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撰文 / 亓井、淼淼
+ S+ a, F& t9 T) m& m编辑 / KY 主创们
' G2 o" o, T0 c! J9 y在 KY 编辑部后台,我们收到过许多关于「回避型」的困惑。
: k, @2 f, S0 K* F# C其中大家最常 cue 到的莫过于——该怎么和回避型的人相处?9 v3 u- U4 h2 h$ y0 }5 r0 K
于是,编辑部里最 " 回避 " 的两位选手就被抓来了……的确,回避型恋人总是遇到问题就想逃得远远的,也不愿意沟通和表达感受。这让回避型的家属们无可奈何——: t, w# G2 Q( A$ p( E
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却总感到距离很远;
/ w, K. V7 l" @! ]无论关系中发生了什么,你都看到 ta 一直那么冷静,从不会像你一样患得患失;
0 ^# L' L3 {( f. Y对于你在意的事情,ta 的反应也都是淡淡的,感觉不到温度,也不知道 ta 究竟在想什么。" Y- c t6 c) ^
7 Y" v" I; y/ K3 y# S(回避型小编:嗯嗯,是的是的,没错没错……你听我解释!!)* B4 G6 ~1 \0 e2 m$ S. g. p9 ]! m
其实,回避型没有想象中得那么 " 冷 ",关键就是要了解 ta 们为什么回避,在关系中的需求又是什么?明白了这些,再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关系真的会变甜。7 l0 a y; I; Q6 ]) T
今天的文章,带你走近回避型恋人的内心世界~# K2 N$ M* u, ~
" B. a6 X1 O7 z0 L" |8 F" R1 I% V2 B7 ~' l
; l. O8 ^: s& h7 O& S- G
回避型恋人,1 R+ J: ?. o3 \- e9 m. x/ R
为什么永远在逃?* _3 ] G5 b/ v, x( o
当关系逐渐变得亲密,伴侣变得 " 粘人或不断索取的(clingy or needy)"(通常是焦虑型的表现),双方的相处模式变得相互依赖时,回避型的人就会觉得 ta 们的独立性处于危险之中(Djossa, 2014)。Ta 们会把伴侣的具有爱意的、情感上寻求亲近的表达,认知为是压力事件,是情绪上的威胁和安全感的挑战,因此感到恐惧、脆弱和痛苦(Shaver & Mikulincer, 2007)。
% j# ^ W6 \( o; H4 {于是,回避型的人的不安全的依恋系统会被激活(Djossa, 2014)。安全的依恋系统意味着被照料者稳定、及时地回应,被激活后我们会倾向于向伴侣寻求亲近、安全以及情绪上的支持。但回避型的人的不安全的依恋系统被激活后,却会促使 ta 们急剧地疏离伴侣,以给关系 " 降温 ",因为这符合 ta 们童年被照料者情感忽视的相处模式(Gillath et al., 2006)。$ U; s9 C; `; a$ q
为了平复自己的不安全感,回避型的人就会选择用抽离、后撤或是疏远这一类做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回避型人的去激活策略(deactivating strategies)(Djossa, 2014)。去激活策略是一种关闭、禁用并避免体验关系亲密感的方法。这些策略包含种种扼杀亲密关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目的是为了阻止关系变得更深入和亲近,来让自己恢复到熟悉、安全的状态。( o& f2 A$ N5 k4 u
Ta 们会有以下的情绪调节方式和外在行为表现——
! Q# h/ e R0 w9 ]( e情绪调节3 g$ p* P8 ]: c: J
压抑:不愿意表达需求(那是不被允许的);8 v& o3 @( v7 f! j$ P0 W
否认:不承认自己有强烈情绪感受(那是脆弱而痛苦的);# l9 m* m3 b' x5 o
隔离:对所有刺激感到麻木(情绪无能的状态);1 ~' S* b. E2 x9 E! w/ ~& @
……' E$ P' d3 d0 _9 r8 T- c( W) N. _
(回复「情绪无能」到后台,查看 " 心麻了 " 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P3 M2 V4 _, H8 b- w
外在行为
) k. H1 V+ u5 z) O2 b0 ^+ w; m恐惧亲密,丧失对伴侣的兴趣;
2 ]8 H! c9 B4 ^. q O$ E( J# @降低联系和回应的频率; E) h0 N* v6 B' ^+ k" m+ M
远离冲突环境,避免争吵;
. V: o9 u/ D& b7 T) |/ \: g切换到理性的思维方式;
! R9 z9 X$ g0 O+ d专注于事业或个人追求;
6 Y1 g; Z( R* l$ k" x+ G……1 ]0 |: K1 B% b0 a M; h# L2 @
