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传出消息,“四处投医”的自游家依然没有求来造车资质。在找了奇瑞、小鹏等一系列的公司后,最终代工的事情并没有转机。这也就意味着,自游家的造车之门已经正式关闭。$ N: P2 h& X8 Z8 R5 u( Z
顶着天才少年光环的李一男,最终没能创造奇迹。而与自游家一同消逝的,可能还有石头科技造车,团车造车,甚至还有一直在鼓捣的贾跃亭FF,这个名单非常非常长。
8 e" q5 G" E: j. ` * L+ t: h0 A7 ]/ J4 D
不会再有新的新势力了,也不会再有代工模式,这些都将成为历史名词。
$ K) t# \7 v2 H9 y* H M 为什么这两年造车变得如此之难?新势力们将何去何从?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U. H. j4 L8 a8 p+ k
1
4 B8 `! B6 C3 c 蔚来、小米成绝唱,大门正式关闭9 _3 R/ X7 O# `. ]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造车门槛,其实一直是个谜。其中最关键的点,就是车企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入场券。
% b8 `$ A, q! B$ C7 e. {2 L 工信部虽然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但这个规范实在太过详细,不仅包括生产能力,还包括产品一致性、售后服务乃至安全保障,洋洋洒洒近三十个大项。如果严格用这个条件来框,市面上的新势力几乎没有合格的。
2 ]+ B/ I- g4 t1 |
' ^; F4 o) R! q6 {9 I) C 因此在新能源造车的道路上,车企走的是百花齐放的路线。有的是靠庞大的体系,比如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它们本身渠道就完善,转型新能源自然不难;也有的是靠起早,比如金康赛力斯和知豆,它们有一定的造车基础,在那个国家迫切希望推广新能源车的年代,顺利拿到了资质。) y1 G, |% [, {) C! R! h+ t
而对新势力们来说,它们既没有完善的体系,起的也不够早,自然只能另辟蹊径。方法其实也不多,要么就是花重金买造车资质,要么就是找有资质的企业代工。
+ r- e+ H" g0 z. Z7 s" F 比如小鹏、威马就通过砸钱,早早拿到了生产资质。而蔚来则选择找江淮代工,当然它这种模式有点像苹果,整个产线的定义还是蔚来完成的,只是借用了江淮的资源。
7 o. t2 ?* @* P' y. L& ] 实际上蔚来之后,国家几乎已经不允许代工模式存在了。自游家们夭折,就是因为把目光放在了代工上。1 S1 {# I* ?: G+ n1 n
9 g/ u5 d3 z2 C; R$ q! s" Z 最后一家拿到造车资质的新势力是谁呢?其实是小米。严格来说它不算买了资质,也不属于代工,也没有申请资质。7 d$ p( k0 m' U2 g; w
小米的操作方式堪称一绝,它选择了从上层下手。为了留住这颗希望之星,北京市强行注销了宝沃的资质,然后分给了小米,几乎是层层特批才取得的。代价是小米在北京建厂,放弃了考察很久的长春和武汉。
9 F' b- O$ `! @2 H; Z1 k* v 而在蔚来和小米之后,国家不会再发新的牌照,也不允许代工,更不允许出卖资质,其他新势力的路已经被堵死。& U6 g8 N/ y0 c6 U. A) _
2% u( `) Y4 G! v/ \( _
华晨、众泰大亏,资质砸手上了?# x E! X$ w) ~6 F4 @
自游家、石头科技们固然令人叹惋,但最紧张的,恐怕还是一些早已躺平的车企。之前它们都是奇货可居,时不时还传出要给其他车企代工的消息,如今已经不可能。
$ ]+ s1 j6 t% }$ V, v& [* h
0 U, e: p4 X. t/ B! a* Q 与自游家找的大乘汽车不一样,众泰和华晨是实打实火过的车企。虽然因为经营不善没了销量,但整个渠道还算完整,而且规划的产能和场地都非常可观,众泰甚至早早就吃螃蟹造过新能源车。: F0 y: u; t* j; D6 {5 h$ W6 U+ { G, Y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它们本是代工的上上之选,与江淮、海马、力帆这些车企的能量差不多。但这两家车企都有点摇摆,自己造车没魄力,去给其他车企代工又觉得亏。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间它们一直是绯闻不断,但最终没有掀起什么火花。' X* @: g& J9 N6 {$ ]! [
