从现在开始,停止内耗,勇敢地做自己。
8 h+ T$ o' }6 E+ M" b*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