于是,和回避型的人相处,你可能会有的感受——焦躁、疏离、被拒绝、不被在乎,不被认可,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向 ta 寻求一个答案,因为感觉自己已经不重要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回避型的人不爱自己的伴侣。只是在 ta 们过去习得的模式中,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件不被接纳、不被允许的事,所以 ta 们回应的方式是撤离冲突和关键问题。
[/ ^7 a5 ]% N( z* o然而,回避型的回避,本质上也是对自己有好处、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是 ta 们的一种沟通和关系处理的方式,即便是有所欠缺的。Ta 们在依恋历史中逐渐习得了这种方式——在 ta 们成长过程中,承认需要帮助,就像邀请他人拒绝自己一样自取其辱(Wallin, 2007)。
# |: w: z4 ^$ u% R$ K! V- p/ w2 F
5 c ?2 F' `2 ]# N
0 Y* a! |- f# D8 y( f. F& m7 x2 I* z& ]. Q% o: E
回避型恋人,, {, b6 ?+ a( _
在关系中到底想要什么?/ T0 v' Y7 ]7 `3 Z0 @9 F2 I
安全与归属感% N o* W/ [. \& N( K8 X. E! a6 O3 L
回避型画像 1: 不需要你,也不需要任何人。离我远一点吧,我想独自待着。) _1 J) N- T7 K; M# u2 J
多数人都需要人际联结所产生的亲密感,回避型的人当然也不例外。Ta 们树立边界,拒绝依赖和亲近,目的从来不是在抵抗亲密,而是对不安全感的一种防御机制。这种独立是一种 " 伪独立 ":只是表现出冷漠和不在意,以此来应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压力感(Dekel & Farber, 2012)。这是回避型们最牢固的一种应对方式,几十年如一日地帮助 ta 们生存和适应,冒然挑战和对峙一定会适得其反,但并非没有松动的可能。+ E! f9 Q& U; F0 g7 W; Y
回避型的人所缺失的,恰恰是安全与归属感的基本需要,而不是彻底的自给自足(self-sufficiency)和自我依赖(self-reliance),只是 ta 们很少会表露出来。研究显示,虽然高度回避(highly dismissive)的人声称没有亲密关系也很自如,但在得知被其他人接纳以后,积极情感和自尊水平显著提高了;此外,当意识到未来的人际关系比个人发展更成功时,ta 们自我感觉反而更好了(Carvallo & Gabriel, 2006)。2 |1 x( n; N% U* g4 E( r( q
这么看,回避型的人其实挺 " 傲娇 " 的,ta 们游走在亲密关系的边缘,小心翼翼地试探你是不是 ta 心中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Ainsworth, 1964)。所以,足够安全和理解 ta 们的重要他人,其实掌握了让回避 " 松动 " 的钥匙。% I/ {3 P( O7 s. Q3 X3 I, i5 v
" 我逃了,其实是想回头看看你还在不在。看到你真的走了之后,我会很难过,可是也没有勇气向你诉说。"
9 v$ s' P2 j* q' y# q' N. r在亲密关系中,恐惧亲密也是回避型的人缺乏安全感的典型表现之一。它包含了自我暴露恐惧和依赖恐惧。或许你也有相似的感受,也想弄清楚自己是否有恐惧亲密?那你可以试试 KY 测评出品的【恐惧亲密测试】。我们会测出你的恐惧亲密类型,也会帮你找到恐惧背后的原因,告诉你该如何应对恐惧亲密。
! G- e% T2 s T o! f$ o7 C长按下图,查看你的恐惧亲密类型
6 K6 }% n% ]8 l7 L- A感受性的唤醒& y! x, M* |/ s0 A
回避型画像 2: 不是故作冷漠,而是你的情感太汹涌,我承受不住。
1 ^; @$ C/ H: g- \/ Z' ]回避型的人,在关系中的感受性的体验是相对匮乏的。换句话说,ta 们也许一直主动或被动地封存了情绪和需求的潘多拉魔盒。由此以来,回避型的人对情绪的处理一直是不够充分的—— ta 们对于情感的感知很差;经常采用隔离(distancing)的情绪处理策略;过度的情感控制等(Shaver & Mikulincer, 2007)。3 b* N4 R3 \% h! W4 j+ |. f" @
但是,被否认、压抑的感受不代表退散消失了,恰恰这部分最需要被表达和看到。Ta 们需要情感激发和情绪沟通,也就是被唤醒经常不工作的 " 右脑心智 "(Ornstein, 1997)。右脑被描述成社交 - 情绪的大脑,人与人之间感受上的沟通主要依赖右脑。而回避型的人会较多地使用左脑(线性逻辑和语言),这是原有的依恋关系所习惯的沟通方式。
