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自凤凰网. g$ r W2 e, [1 i- T
沈巍“火”了。
+ g! a$ h: q+ w ^ Y- L* I如果说,你不知道沈巍是谁,那“流离大师”的名号你一定有所耳闻。凭借一系列短视频,“流离大师”迩来火遍全网。在这些视频中,沈巍是一个蓬头垢面的流离汉,但也是一个才高八斗的“国学大师”。这两种强烈的身份对比,让这些视频自带爆点,每日吸引着无数人去围观、拍摄。. D# `! k! t+ V. t3 T& z- x

1 I9 Q. \5 R7 N V, G
3 @+ ~, e7 S9 B' F
6 t) @; Y. K5 ~! D* }# A [& ?沈巍6 S' q3 n' L" |& G
3月25日,在遭遇多日的围追堵截之后,“流离大师”沈巍,坐上了一辆豪车,离开了围堵他的众人。从后来发表的新短视频看,他理了发,剃了胡子,换了新衣服。之后,他到了派出所补办了新身份证。显然,“大师”决心要逃离疯狂的围观者。
. S7 S! ?4 @' U: ~& p这场“网红活捉大师”的闹剧,是要结束了?又或者,是要开启另一个新闹剧的开端?
' p- x7 J, Y. J- h- P) c$ a流离大师沈巍的闹剧,在3月25日这天暂时画下了句号。这个满口金句的拾荒者在周一的早晨离开了他栖身的废弃房屋,躲过了外面手机镜头持续多天的骚扰。没人知道沈巍去了哪里。
$ J, W3 v4 y$ r( |回过头来看这场闹剧,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关键词:“流离汉”“大师”“隐士”和“疯子”。前三个词是沈巍身上所带的标签,共同塑造了沈巍的“奇人”式奇观,而在直播视频的镜头下,奇观化的沈巍,带动了人们内心隐匿的疯狂,把在场的人们,变成了难以被人理解的“疯子”。7 p& b7 Z: |: d! p. B* Y3 U2 T3 L: \
沈巍的闹剧,背后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可吊诡的是它导致的疯狂正在挑战人们接受的边缘。理性时代的“疯癫”,是一种对非理性的规束,当下的“疯癫”,却是在经济“理性人假设”之下的清醒选择。在注意力经济的大潮下,流离汉、大师、隐士和疯子,陷入了无法逃离的无限循环。# ?) a% A! F. @9 S" z

0 a0 I# H, O: [/ R2 O0 v2 M6 K; ]! L, |- ^6 U3 M
- G% j: @( g' E" o沈巍在路边看书。
; ~* w! W* y( m& m1& v5 Q; e9 V+ S! S9 K
“流离汉”& Y4 w& z/ X: j# n1 x- g
当“沈巍”的名字出现在社交媒体首页时,我还以为说的是去年播出的某网剧主角,然而两个“沈巍”的形象天差地别,一个是穿戴齐整的大学教授,一个蓬头垢面的拾荒者、流离汉。
2 u. s3 `: c; z* G“流离汉”沈巍准确来说不算一般意义上的“流离汉”。他是上海人,大学毕业,有过体面的工作,九十年代的时间办了病休;家里的房子拆迁分给他一小笔拆迁费,是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单位每月还是会给他打病休工资,现在沈巍的银行户头上,大约有十万块。
) O8 \5 X1 T8 B. c* H& S$ t/ G' }很难想象有存款、领着固定工资的人会选择在城市里拾荒流离,这跟人们对“流离”的想象毕竟不一样。就像音乐剧《蝶》里唱道的:“流离墨客有自己的旅途,在喧闹的巷口,在荒凉的峡谷,在阔别尘嚣的角落……”行吟流离被当作是一种浪漫,网络古老的故事,在放逐和自由中抚慰自我。然而扯下艺术和文学的包装,真实的流离者是社会失序的象征,他们等待着社会的救助,在饥寒交迫下过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生活,活着没有尊严,死后不留痕迹。; e1 x1 ?% J) c% ]& v# f; X: z

3 V- l6 Q; `7 ^( o. k2 D' f& Q
- P+ V$ T9 q& e2 v. J0 K
, |/ d$ _# ]6 c; z《流离的历史》,作者: (法)若兹・库贝洛,译者: 曹丹红,版本: 抱负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D: N& m) Z+ l' x
