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 L 先生说 ,作者李睿秋 Lachel! ^; D8 ]5 ]% _$ {# O2 M! H
6 B0 ]2 g0 B0 a7 J* g
0 h$ V" B3 i+ H) j5 h0 b8 B2 x
/ i* q# G& _& ~( S4 J共情能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特别容易共情,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怎么做,才能既为身边的人提供能量,同时又不失自我、不过度内耗。这篇文章,将为你彻底讲清楚这个问题,扫除你的疑惑。
( S2 ]8 X/ ^3 T% [+ a9 U& w作者:李睿秋 Lachel
: ~! h( \' _, q/ `7 {' {编辑:王橙橙
3 G. ]8 d+ T1 S. F5 C {来源:L 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 _* j. x# ~( e7 f- B+ v z许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关于「共情」的困扰。
! S* |5 L3 ~" O$ D- j$ g比如:
! E6 g7 m5 Z6 U( ]朋友来找自己倾诉,很容易就沉溺在对方的情绪之中,很久都没法走出来;
" o- g/ r1 ]3 f# O看电视、新闻、纪录片时,特别容易就对里面的人物产生共情,情绪波动起伏;
* Y: m R( M2 U; }. e0 J跟别人沟通、交往时,由于共情能力太强,总是特别担心会冒犯别人、惹别人不开心,从而心理负担巨大,缚手缚脚……
( `. v$ a3 c( I8 f* ?2 _共情能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特别容易共情,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彻底讲清楚这个问题,扫除你的疑惑。
/ i$ P! `& j, T# G6 {4 ]: w( ?01
7 t a) o' D0 C) p d$ I8 u7 k8 D「共情」这个词,最早源于一个德语单词 Einf ü hlung,指的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自然界中去。" O e. X% o! d2 v( q9 P* b
比如看到一座高山,你会感到它是「强壮的」;看到一条笔直的路,你会感到它是「坚定的」。诸如此类。0 t5 N |+ r0 _+ [& m( e& {
1905 年,德国心理学家 Edward Titchener 和 James Ward 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共情」(empathy)。& B% R' F" Z3 X( ^
它的意思是:能够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试着去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感受。
9 V, q% n d9 l9 i4 b! H0 T- B. }6 i这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共情,其实已经非常一致了。 D. }8 L6 `) I1 w* }
当我们说一个人共情能力很强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呢?
( I( ^, @5 U0 d/ v; W0 W8 j是说他很容易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 a; ]. s* \4 M% l( Z那么,这种共情能力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
$ ~1 Q. A4 o8 g0 f2 b4 M2 \它有三个最核心的基础。第一个基础,叫做镜像神经元。7 p) [1 P d% ]8 _/ M1 o! P
镜像神经元是一组特殊的神经元。它们遍布大脑的多个区域,本身并不负责调控身体活动,而是负责「读取他人行为」。
$ q# Y1 ?' Q- z# _; s/ i当我们看到别人做出某些特定行为时,这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从而让我们产生同样的感受,激起我们相似的反应。
' O& s6 L! x2 z( z2 H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大快朵颐地享用美食时,尽管美食没有摆在我们面前,但我们仍然能产生「吃得很香」的感受;( _ j2 Z# N. c% C+ s5 Y" c4 @
当我们看到别人受伤、流血时,尽管受伤的不是我们自己,但我们仍然会感到恐惧和难受。 [# D; i- C# E2 i$ S! }+ P' d
这些反应背后的机制,都是别人的行为激活了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使我们产生跟他人类似的感受。5 ?2 A1 F* r ]& X& A
有些镜像神经元很发达的人,甚至都不需要看到画面,只是看到诸如「刀子划过皮肤」「手指划过黑板」这样的文字,就会产生鸡皮疙瘩 —— 这就是一种镜像神经元特别容易被激活的表现。/ F; c5 x8 u' L