而从现在的情形来看,错过了那个村,可能真没有那个店了。" e4 q, B: k5 o/ X# W, u I
c, X; ?3 o& I. k
这些车企似乎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去年十月份的时候众泰还发布了一则公告,表示将在10月20日永康基地下线第一批复产的T300,定位是纯电版本。
5 r( P6 Y- \1 t8 l, e1 ]% ?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极有可能只是一个烟幕弹。因为今时早已不同往日,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就卷得不行。油改电的T300 EV,既没有价格竞争力,产品实力也没有亮点,品牌层面也没有优势。在2023年拿出这样一款车,很有可能会是炮灰。7 y( d( L, Q" Q
华晨的情况更复杂一些,之前传言宝马打算打包买走华晨的资产,其中有几个亿是给到造车资质。但传言因为中华这个品牌太过正统,这则交易最后被叫停。
3 g& K |% c6 n% V! k 不管怎么说,这两家的处境已经相当尴尬。既然不能卖资质,也不能代工,那就只能选择自己造车了。而在被市场捶打多年后,它们可能未必还有这样的勇气。& M# |5 B! ~7 p
3
, c! f6 L) H2 t 关门厮杀,深度内卷开始?0 n+ \ [; J. y" k' z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国外的汽车企业那么少,而国内的汽车企业如此多。美国基本只剩下三大汽车集团,日本算是两田一产拿走了大多数的份额,欧洲也是几个汽车集团打来打去。
6 C/ a! u) A8 h* {# r+ | 实际上不是国外的汽车厂少,而是在经过旷日持久的竞争后,很多企业已经倒闭,只有这几家剩了下来。. x/ y" j; C: A
, n' L8 i# z: X- X. R) q/ {) v 国家前几年狂开口子,其实也是让更多的新生血液进来,对传统的车企造成压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步棋确实是对的,新势力的出现确实大大激活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前千厂骗补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确实产品力提升了一大截。
; M9 Z6 P7 v% E3 F 但从去年开始,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之前功夫汽车统计过国内主流的14家新能源企业,包括6家传统车企和9家新势力,一共只有3家完成了2022年的销量目标,分别是比亚迪、埃安和极氪。
+ T* `! ?, U) W: _0 l" I4 A 而其他强如理想,号称自己夺得了多少多少个冠军,其实销量完成度也只有“区区”67%。车企的销量压根达不到它们规划的产能,本质上已经是供过于求。# X$ G5 O+ Y' k, k
3 g* S$ T1 w; E' P9 m
在这种情况下,做大市场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要的其实是提升品质。不再让一些漫无目的的资本尽量,其实也是好事一件。
3 e) s) x. H( s- X i 新人不再允许上位,已经上桌的玩家排排队做好,接下来就看大家各显神通了。
, o: ~" [6 [. z' | 4" r0 M, J5 N) s2 W g. L7 {& L$ I
功夫拍案
, M/ ^; ~+ G+ N- `2 w( Y" k, E 其实自游家们也不用不平,蔚来顶着国内新势力领导者的名头,在特定时期它就是必保的对象。小米本身有着很深的国民度,关键还有大量的资金和用户群体兜底。把特批给它们,某种程度也是为了促进市场的发展。而自游家们,显然是没有这样的影响力的。
' j( @" x/ ~+ @+ J/ n [; Z 众泰、华晨们没有选择高位出手,拿在手上的资质价值已经大跌。很可能后续国家会推出新的政策,超过一段时间没有销量没有量产车,自动收回资质。
: M5 {( _' b# u+ h9 y 从大的方向看,国内车企终究走上了西方的路,最终可能就是不断竞争整合,留下四五家企业。再要有新企业诞生,恐怕要像特斯拉或者苹果那样,极具颠覆性的入场,要不然这个绿灯可能不会再亮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