居无定所者的处境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受到慈善组织的救助,另一方面承受着社会无情的镇压。
& h) u' k/ g/ I! [8 i5 S但是沈巍不一样,他有钱,有亲人,也有工作能力。他口齿清晰,思维清楚,爱读书。这个特殊的流离汉拾荒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它们另有用“不能浪费”。可乐瓶、废报纸通通往家带,没钱的时间会卖废品换书看。年轻时他被迫做了不喜欢的审计工作,没有学他喜爱的中文和国际政治,家里也不喜欢他画画、读历史……因为爱捡垃圾,单位领导主动找他办了病退,后来和家人赌气断绝关系自己出来租房子住,几年后又因为捡垃圾被邻居投诉,开始流落街头。3 }0 M0 q% g* A Z$ d L
沈巍成为了流离者。他栖身于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终于过上了没有人来制止他捡垃圾的生活。在社会的标准里,捡垃圾和流离汉,才是一组不辩论的意象。
) g7 W9 m" F& H1 t! ^% a! w一个本可以体面生活的人,在自我不被容纳的世界里选择流离,这是一个可以被套进“一个叫XX的人决定去XX”模板里、主题为价值辩论和抱负覆灭的故事。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谣传沈巍是复旦毕业生,会谣传他有妻有女,来看看网络上,有多少人喜欢看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送外卖。
M* y) V, R C23 @' w! ?9 t: i' [+ M1 x
“大师”
$ S% B Q( C) Q& F+ v* m& ~流离者沈巍的故事虽然特殊,但它不难被理解。而“大师”沈巍的故究竟在令人费解,当看到一群人拿着手机围堵沈巍,保安不得不来维护现场秩序保证沈巍安全的时间,我对这个场景丧失了理解的能力,只想把它投稿到“人类迷惑行为大赏”微博账号。(“迷惑行为”来自日语,本指会给人造成困扰的行为,传到中国后指让人满脸问号无法理解的行为)5 v+ h7 W3 h4 S+ g# F

* Y& K9 n$ W0 p. h: _9 |; j
7 ]! |4 b- V1 Q3 e: g. X$ J0 C+ Y/ a2 \
“大师出来了!”沈巍现身后围观拍摄的人们。
5 Q+ t8 O+ B* ~“大师”沈巍火于抖音。现在在网络上搜索“流离沈巍”出来的视频,根本都是出自抖音。视频里“大师”身着破衣烂衫,用相当标准的普通话跟拍摄者评论着他从书里看来的道理——
8 G) f9 D! {: B7 S: ?2 ]9 V% r“四种人,德才兼备最好。第二种用谁呢,用有德无才的人。第三种呢,用的应该是有才无德,也就是说‘德’放在比‘才’还要紧张的位置。”
q& m$ _" G) i1 }) Q; |这句话出自写给供统治者吸纳经验的《资治通鉴》。开篇论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本来最有权势的智氏家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灭族。司马光认为这是因为主政的智伯“才胜德”的缘故,他对待臣属骄横无礼,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司马光借此事作“才德”论:才德兼备是圣人,才德皆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则是小人,用人宁用愚人,不消小人。) V, j2 i7 j" N* }
“我又想起来中国老古人的八个大字来,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交朋友也是这样的,你觉得呢?开头交朋友好得要死,走到最后的没几个。所以古人没多啰嗦,八个大字……所以留下成语善始善终。”% f" X( w) |8 }; Q! Z# s
被沈巍念叨的八个大字出自《史记·乐毅列传》“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 Y* A! L7 O9 p- {! n; n! Q