不过,仅仅有镜像神经元,还不足以构成「共情」的能力,因为它仅仅是激发起我们的「同感」而已。要形成针对他人的共情,还需要另外一个机制:心智理论。
2 }8 X- X7 C/ k* }' K5 u# l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
$ r6 p: J' t4 S1 E2 e) Z这个名字乍一看非常大,但它其实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这么一种能力:假定其他人拥有与自己类似的心智,从而将自身的感受外推到其他人身上,揣测和理解其他人的意向、行为。2 q. z. e0 ]) Y# T/ a7 m8 F
换句话说,它的意思就是:一个心智理论能力健全的人,看到其他人,能够建立起这么一种前提:这个人是我的同类,跟我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正常的感受,受伤了会痛,难过了会哭,饿了会难受,我必须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他,等等。
- T$ y: x! `' J6 ~* R我们知道,每个人只能感知到自己的心智(或者说意识),但感知不到别人的心智。
5 ^5 R: V, W; r$ e2 y# m因此,我们只能「先天地」发展出一种能力 —— 那就是假定别人存在心智,别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基于他的心智和自由意志所进行的 —— 基于这种假设,我们才能顺利地跟别人进行社交。
* ?+ z, ~% X& H/ |) f. |% I6 R那么,如果缺乏心智理论会怎么样呢?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你感觉不到身边的人是「活生生」的。
* h5 L$ x2 [* ?2 z+ D你会觉得他们跟机器人、动物,或者是游戏里的 NPC 一样,你不知道怎么跟他们交流,体验不到他们的内心。
/ R/ j. {- J+ J实际上,不少症状和问题就跟心智理论密切相关,下面会详述。
. ^( x7 M" X% j: L2 p5 y; ~这两种生理机制,加上正常的情绪能力 —— 也就是对外界刺激产生情绪的能力 —— 就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共情」能力。在这其中:
7 T! A0 J: a) h3 a/ r# }, i镜像神经元负责输入:看到别人遭受不幸,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会激活,产生类似的反应;
0 E4 w0 R" X& Z情绪能力负责处理:这种反应会激活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让我们从过往经历中寻找到类似的经历,产生同样的感受,比如痛苦、悲伤、愤怒……
3 e- u8 q* g8 A! _& z心智理论负责输出:对方跟我一样,都是我的同类,那么肯定跟我会有类似的感受。既然我感到痛苦 / 悲伤 / 愤怒……那么对方一定也感到痛苦 / 悲伤 / 愤怒……我希望能消除他的负面感受,就像消除我自己的一样。" ^/ {2 x$ |0 N1 i% ^. _
这就是共情能力的三大支柱,也是使得我们能够跟别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
- O/ O+ r# O6 `3 X( T. O02$ r7 g7 r; @; P9 N6 [# m5 s; X8 _+ I
那么,共情能力是一种很「高级」、很「后天」的能力吗?其实不是的。
2 m, [/ t! Y! b c" s+ _共情能力其实很大程度是伴随进化而来的,它也是使得人类能够一直存活、繁衍下来的重要能力。
$ r2 g1 O, e% I: d一个例子是:镜像神经元并不是人类特有的。
; `2 g" K$ H( ]! X! E _实际上,最早的镜像神经元,正是在恒河猴身上发现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灵长类动物的原始大脑区域中,就已经存在类似的功能。
' V& B& h" q5 C0 C' W这说明:类似于共情的能力,很可能在人类进化早期就已经具备了。
3 v* x+ l5 t% L我们知道,人类的先祖是群居动物。
$ I3 ?7 B7 m9 P1 e8 c1 i+ I而在群居中,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其他个体的态度、心理和情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个体能够良好地融入群体、从而存活下来的保证。
' i, A+ g* q) E5 h可以想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初级的共情能力,人类的先祖才能一步步存活下来,发展成如今的人类文明。
. x. ~1 b! L5 v( y: _同样,针对心智理论的研究发现:大约 13-15 个月的儿童,就已经能够通过一些涉及心智理论的任务。
6 A2 u# v+ G o8 P( n) g' ]: e这表明,心智理论极有可能是天生的,烙印在我们的大脑中。% e& B, A' }* f6 d% S c' g# ]: o& V
