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三,影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隆重上映,这是继《夺冠》之后国内电影界推出的又一部体育大片。你了解当年中国乒乓身处绝地的艰险吗?本文呈现的,正是30年前中国乒乓遭遇的至暗时刻。
- M t5 y8 {- E* y 2 {5 m1 D/ p- w5 T w: w) C1 @
1989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乒乓遭遇重创,男子团体决赛被对手零封,男子单打几乎被瑞典名将佩尔森一人打穿,男双、混双尽墨,通俗地讲,凡与男有关的项目,无一例外地无缘金牌;两年后的1991年世乒赛,男子团体赛掉到第7名的深渊,男子单打与奖牌无缘……那段时期,中国乒乓跌到历史最低谷,置身于史无前例的“绝地”。6 i9 W$ J% o" c) F, o% K
1989年举行第40届世乒赛,中国男乒在团体决赛0:5惨败在前三届亚军瑞典队拍下,1981年以来创造的团体四连冠纪录画上句号。中瑞男团决战第5盘,当阿佩伊伦夺得奠定胜局的1分时,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起立祝贺、狂欢。观众一边倒地为瑞典队捧场很正常,赛地多特蒙德称得上他们的主场,还有,多年来世界男子乒坛一是“世界抗衡中国”。
; x g- }: |+ ` 9 o, ^5 R+ h! N6 U% [3 _
1989年世乒赛瑞典男队大获全胜
2 `: `" R% x+ ] W$ H+ p, T: s 上世纪60年代初中期,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乒坛的龙头老大,中日争霸成为那段时间的主色调。上世纪70年代, 欧洲人将日本人发明的弧圈球实现升级,赋予这项新技术更强的生命力,欧洲因此取代日本,成为与中国争锋的主要力量。上世纪70年代,欧洲人夺得1973年、1979年两届世乒赛男团冠军,中国则在1971年、1975年和1977年三届世乒赛笑到最后。当时的"世界抗衡中国"局面,中国略占上风。
7 T) ]! q. u& ^% F. u / M1 Q/ t1 M' M; U) y& a+ b
1981年世乒赛中国男乒夺回斯韦思林杯$ m! P | o- c. n1 N' a/ l) f
1979年世乒赛男团决赛,匈牙利队5:1力克中国队,那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在团体、单打、双打三个项目一金未获,这是1959年世乒赛容国团实现世界冠军零的突破后的头一回。不过,短短两年之后中国男乒在世乒赛决赛以5:2回击匈牙利队,重回斯韦思林杯(注:世乒赛男团冠军奖杯)。短短两年打赢翻身仗,缘于中国队用更快速、更刁钻的近台快攻和小弧圈抵挡住欧洲人弧圈球的冲击,那次成功的反击,使得中国男乒在1981年至1987年期间的四届世乒赛“一览众山小”。
# W2 B: ~" O0 P K / l! B+ F, a3 c4 e
1981年世乒赛国乒包揽七个项目冠军# z3 k7 o2 D) W9 T
欧洲人并没有停止他们冲击中国的步伐。上世纪80年代,随着阿佩伊伦、瓦尔德内尔、林德、佩尔森等好手的崛起,瑞典队取代匈牙利队,冲到抗衡中国队的最前列,1983年至1987年连续三届世乒赛与中国男乒争夺斯韦思林杯,尤其是神童瓦尔德内尔的脱颖而出,提升了瑞典队的整体实力。1987年世乒赛,第三次参加世乒赛的瓦尔德内尔连克中国男乒两名大将陈龙灿、滕义,冲进了男单决赛。如果不是江嘉良凭借经验优势及时应变,笑到最后的很可能是技术趋于成熟的瑞典人。江嘉良成功卫冕堪称伟业,但这已是中国男乒被逼到“绝地”前的最后一个辉煌。
+ P7 E/ u9 \' ~9 a% u# n
' B& E u+ n5 r 江嘉良
$ A) Q6 X1 W/ k 1988年汉城奥运会,首次出现乒乓球运动员的身影,雄心勃勃的中国男乒一心夺得男单金牌,结果三员大将——江嘉良、陈龙灿、许增才无一人闯进四强,“乒乓长城”被炸开一角。
5 \+ M. k- J8 E1 w, F+ a 然后,或许是主要对手欧洲人同样战绩平平,或许是陈龙灿和韦晴光在男双争得一金,或许是汉城奥运会中国军团整体战绩不佳,很少有人意识到当时的中国男乒正在快速下坠。