他看《左传》《战国策》,说小孩子为什么要花几百几千块买鞋,却不肯花十几块买书。他跟路人解读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但丁之舟》,头戴月桂花环的墨客维吉尔正引导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狱,死亡的亡灵想爬到他的船上,寓意重生。他用孔子的话来分析和人搭讪,用稻盛和夫(日本企业家)的话来分析现在人对钱的欲望,他看书会配套看,一本书里多次提到《诗经》,他会翻翻《诗经》是不是真的是那样……
4 D+ s3 ]! q. N6 l2 K$ h$ T沈巍也说自己的见解并没有多深刻,他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然而抖音的视频播客,却把他捧成了“大师”。有人说他专门从迪拜来请教“沈大师”关于垃圾分配的学问,另有女性举着牌子说要嫁给他。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流量”作怪。在抖音上,只要有“沈巍”大师的名号,视频的点击量就可以上千。一个在抖音上名为“师娘”的女性主播,因为直播沈巍圈粉30多万。
! a9 R6 ^, U+ A% E) q
! E0 y$ v" s. p7 ]8 H1 ~
' ]' a, X. Z( c( s1 L1 |6 R, j# p9 P, p
左为“师娘”。+ j3 E$ m* z2 G) S$ ?* U1 u
被迫现身于聚光灯下的生活,再也没有了平静的生活。在这场无视隐私的围观之中,沈巍当场戳破围堵者的假面:“你们把我当猴儿耍!”“现在书读得少了,好像觉得很稀奇,不是我学问多大,是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就这么简单的道理。”7 J& G. a _1 ~# u
而在一旁拍摄的人们,依然笑着仰望他们捧起来的“大师”,可“大师”说的话,一句都没有听见。
% v' D) c2 i7 G; t/ X9 a: s5 o3& M1 @4 k ]; F% V9 e- z: e
“隐士
: d# {) D3 @/ j2 a X' L”5 J, V; X& S* r9 J& K1 F
除了“大师”,沈巍还被当作追求自由的隐士。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从公务员岗位退出的沈巍是中间这一级别,在繁华的上海,他在书里找到了栖身之所。
) e& B, G5 u7 W/ v" m% H9 ]捧红沈巍的抖音,是一个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爆款的平台。看短视频的我们经常陷入与平台的“魔性”的链接中,手指向上刷视频成为一种机械的行为,大脑自动接收视频信息,不知不觉看了一个小时,最后收获的只有疲惫。这种媒介环境,不会给思考留下太多的空间。我们成为了呆板,成为感受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的呆板。
7 Z6 G/ \1 z. ~/ P" L那么沈巍,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拾荒流离汉,一个说着并不算多难明的道理的读书人,为何能在万千视频中脱颖而出,成为占据我们视野的爆款?: o0 `2 g: r! v
也许正是因为他是流离汉,又是读书人,还是一个归隐于市的读书人。
/ S8 X( U0 m) t1 g; i
' e0 _+ j; a# D) p C+ A) j% f! A
" d0 ?( U. h; G' v
+ |) @8 G' i4 L被发布到某短视频平台的“大师语录”视频。
$ S1 R- B, u# x: ?# P) V) S2 W“大师”沈巍的故事,在古代有另一种版本。古人中的高洁之士,多避世于深山,他们看似身份卑微,却拥有治世的才华。《庄子·徐无鬼》写黄帝出游遇到一个牧马的童子,向他请求治理天下的道理,童子回答跟牧马一样,去掉“害马”就可以了。庄子写这个故事是为了隐喻为政者的迷乱,但这种反差强烈的“隐者高士”的形象,却早早地在中国文化里扎了根,尤其与道家文化关联密切,总带有机密的玄学色彩。