在我们学会语言、学会理解环境之前,就已经能够懂得去思考「别人的想法」。$ b: A. c2 {3 v: @- O% S1 Y) Z$ X
那么,心智理论什么时候发育完全呢?答案是:大约 4 岁左右。
7 f0 E2 v# r9 {6 `. d针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大约 4 岁的儿童,就已经能够像成年人一样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 J3 u' W: |1 g0 }- m7 i, @9 _前面讲过,许多症状和问题跟心智理论密切相关。
1 r o: o7 p& I0 E" p举个例子:自闭症的成因,可能就跟心智理论有一定的相关性。1 }7 s8 c0 l0 z6 c5 Q8 X% ]& y
比如,有些研究发现:跟同龄的儿童相比,80% 的自闭症儿童无法通过心智理论测试;以及,在所有自闭症患者中,都观察到或多或少的心智理论功能缺失。: n2 l) r, P% |
这或许表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会较难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难以理解他人和外界。
5 O; Y0 j P' p) X! q# p那么,如果心智理论能力正常,但情绪能力缺失,会引起什么后果呢?这就可能会导向一个比较危险的结果:某些负面的人格特质。
9 g. r4 [: B$ r7 K7 M U8 [0 o$ ^有研究发现:具备某些负面人格特质的人,虽然能够通过心智理论测试,但是他们的情绪能力较弱,从而不容易唤起情绪反应,难以理解别人遭受的痛苦、悲伤、绝望……7 W/ t! ]- _, o2 R4 s. E* S7 F
换句话说,他们的心智理论能力是不健全的。他们只是「知道」对方会有什么情绪反应,但体验不到、也并不理解这种情绪反应是什么样的,会造成什么结果。
! R# R) P: m1 I$ u9 c" n# [+ b所以,我们有时能看到一些以虐待小动物为乐的人,或是喜欢对他人进行情感操纵的人,可能许多朋友会有疑问: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他们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吗?% r- R" K7 O6 {/ r
很可能真的不会。原因也就在于:他们的心智理论是残缺的,从而缺乏共情能力,难以真正理解别人的感受,因而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是错的。
0 z5 @6 [0 H) d2 S( d1 _这里要强调一下:自闭症跟这种情况不是一回事,大家千万不要混淆。
4 s# |' {% f; D+ b% e7 \许多自闭症患者的内心是善良的,充满对世界的热爱,他们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不知道怎么去跟别人交流而已。
9 w4 ?$ F' [ {. k3 s( u- `如果大家有机会接触自闭症患者,请不要歧视他们,而是能够更加有耐心地跟他们交流,走进他们的世界,慢慢帮助他们一步步打破「坚冰」。
- V* D1 b4 S% J- @# J$ A03
5 j+ X, _! q' n" R r+ u/ l' G当然,上面讲的情况是比较极端的例子,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情况都是正常的,只是这三个生理基础会有强弱之分。" R( `( ?; p6 ?) X" R% I
这种强弱的差异,也就造成了我们共情能力的差异。
/ `2 z+ o) o3 n: k8 p那么,特别容易共情,究竟是好是坏呢?如果这种过强的共情能力,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给自己造成困扰,应该怎么办呢?
5 w ~/ l1 w3 p. N& q! Y1 z3 N一个简单的结论是:如果情感共情远远强于认知共情,那就是不好的;反过来,如果认知共情跟情感共情保持平衡,那就是好的。
o- E& @. T. Q# p4 n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讲过:共情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分别是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 X1 p" N% J' ?9 k. A( h
前者的意思是:你的内心会产生跟对方同样的感受,体验到对方的痛苦、悲伤、失落……
2 q5 V' _! z' b9 B4 O3 i# q7 n而后者的意思是:你知道对方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但能够跟这种情绪区分开,理性地进行思考和行动。
! _- c6 s8 k+ j8 F, \打个比方:面对同样一个尴尬的场景,情感共情能力强的人,会回想起之前遭遇过的情境,再一次陷入那种尴尬的感受之中,从而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对方此刻很可能就是这种感受」。& Q) @3 J2 X6 z* b2 P6 x( U# W+ e
而认知共情强的人呢,则是回想起之前的记忆,让自己瞬间明白:这样的情境,是会令人尴尬的,所以,对方现在很可能正处于尴尬之中。2 l& f2 G; s" c7 d- z6 M
