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实秋是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上个世纪,他一个人用38年翻译了整部《莎士比亚全集》,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不朽著作。
7 Z. b+ H- S9 |% y9 O( ~ O 2 i7 v$ t* _" n' o) g
晚年的梁实秋在师范学校任教,主要教授英文诗歌和莎士比亚。他为人幽默风趣,晚年时儿女不在身边,平日里,总有一些好心朋友和学生登门看望他,有时他也和大家玩玩牌、聊聊天。唯一例外的是,每周四晚上,梁实秋先生都会拒绝一切来访客人。原因是第二天他要给学生们上课,他需要静心备课。7 w+ o; P8 L: Z( e* s' d0 \+ R
* ^: x$ P' U9 E6 `& u2 E! j 一次,一位朋友出于好奇,问梁实秋:“你花了38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又教了这么多年的英文诗歌和莎士比亚,上课已经是信手拈来的事情,难道还要备课?”梁实秋笑着回答:“这么多年,我上课前一晚都做准备,有时靠在椅子上,让自己安静一会儿,有时静静回顾一下,说不定就会有新的了解,新的发现。”$ D2 A/ d8 k+ y1 v. q# ~2 w* D# L
- `' D3 G! j; `, T7 [0 d
梁实秋先生在教学上坚持这个习惯一直到最后。在他看来,教育需要宁静的心态和宁静的环境。生活的娱乐和应酬活动都应该适可而止,不能带着疲惫和浮躁之气走上讲台。教育还需要敬畏之心,容不得马虎,更容不得应付,站在台上,就要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就要有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内容,不然既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老师的称号。
, n! h# i: ]$ p8 c& i
' p2 j2 n( R# V5 g 与其说梁实秋先生是在坚持备课的习惯,不如说他是以一颗“禅心”来对待教育。教育的“禅心”里需要静,静能生慧,静能去杂,还原教育的本心。教育的“禅心”里需要敬,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敬畏堂才能尊重学生,敬仰生命,追求更高层次的“教书育人”的境界。
0 q, s: R4 [* g3 d 5 q; k1 N- i) {' Q
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需要这样一颗“禅心”。: j8 U' E7 ~8 t2 u
: F9 j' u0 x0 O- W4 b来源:http://www.rensheng5.com/duzhewenzhai/renwu/id-180517.html! f( y4 Y5 n N7 }: H% 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