: P& r9 r$ Q# ?5 t/ x隐士,在中国文化中是边缘的主流人。他们看似边缘,却与朝代的政治格局紧密相关,他们借归隐来表达政治倾向,如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因为反对武王伐纣而隐居饿死。“天下无道则隐”,为了高洁的志向视名利如粪土的隐士,在士人体系中也颇受推许。皇权一开始不乐见隐士,到后来渐渐收编了隐逸文人:有士人借隐逸的声誉调换官运,如“终南捷径”故事里讲的,唐朝的卢藏用想入朝为官,便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9 B( [% m4 \- _& G- p) M* L1 w* F$ o
普通的古代升斗小民,自是与隐士没有太多瓜葛。但到了今天,隐士已经成为了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符号,虽然他们不再是无法在官场中一展抱负的士人追求完美人格的途径,但对隐士的赞美和歌颂,则保留了下来。他们依然是追求自由的世外高人,随便一两句,都是令人醍醐灌顶的“至理哲言”。
. U3 w# Y2 R6 k沈巍的“流离汉”和“大师”两重意象,经过“隐士文化”的包装,让他的形象多了一重潇洒和反叛的意味。恰好他活得,就像一个落魄的士人,受着传统的儒道教育,心里最想干的事情是“做官”。重重相似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勾起了人们对国学、对治世之道的模糊向往。虽然沈巍口传的“至理名言”,不过是简单的读书心得。但今天的“寻隐者”不这么认为,短短的几十秒视频,从“大师”口中得到的,是关于人生的“智慧”。' n$ U( e# ~+ x0 e ?
这是一种鸡汤式的接受逻辑。破败的形象和流离的背景,为沈巍建立了“读书人”和“智者大师”人设提供了基础,不善思考的当代“寻隐者”,被沈巍的形象和谈吐的巨大落差所击倒,仿佛自己受到了高人指点。“大师在流离,小丑在殿堂”,在追捧大师的同时,也还击了这个不公道的世界。
9 c5 _& w$ z: p6 N, p4
( C3 @) f4 S, ^- V“疯子”3 L( ^& V, N( \
屏幕这边的我们对着视频百思不得其解,屏幕那边的拍摄者正在陷入更深的疯狂。: D. d( U$ E5 F7 J E" g
从陆陆续续发表的媒体报道来看,网红们像出游打卡一样抢着和沈巍共同出现在镜头里,趁着沈巍读书、捡垃圾的时间,非要上前凑;沈巍接受媒体采访时外面伸着无数贪婪的手机自拍杆。“师娘”开始签书发售了,签名写的就是“师娘”;短视频太多难再出彩,有人打算组成小组带上沈巍演情景戏。大批大批的人涌向沈巍借宿的废弃的楼房,争相与沈巍握手,急切的程度仿佛看见最爱的偶像,而每天天亮时分,手机和人们焦急地等待沈巍现身。 p+ \5 K: O. @" @% \ Z0 ^1 G h1 ~
“沈巍,该起床了。”网红们起早贪黑,在外面围堵沈巍。
' U- R4 E* b. y X“不说吧你们也不走,我说了吧,我看你们的样子更不走,根本上这几天我每天只睡两个多小时,亏得老天爷给了我一个康健的身体。”沈巍无奈说道。
) Y; Z% r7 R/ W; P6 v) U) `1 v流量明星有资本请安保、住保护措施完善的住宅,可身无长物的沈巍只能赤裸裸地暴露在镜头之下,任围观的视线侵犯他最后的隐私空间。8 K k( b4 R6 V
都疯了吗?有人反驳说他们才没疯,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是钱。但他们知道吗,现在表现他们有多疯狂的小视频和文章,渐渐挤满了我们的视野——故事既荒诞又迷惑,像是剧作家故意编排出来讽刺世界的黑色闹剧,最讽刺的是它正真切地发生在上海这座城市里。9 A5 j+ @1 i* H' B" C/ @: Z
而情节发展到这个地步,剧情已经和读书、和问道没有一丝半点的关系,人们关心的是“沈巍”,一个除了流量和利益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沈巍”。3 T9 r; d# M/ N& [* y- g$ w

/ U! w6 ~ c) a6 i" e6 E9 t7 h7 Z- }6 n# W S
7 B5 M$ I j$ @/ w$ U# L) B