这两种分类分别跟不同的脑区活动相关。+ p5 D- K- \& X$ o
情感共情主要跟脑岛和扣带皮层相关,也就是对应着前文的「情绪能力」;
* q- Y4 l2 _. {* j0 e, Z认知共情则跟内侧前额叶、额下回等一系列脑区相关,恰好对应前文的「心智理论」。8 j9 y ^- k) c
再加上镜像神经元,就形成了共情的三大生理系统。6 v6 L4 j/ P$ C1 K$ {
生活中,我们因为共情所遭受的绝大多数问题,其实都跟过强的情感共情相关。
1 A8 q8 a' ~# u- l- |; l; n过于依赖情感共情的人,常常会遭受情绪的袭来和波动,而这种情绪的袭来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去消解的,因此,他们往往会缺乏认知资源,去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该做些什么」。" a+ A4 o2 b* I. r5 x( e& e3 f
更进一步,这样的人往往对情绪的承受能力较弱,所以一旦遭遇到情绪的袭来,他们很容易就会失去对思维和行动的主导权 —— 换句话说就是,还没开始行动,自己就先乱了阵脚。8 k+ T& d( S- o
想一想,你的困扰是不是来源于此?当朋友找你倾诉时,你比他还激动、还不忿;看到别人的不幸经历,特别容易沉浸进去,难以自拔;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因为你总是担心不经意冒犯到别人、伤害到别人……- k+ o; N! ^; @0 m
这些,本质上都是因为情感共情太强,特别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唤起过强的情绪反应,从而让自己陷入内耗之中。1 \1 @/ `" B' g6 S# |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不论任何人、任何场景,在汹涌袭来的情绪之下,都是很难做出好的行动和反应的。
6 m* U, B% N! u# ?因为这种情绪会极大地挤压你的认知资源,让你没有多余的资源去认真思考如何行动。
- Q5 s; A1 Z" U, k$ b! \1 T0 Y04$ S+ v% S# d7 B' O6 J- z% o, y% F; ]+ e
那么,是不是我们依赖认知共情,尽量减少情感共情,就一定会更好呢?也不是。
; Z6 X+ [ D; I( U3 _1 D, [原因很简单:前面讲过:认知共情对应心智理论,情感共情对应情绪能力,如果前者占比过大、后者过弱的话,会怎么样?会很容易导向一个结果:冷漠。
7 N! s3 |" x2 l$ s8 a冷漠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当他在聆听别人的倾诉时,表面上可能会很温和、很耐心,但内心深处其实对此不感兴趣,并没有真正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而只是「知道」该怎么回应、该怎么表现而已。
; |' [+ V/ D; ~8 D5 c% z, x当然,除去某些极端的情况,绝大多数人的「冷漠」其实都不是一种常态,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7 j0 A4 c# _/ p! k7 }
因为过多地遭受情绪冲击对大脑的负荷很重,因此有时候大脑会选择关闭自己的情绪通道,避免资源过度被消耗。
# g. { C) x, r, S5 y* d5 v$ W但这种情况是不够好的,尽量不要过度依赖它,也不要让它占据你太多的状态,否则,我们可能会失去对别人的关心,变得疏离,难以真正去触及别人的内心。
3 A+ f* q! e, @& u# M' b& l因此,更好的状态是什么呢?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平衡这两者,做到大约 50%:50%。心理学家 Mark Davis 把这种状态叫做「移情关怀」。7 Q8 h) X" M8 R3 Z1 g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 A2 S# B7 R$ B' g% h1 {3 \1)先通过镜像神经元获取对方的状态;
+ X+ f/ s0 C/ C9 U% ]2)通过适当的情感共情,让自己体验到对方的感受;
+ Z [' v( ?# O4 a3)用认知共情覆盖情绪共情,思考对方需要什么、我能够为他提供什么。
8 D! `7 b! D: A) ~你会发现:这跟前面的「共情三支柱」其实是一致的。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标准的「共情」过程。
3 E5 q% K( @( n无论是情感共情过强,还是认知共情过强,实际上都是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了「不良的共情」。
# J5 J1 h: I9 k- P b那么,如果你是情感共情能力过强,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善呢?
% l/ n: x4 B2 k. x可以试试这个练习:当你沉浸入某种情绪之中时,不要任由自己身处其中,而是试着把自己抽离出来,问自己两个问题:
7 a3 F' D: z8 S7 N% X3 l5 q |0 g; e1)如果现在是我最好的朋友处于这种状态中,我会对他说些什么?
