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即便因为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母亲依然陪他阅读史书、吟诵诗文。父亲向他灌输科技兴国的理念,复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就此在他心中扎根,陪伴他走过投身科研的一生。- A2 ^2 E2 o: o y6 y* _, K! w
; \# w7 _5 F, ~9 F9 l
17岁那年,刘永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中,他不满足于那些必须学习的课程,又自学了高等数学和高等物理课程。学业优异的刘永坦,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进修结束,他回到哈工大的校园,正式登上讲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1979年,刘永坦获得了海外深造的机会,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他所进修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有一大批闻名于世界的雷达技术知名专家和学者。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最前沿的文献,同时参与到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中。
4 E9 W5 j9 z: W! Z5 u0 B9 `- P( ^$ F 7 v, L( E0 c, D
通过亲身参与这些科研项目,刘永坦对雷达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虽然传统雷达有“千里眼”之称,可以捕捉到一定范诘亩榭觯谴嬖谑泳跎系拿でH绾慰朔庑┟で美状锬芨嫉夭痘窀骼辔锾澹晌澜缟弦恍┓⒋锕已芯康姆较颉K且丫佳芯看忱状锏。0版,即新体制雷达,想让“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2 |+ E/ ^# F' B2 P! ~
+ e% a& p% Z$ L5 z1 T
中国要在雷达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必须在新体制雷达上取得突破。正是怀着这份宏愿,1981年秋进修刚结束,刘永坦立刻回到祖国。8 g4 |: G& ?' N" N% r
3 w/ [# N# u5 X4 g
不过在当时,“新体制雷达”只是一些学者提出的观念,国际上还没有做成的先例。找不到参考资料,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人劝他慎重考虑这项研究的可行性。这项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最终也收获寥寥。但刘永坦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更将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即便研究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他也要去试一试。
1 n* P1 x1 P; G" G: d 9 ?' Q/ |* }' k3 @% ~2 v
为了研究项目的立项,刘永坦带着团队成员整整奋战了十个月,拿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研究方案论证报告。1983年经过整整四天的方案评审,最终获得一致通过。4 [8 |5 G. N: _% H8 R8 U# X [
' B* V0 f0 G8 R3 ] 雷达研制试验现场,一般都选择荒无人烟的荒野,这里天气多变、条件非常艰苦。为了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刘永坦差不多每年有200多天在野外奔波,只有临近春节前一两天才能与家人团聚。! c" M: X1 {- _/ t0 t
7 k2 N/ z2 ]# j4 U 严冬时节寒风刺骨,刘永坦带领团队成员调试新体制雷达设备,面前是一片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雷达天线阵,天线阵外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刘永坦精神高度集中,紧紧盯着测试的数据,记录下设备运行的状况。 b% O3 x8 Y3 o1 }+ ?
/ T0 [" Z+ F2 O0 j, M4 H) \ 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刘永坦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数千次实验、数万次数据测试,刘永坦终于在新体制雷达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4 O9 j; H/ z! ]0 L) } ! q8 Q( p2 F5 l7 `' X% R
1989年,他带领团队成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1990年4月3日,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团队所有成员都流泪了,是成功后的狂喜,也是多年压力的释放。# x( X; E5 r( u
* ?1 O9 B0 B2 k- f, R8 z$ a
2011年,他和团队成员终于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2015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1月,他更是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x( @' @2 j! h/ z# o1 P/ v- H
' u5 H* _; Y C! C: `$ M% A
来源:http://www.rensheng5.com/duzhewenzhai/rensheng/id-180476.html
+ i1 M& y0 P2 A7 s8 t5 l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