我想从以往的储备中寻找能解释人们为何疯魔的钥匙,但是没找到。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分析的是理性时代的“疯癫”,“疯子”如何被展示,如何一点点地剥夺人权,非理性的体验如何遭到异化而被人们所抛弃,而它没有料到,当全景监控社会通过直播镜头实现的时间,被展示的“疯子”在围堵下竟然保持着理性,而围观“疯子”的人变成真正的“疯子”。
, G y( @7 ^- T2 v: K" E6 b1 S“自己的水平自己有数,我爱学习这是真的,我的确读了很多书,也是真的,但这不等于我确实很有文化。”——沈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我站在这里,你们怎么拍怎么赚钱随便吧,我实在没办法了,你们连最根本的尊严都不给我。”——沈巍怒斥自己被人当猴耍理性时代的“疯癫”理论失效,或许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可以为了利益,把理性抛于脑后的时代。在沈巍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竞争场,镜头和背后的关注,有最大的话语权。而侵犯隐私、刻板化甚至造假呈现,对他们来说,毫无羞耻可言,而在竞争的现场,给他们负面反馈的,只有被挤在中间手足无措的沈巍。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陷入了一种新的群体歇斯底里——每个人都无比清醒,每个人都无比疯魔。5循环闹剧的最后,沈巍走了。3月25日,他上了不知道是谁的车,留下了一块牌子:沈先生已离开。从后来发表的新短视频看,他理了发,剃了胡子,换了新衣服。之后,他到了派出所补办了新身份证。视频的结尾,他穿着新衣服拿着手机看了一会儿,把手机放在一边,拿起两本书顿了顿,并不打算翻开。在侵蚀之下,沈巍终于得到了不知是谁提供的保护。可这究竟是保护,还是新一波流量操作的预兆呢?短视频生产已经被公司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短视频才会那么套路,他们是同一流水线下的产物,主播是公司找的,制作是公司给培训的……他们会放过沈巍吗?你有没有发现,这所有的一切,在注意力经济的作用下,陷入了无限循环。
3 q/ ^/ }+ y" S1 g2 R' K 
- l0 M8 W: s" t/ ~随着“网红经济”的崛起,市面上同题材的书也不在少数,都围绕如何教授自媒体吸粉、变现。数字记忆理论学者Andrew Hoskins在研究网络记忆时,提出了“后稀缺文化”(Post-Scarcity Culture)的概念,指代注意力经济之下的网络文化——稀缺性成为衡量影响力和记忆持久性的紧张标志。沈巍身上的所有标签都不稀缺,但像他这样的组合标签是稀缺的。注意力经济又能将稀缺转化为利益,从而造就了后来人们难以理解的疯狂。而追逐稀缺性的另一群人,也就是在屏幕这端给沈巍视频点赞的人们,他们看着用抖音记录的当代“隐士故事”,半晌的受教,也如那被快速刷掉的视频,在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击和点赞中,消失于脑后了。被黏合起来的所有标签,所有行为,在挤压了思考之后,陷入机械式的疯狂——一边疯狂地拍摄生产,一边疯狂地刷屏点赞。人与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种奇异的联结,而这种联结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断裂。沈巍受不了了,他在别人的帮助下逃逸了。可他真的逃脱了吗?那块“沈先生离开了”的牌子,会不会是新一轮流量操作的先兆?注意力经济可以继承造新的人设——“剪掉头发”的“国学大师”,“重归安宁”的“流离大师”,标签、人设、疯狂、逃逸、再立标签……只有当厌倦到临,循环才能暂时停止,而新的循环,正蕴育着汹涌而来。而我们每个陷入循环的人,在别人眼里,都是疯子。作者:吕婉婷8 z [% o- z( C. R3 I% p$ P
+ ]2 G& m- P6 `: l+ q! H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6672990943177605640/ A& s- L* y8 J# n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