7 m, x w, N$ V7 @/ x" w 0 ]+ Y' \; i. Z7 p( j
韩国名将刘南奎
8 x" P) d9 m& e8 I2 F6 L. X 8个月后,中国男乒丢失了制点高。1989年春,第40届世乒赛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行,那次男团大战,前三届男团第一配角瑞典队以5:0的绝对优势,将四连冠中国男乒掀于马下,时隔16年重夺斯韦思林杯。0:5,这是中国男乒出道以来罕见的一次完败,江嘉良、陈龙灿、滕义面对瓦尔德内尔、阿佩伊伦、佩尔森的强有力冲击,节节败退,被瑞典人连掠五城,无可奈何地交出保存了8年之久的斯韦思林杯。
0 `: j* j7 {+ y7 D: ^ 3 d/ v0 v" p! q; x
瓦尔德内尔(右)和佩尔森合作双打
$ Y% K: M, }( V2 G) C; S7 E 随后的单项比赛进一步证明,属于瑞典人的时代已经到来,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包揽男单冠亚军,这是瑞典人在单届世乒赛取得的历史最佳战绩。中国男乒呢?团体赛完败,男单仅小将于沈潼闯进四强,他以及多名队友均被佩尔森封杀。混双赛场,中国男乒同样没有笑到最后,遭遇比1979年世乒赛更惨的一次失利。
b! @6 G9 ]5 N 这还不是中国男乒历史上的最低谷。两年后的1991年世乒赛,中国男乒从团体亚军一下子跌到团体第七。第七,对中国男乒意味着什么?意味着1957年以来参加世乒赛必进半决赛的辉煌之路画上了句号,意味着这是中国男乒1956年以来参加世乒赛的最差战绩!
7 c' @/ \6 q" ]6 e. d2 Y
+ M) s! N% ~& s& X! m. k 佩尔森夺得1991年世乒赛男单冠军
8 z) d: C" X! O& I; ^- }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男乒征战世乒赛的起步成绩是团体第10名!1991年世乒赛这一跤,跌得太惨!4 S. M2 U/ x' u4 ~* `) L( k
或许有人会说,团体第7和当时比赛时运气不好有一定关系。这句话有一定道理,1/4决赛的对手是捷克队,小组赛中国男乒曾以3:2击败这个对手,如果延续小组赛的状态,如果马文革的状态更好些,如果张雷不被裁判判罚较多的发球违例,中国男乒完全有可能冲进四强。- a, w* o0 ~2 ~2 y9 e
: A5 Y6 l# p9 U
马文革& `# U1 V- {9 B, q( L
联想是丰富的,现实是残酷的,竞技赛事没有那么多如果,中捷之战国手运气是差了些,但国球手没有克敌的绝对实力已是不争事实。当时的国乒确实已跌到历史最低谷,家门口举行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男乒居然连团体决赛入场券也没拿到,亚洲乒坛小三子跑到世乒赛赛场,进军半决赛能有多大胜算?随后的五至八名名次赛,中国男乒不敌整体实力更强些的朝鲜联队,跌到团体第七。
, ]: l! V h) u N J 这就是30年前中国乒乓的“绝地”。7 k) v4 @( L d, k* g% H5 @/ s# a
- l5 n8 c! r' A. Z
王涛# |, z9 c/ N( v! m% s' a8 K
当然,中国乒乓球从来不畏惧挫折,每一次遇挫总会激起中国乒乓人强烈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短短几年,中国男乒奇迹般地实现绝地反击。当然,《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绝非是1995年天津世乒赛一蹴而就,而是1991年世乒赛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地”足够惊险,“反击”鼓舞士气,欲知绝对“反击”中的精彩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王全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