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全球化终结?“西方狂妄自大的例证罢了”; a) a0 u w6 D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5日发表文章称,全球化远未消亡,由中国和数字经济驱动的新全球化正在出现。作者为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全国理事会前成员达里尔·格皮。
# T) [& D3 ]1 i1 i4 Y, U 文章指出,全球化已经终结的观点在一些经济分析人士中日益流行。同样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随着供应链的近岸外包取代离岸外包,中国不再是全球化的参与者。$ S/ _6 G( u& R7 M) m
当然,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美国似乎正在从全球化中抽身。美国的政策加速了全球化的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主权经济。归根结底,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种做法让经济无法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即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可供选择的众多产品与服务。7 v, `, x$ d4 e- G4 p, I. u
中国全面回归全球市场将对抗正困扰许多西方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从许多方面来讲,中国在新冠疫情之前输出最多的就是通货紧缩。9 ?8 Z d7 t3 t9 z' W
最明显的是,西方经济体依赖更廉价的中国商品和服务来抑制通胀。从计算机到家庭用品再到支撑经济增长的设备,都体现了通货紧缩带来的影响。4 w; ^+ w5 Q2 E+ a
文章认为,关于全球化终结的预测充其量只是西方市场狂妄自大的一个例证。事实上,千百年来,全球化一直以某种形式伴随着我们。
, J3 ~3 G- G8 R# h U 丝绸之路是最早的全球化,给欧洲带来了丝绸和茶叶。然后是欧洲的探索时代,把东印度群岛的香料摆上了欧洲的餐桌。
6 }+ P {: [0 c1 c 尽管一再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但全球化依然在世界各经济体当中发展壮大。要让全球化停止,需要的不只是新冠疫情和乔·拜登政府出台的《芯片与科学法》。. [( j5 D2 J& `7 A( V" I# T3 h
不过,这并未阻止一些人暗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疫情限制措施的伤害。这是契合霸权叙事方式的谬论,却忽视了经济现实。
. h4 \! O; y& K, s3 C q% e5 l. { 全球各地的基金经理很快看穿了这一谬论,并准备加大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参与度。在一些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今年面临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的逆周期反弹带来了投资机遇,尤其是在资源领域。
+ P0 h: t: x% j" n$ x: o5 g 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它将在基础设施之外提供更加广泛的发展机遇,涉及绿色经济、人工智能应用以及6G等领域。精明的企业已经在为中国主导的全球增长恢复以及全球化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延续做准备。文章分析指,新冠疫情让经济陷入的休眠期导致全球化推进方式出现调整。这种调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首先是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以及对全球南方国家之间非利用性质的经济关系的重新聚焦。中国已经展现出致力于通过多边方式解决问题的意愿,这将成为疫情之后全球化的特点。0 i3 v0 s3 c% N7 f- ]2 @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数字经济的增长,并行出现的是以非美元货币计价的数字货币的增长,这种货币为跨境贸易提供了便利。
; s6 V# Z* l( T, R7 z5 _ 从全球来看,新冠疫情加快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但是许多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起点很低。在美国,几乎过时的芯片卡系统尚未在所有商店启用,中国却已通过移动支付系统完成了对芯片卡阶段的跨越。
4 U% d+ }0 {& p5 L' s# [4 {4 J 新冠疫情让数字经济取得了更加深远的进步,其中包括中国数字货币的扩张。同样重要的是,这些进步让银行式服务拓展至以前“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这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 `: D% O0 r# X* c& z
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的进步,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为全球发展倡议奠定基础。
9 n# S. @8 p% c 全球化是一种比贸易保护主义、意识形态驱动的制裁和关税壁垒更强大的力量。经济发展的轨迹正在发生变化,全球化的力量也将随之转移。中国是第一个认识到这种变化的主要经济体,它将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
8 a6 b4 K6 d; U$ y }$ v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将不同于疫情前的全球化,但全球化不会消失。$ G4 b% O+ J( H
【原标题】全球化终结?“西方狂妄自大的例证罢了”
# g+ N# j2 v- ~2 d3 _ 来源 | 参考消息 - H8 ~! w% c( _4 B. v
编辑 | 陈亚楠( S6 p/ Y/ E' T! l% D
责编 | 夏丽娟% O/ c/ S- ^8 g. \
往期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