s) W- }) u5 L# ^- l# i& N所以在关系中,这也正是为什么回避型总是与焦虑型匹配,或者说回避行为总是引发伴侣焦虑反应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你越想追,我越想逃)。而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有疗愈性质的关系,需要有人和 ta 们去创造右脑对右脑的沟通(Schore, 2013),看到逃避和无反应背后的深层情绪,并试着与那个随时想要溜走的内在孩童对话。
- u. K3 _3 I0 |9 @( w3 J9 C" 麻木冷静总比失控崩溃要好一些,因为没有人想看见脆弱和痛苦,包括我自己。" n% w7 f. W2 ~) `( p! u& G
U' ]0 V4 t" B5 @
, ^ R( A3 c7 l) o4 q% N: @/ X2 S7 {* O$ M6 L# U# s
回避型恋人有效「相处指南」
# |" R$ E# g0 Q9 j" J3 A, n! u先给回避型的家属们一个拥抱——理解你们在相处过程的委屈、心酸和苦闷,也很能体会你们爱对方的心情。6 r! Z) @/ E' T' p p9 L% d9 B7 N
为了帮到大家,我们整理出了一些和回避型相处的 tips ——, g$ W8 m$ t( F7 [' z
冲突时
8 |% Q0 }1 P, o! I; `* B不要给 ta 们过多的情绪去处理,因为可能成为压力源
) t% F+ Q4 r( u# o情绪处理和表达都是回避型的人的软肋。Ta 们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也因此很难理解伴侣的情绪,面对伴侣的情绪 ta 们会感到无措、无法给到对方恰当的回应,于是很有压力,想要逃避。
0 m$ `- C- B2 ]8 F$ t, R5 b因此。这需要 ta 们的伴侣去讨论事实,而非过多讨论感受。比如,当回避型的人沉迷工作,忽视了自己的时候,比起指责对方 " 为什么不愿意陪我,是不是不爱我了 ",更好的选择是告诉对方 " 我理解你,但我想与你多呆一会儿。". O0 B4 _3 |% X3 m' @/ V/ d
同时,你们之间需要采取更具适应性的冲突处理方式:先彼此冷静,再讨论问题。当回避型恋人逃避的时候,好的处理方式是给 ta 时间以冷静下来思考,等 ta 平复后再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向 ta 宣泄情绪,逼迫 ta 做出答复,或是情感绑架 ta。
. B% `" C( k0 P8 z( h' s" T尊重 ta 们独立的需求,给 ta 们一些空间, E/ f& e# L5 Q. ?; T: J
当与回避型的人发生冲突,ta 明确表达出 " 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 " 的时候,你需要和 ta 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让 ta 觉得受制约、有压力;也许这个距离会让正处于冲突中的你感到问题没有被解决,只是在 " 粉饰太平 ",但这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却是必要的。
2 k" {0 T6 [0 X- m, ^% H; S9 k! W; ?回避型的人,并不是想要逃避问题,Ta 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一种应对机制,相当于在关系中放置了缓冲垫。等到了 ta 们觉得可以的时机,自然会来解决问题。
7 r8 H3 u I# G7 _$ k3 d作为 ta 们的伴侣,你需要尊重这种空间,适度在有矛盾、有冲突时抽离,接纳和理解 ta 们这种 " 悬置 " 式的处理方式。' r9 f i% T" N) H
允许你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给予信任
( m9 e- V2 \% T h) W: d$ ]回避型的人,总在逃避亲密关系里的 " 不一致 "。于是当关系产生分歧和矛盾时,ta 们下意识的反应是逃避和撤离。作为 ta 们的伴侣,你需要用言语和行为去证明,健康的亲密关系允许分歧,可以容纳不够完美的彼此。
, ~/ |: k! j9 |# p+ m' t7 [. |比如,当你们有矛盾时,你可以给回避型的人一些肢体上的安慰,抱抱 ta、拍拍 ta,或是给 ta 端一杯热饮。或者,可以对 ta 们说 " 我理解你 "" 从你的角度看,这很合理 ",这些都是" 允许 " 的表达。
) h# G8 l% m8 n3 Z* U当回避型的人亲身体验这种关系,ta 会意识到,真实的自己是可以被看到、被接纳的,对方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畏惧和逃避而抛下自己、放下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信任你,对关系更具有信心。) p' [, h+ l: K0 R: `