8 L6 H' Z3 T5 m5 @6 j y2)如果是我心目中的榜样,或者是未来的我看见我这样,他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w! S( \( I( A! c* `
不一定要有答案,不一定非要能够解决目前手头上的问题,单单只是练习这种思维方式,就能够对我们大有裨益。: R, V, K& e8 X* A
这样做,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理性思考相关的脑区,从而不断锻炼我们在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 h* _* `% A, {% {& K$ r
050 e% z4 x$ G9 E! Z
最后,简单聊一聊跟共情相关的一些注意事项,也许能消除你的一些疑惑。! Y5 |" u# l+ U7 [' s4 m
1)情感共情的误区:一起发泄,钻牛角尖- A& V4 |( |( d5 O& a
许多过于依赖情感共情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现象,那就是在别人向他倾诉的时候,很容易「同仇敌忾」,一起发泄,并不断把问题向着负面的方向推进、宣泄。2 _5 E8 z( I& e. z
这在某些时候也许有助于情感的宣泄,但更多的时候,它可能会导向非理性,让人沉浸在情绪之中,做出不合理的决策。对解决问题其实是有弊无利的。$ ?. H0 p/ q: q' L+ f% s: h
下一次,当你感觉到,你跟对方正处于毫无意义的共同吐槽、共同发泄之时,也许就可以提醒自己:是时候适当地让认知共情回来,去更加理性、冷静地探讨问题了。
# [/ o2 A* l8 V/ m* ~2)认知共情的误区:说得太多,听得太少
+ w8 o0 c& v# u1 b3 f: [5 u9 \4 G这可能是许多朋友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Y; [& z- a# w3 e4 l
许多人听到别人的倾诉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你这只是一件小事,你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反应,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这样做才是理性的……企图帮对方做决定,立刻把问题解决掉。
8 o- [1 K* | m1 ~9 n但是,每个人都不笨,对方难道不知道这件事情并不重要吗?难道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吗?当然不是。对方来找你倾诉,不是问你建议的,而是希望你给他情感支持、希望你能帮他确认自己的感受的。9 ?6 B! r8 k. A% b* V2 M
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听、少说,多提问、少建议,多肯定、少否定。4 h9 H2 f- G# ?( d9 F# o: I
你首先要让对方感到:你是尊重他的,他的情绪是正常的,你能够理解他 —— 在这个基础上,他才能够真正地平复心情。你的安慰和支持,才是有意义的。% Y4 E! ^( ~' Z" Z& S
3)如何提高共情能力?多读故事
2 z$ {: z! y Y5 R可能有朋友想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让自己能更好地跟别人沟通呢?一个简单有效的做法是:多读小说。3 ?, N5 s6 l' f# f( t6 w- M3 [4 ^5 Q
许多研究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比如:
8 u2 Y ~& l6 \3 l3 ~8 G多读小说,比阅读工具书或什么都不读的人,更能够提高心智理论能力;8 F3 y- }! ?* j, _
阅读小说越多,在共情能力测试中普遍得到的分数较高;
1 [( P# ?6 P4 i- N7 R7 x) s) a阅读能够反映现实的小说,能够普遍提高读者对现实生活中特定人群的同理心。. C6 a1 W6 I. g7 g# G S
……; N& T: C* M; Q9 {4 @: S2 ]
原因很简单:阅读小说,本质上就是一个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他者身上的方式,它相当于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模拟:
) d4 T. M0 c [3 v8 U" ^1 P1 G; x一方面,它能够帮你揭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所可能遭遇的情境、所产生的状态和感受;
4 p1 y2 ^$ P" c" }, L Y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锻炼你对不同人群的移情和感受能力,让自己的相关脑区得到更多的调动激活。
8 x8 Q! T E) L2 f2 t' h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共情」。也希望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够做一个温暖、善良又坚定的人,既能为身边的人提供能量,同时又不失自我、不过度内耗。
/ z$ K! I Y0 E* O4 y7 r与你共勉。(本文完)9 h7 G2 z( F, A5 `1 o/ D
作者简介:李睿秋 Lachel,L 先生说主理人,专注于心理学和认知思维。做过广告和互联网,现在在做文化和教育,开设两门课程知识训练营和 L 先生的写作课。本文选自 L 先生说(lxianshengmiao),经授权发布。. L" e6 `6 U# b& p3 r/ `) e" U b+ n4 X
你的思维方式
9 T% L0 \$ Q6 K$ g1 Z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3 Q% W/ R4 G! K% w: U1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