: D0 }( j4 e& m- F
" a7 n5 @8 Z) ?0 \# c/ P
& l5 s5 m9 x5 H0 a# ?' r2 Z平时
2 H5 b0 g+ M; G" S7 a( g观察 ta 们的非语言线索
- o' n! C! o, T/ V0 k: a回避型人不大愿意去感受那些会刺激自己与他人建立深层连接的情绪,而且更不愿意去表达这种情绪,但 ta 们的肢体语言却会反映出情感线索。
/ M; u* T/ ]- ~$ m! _作为 ta 们的伴侣,你可以通过 ta 们的肢体语言去了解 ta 们的情感活动(Wallin, 2007)。比如,ta 的目光转移了,是因为感到羞愧、内疚吗?Ta 的眼睑下垂,是因为感到悲伤吗?Ta 的眉毛上扬,是因为生气了吗?Ta 的姿势,语气又都传达了什么?2 y& Z! _6 B3 h; O: }9 S
创造一个充满信任感的安全空间
: Q# C7 ?0 H, k, ]7 O* w7 e$ E回避型的人回避,根源是因为依恋关系中缺乏信任。这就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和 ta 们培养信任感。* P0 v7 F0 A" `- A/ `
比如,你可以稳定、及时地对 ta 们做出情感上的回应,答应 ta 们的小事尽量去做到,对 ta 们的需求保持敏锐。最为重要的是,当 ta 们做出回避等等有可能毁灭关系的行为时,也始终如一地对待 ta 们,而不是以冷制冷。4 A- k6 O# r _1 W' G6 a
讨论回避型这件事,建立冲突急救箱
6 L. v; K/ U' [* I; U作为回避型的伴侣,你可以开诚布公地与回避型讨论 ta 们的依恋模式,让 ta 们对自己行为风格的成因有足够的了解,也让 ta 们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你们可以一起观察和记录那些促使回避型逃避的动机(trigger),以便碰到时做出 " 急救处理。1 `' ^# q; ?6 f2 ^( o& x
你也可以帮助回避型命名 ta 们的情绪(Wallin, 2007)。比如,我刚刚那么说你也会感到难过吧。回避型的人对于自己的情绪并不能充分认知,但这是因为 ta 们并没有学会识别这些情绪。一旦有人教 ta 们,ta 们也会成为最好的学生。
b' _& `2 E& \0 m% ]( h6 ]作为伴侣,要建立自己的框架
5 D1 V- x4 D3 `) v1 s允许分歧与矛盾并不代表着纵容 ta 们任何行为。你们同样需要约法三章,明确清楚关系的底线在哪里,比如,不能冷战或者失踪超过 XX 天,不能 ghosting 等等。2 p( L9 m$ }4 I0 ]
与回避型的人相处,需要一种不纵容、不妥协的能力,也意味着你需要建立强大的自我框架。这种自我框架的来源,是生活的多元与富足。除了与对方这段关系,你也需要有其他深刻连接的友情或是亲情关系,也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情绪出口。. S4 R" ?1 C: L; Q
" r! [- A% g/ Y* z
! f0 B1 ]9 F3 I# o
% T% |3 c* S/ x- s+ [
KY 作者说:4 Q( a, R% l9 Y! V3 Q
今天讨论的虽然是「回避型」,但我们不鼓励武断地给伴侣或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了解回避的特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而不是去定义他人。
. s9 p, v7 j& g" r) v1 @依恋风格虽说稳定,但也会发生流动,伴侣足够好的依恋模式,会让回避型逐渐变得安全一些。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关系保持合理的期待,不要把改变和勉强对方,而是去享受关系本身,以及它所带来的一切苦与乐。0 s4 P4 a, ~1 W+ H" H6 j
以上,晚安~# k# Z/ b' ~" v+ a3 M& V
今日互动:「回避型恋人」有给你带来什么困扰吗?或者作为「回避型」的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欢迎来评论区分享~
7 L: l) g/ x" I
* M+ z3 e+ z, V( U点点「在看」,了解回避的特质 ~/ {/ j- k5 x) G0 [
References:
$ D& m- d. e2 p% m9 \1 K0 r+ h' r" E9 CAinsworth, M. D. ( 1964 ) . Patterns of attachment behavior shown by the infant in interaction with his mother.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of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0 ( 1 ) , 51-58.; L& f4 q( Y! ` F1 A3 z; C# b6 z
Carvallo, M., & Gabriel, S. ( 2006 ) . No Man Is an Island: The Need to Belong and Dismissing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 ( 5 ) , 697 – 709.
" F+ x7 M3 E0 z3 ]% `5 tDekel, S., & Farber, B. A. ( 2012 ) .Models of intimacy of securely and avoidantly attached young adults: Anarrative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disease, 200 ( 2 ) , 156-162.
' J* p" ?* f! VDjossa, E. ( 2014 ) . Understanding the Needs of the Avoidant/Dismissive Attachment Style. The Love Compass.
# o" v- w& M+ _% K4 |' @Gillath, O., Mikulincer, M., Fitzsimons, G. M., Shaver, P. R., Schachner, D. A., & Bargh, J. A. ( 2006 ) .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achment-related go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 ( 10 ) , 1375-1388.8 @$ \6 h. w: ~+ W# \, L5 k
Ornstein, R. E. ( 1997 ) . The right mind: Making sense of the hemispheres. Harcourt.
1 m* ]( D" Z5 r2 nShaver, P. R., & Mikulincer, M. ( 2007 ) . Adult attachment strategi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 446, 465.; P' R* m+ x4 V$ b, ~$ W6 N
Schore, A. N. ( 2005 ) .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developing right brain: Linking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to pediatrics. Pediatrics in review, 26 ( 6 ) , 204-217.4 m, @% Y$ K, _$ V" j' Q
Wallin, D. J. ( 2007 ) . Attachment in psychotherapy. Guilford press.
- ?8 ^: z" H+ ?6 _1 w# p
2 J* C! }5 d' f3 H! g! |( J4 r# g# I" u! ^/ ^1 b
" s& C2 z% {+ L: d' U# i, B) a0 基础入门心理行业
# m! Y" ~5 V( ^7 \1 D! o. \「萌芽学院」是 KnowYourself 与糖心理联合开设的心理咨询培训学院,旨在为学习能力较强、有系统性掌握学科知识的需求、喜欢学院派而非碎片化知识学习的精英学员提供高端知识服务。目前已有超 14000 名学员加入萌芽计划。
# ?+ A" T8 I x2 w* H距离开课仅剩最后 3 天 F. S" K- s& f* D* j/ X
4 S U& J0 ^! O) X
5 g b5 s- _ m( O, `
! e) z& @" l+ f优秀学员享全额奖学金) o% `! x8 u# k2 [' K$ v
添加课程顾问,享受团购价
8 f9 S; q0 g6 i* L! H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 N, x- n# v3 h& F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L# ?) \$ ]0 k' E& S- B! |; Q0 M
6 [( z: R, {4 v& F% T8 @2 a0 }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