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 u; ~# |% v* I" J4 v
线性马达到底有什么样的优势?它能够在哪些场景发挥何种作用?第三方 app 或游戏又是如何利用这项技术实现更好的触觉反馈?" z O9 Q: E7 K( C. ^' y
8 J, o4 Y- K0 W
以上这些问题,对于从来没有感受过真实细腻的「触觉反馈」的用户而言可能会一头雾水,甚至认为线性马达没有任何用处,感知不到它可能带来的美好体验。
- D1 ?. h+ \5 L) X/ r# u1 \( m8 b8 X( `* }
过去两年里,我一直在关注这项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少内容中分享和科普过不少关于线性马达的信息,同时也在私下里反馈给不少手机厂商的产品经理。在这次的文章里,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进一步聊这个话题:% u- `2 K7 J, c$ i, Q. Q3 o* d& t5 |& J
# X2 d! {8 Z" G/ D在智能手机上,触觉反馈的现状,和它可能迎接的未来。
# z- f3 \# `: D- e- I
. j8 m- R% w- y& o; d7 n谈论任何未来之前,我们肯定要洞察到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除了 iPhone 外,Android 阵营也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采用触觉更加真实细腻的「横向线性马达」,已知产品包括 Google Pixel 3 系列、魅族 16th 系列与 16s 系列、OPPO Reno 十倍变焦版、索尼 Xperia XZ2 等,未确定的产品则有 LG V50 ThinQ、三星 Galaxy Fold、OnePlus 7 三款。5 |- e1 j- n& c+ s# G

0 _; I' K8 o7 H. ?7 W& C图片上的线性马达对应机型为:
7 t# q. r0 M: l8 ^
) L4 W2 A& C( f左一 iPhone 6s1 `6 f w- @: R* k }
左二 iPhone 8
3 }" Y) s1 ]& A- K9 n左三 iPhone XR
7 B2 P! b/ a+ V. u1 Q. v左四 iPhone XS Max% T1 |' n9 e4 F3 @, ^' K# p
右一 魅族 15 系列及更新机型' h7 O) Z) v; {: l2 r
右二 SAMSUNG GALAXY S8 及更新机型
) L% `5 Y. m6 J! S- Q4 v3 D
, Y4 ]5 \8 a; O0 p那么,对于未来的智能手机而言这项技术又将意味着什么?这里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未来智能手机的形态,又或者说人机交互会变成什么样,我想这应该不难想象得出吧?毕竟许多科幻片里面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线索。- P* @) j. o& x' d+ L, @; \+ I
: H" X# ~' ?8 i8 v$ ?* s* n; @一、
& J$ Q, N0 t6 X: ^( P
2 r" ^: G' e: T \1 o2 h我们先来简单了解线性马达是如何改变智能手机的触觉体验。
$ ?2 D/ Z" f% Z' w m7 k! ~9 K7 q0 K9 m# ]& M, Z
目前,全面屏手机已经在屏占比方面实现了极大的突破,未来随着工艺的成熟早晚会变成一整块屏幕,而当整个手机的正面都是屏幕时,我们与屏幕的交互仅仅只有视觉和听觉是肯定不够的,还缺了个触觉,那么智能手机应该要怎样才能实现真实的触觉?
8 R8 |! b- m# w, ^
8 Z7 U# P, C; _1 _, Q+ V3 |答案自然就是线性马达,又或者准确点说,线性马达只是当前的一种技术方案。/ K( u+ v7 \8 W1 `
6 p- _! p& M" D0 D* n" @: ]
事实上,触觉反馈是目前整个消费电子行业都在想办法解决的问题,比如 AR 和 VR 的互动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如果你的手上没有任何东西,你会感觉自己与虚拟物体的交互犹如接触空气一样没有任何反馈,因此大多数 VR 产品会配备触觉体验非常出色的手柄,为玩家提供真实的触觉反馈。
4 R8 \# ]- Z" Z( N# |5 u9 z- n4 m
4 d% V7 M0 _1 S# a智能手机也是同样的道理,Apple 从 iPhone 7 开始就去除了机械结构的 Home 键,直接消除用户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的 Home 键寿命问题,在更早之前他们还在 MacBook 上采用了「力度触控板」,提供了绝佳的触控板按压体验。
/ W; X7 X+ k4 A) p" O& p6 i" q
( @* w% B2 f; n$ |& ATaptic Engine 在 iPhone 6s 系列上的首秀) m- ], V6 A) L n) Z( k
2 H5 I0 B/ ~+ M8 r1 b9 R
MacBook 的力度触控板; E4 x) q5 H: A7 k) H7 k
4 R4 P4 z' T( |9 d/ [0 `8 C
在 HTC U12+ 上,我们还可以看到 HTC 直接把音量键和电源键都做成了压感按键,可惜这款手机没有用上体验更好的「横向线性马达」,实际体验效果较为一般,甚至还会产生误触。
2 D' e2 w9 Y0 _/ H7 h; L; { Q6 `5 ]( a; E) L, }
今年初我还短暂试玩了一下 vivo APEX 2019 概念机,这款产品则更加激进,它直接消除了机身所有按键,全部采用压感键,且没有任何开孔或突起。在我看来这个设计还是过于概念化,好比如没有凸起的话用户怎么感知得到按键的位置呢?2 P3 l/ C z: m6 @0 H8 M6 B
2 x* G5 [6 T5 L1 R, w因此,合理利用触觉技术就变得非常重要,举个例子,我现在佩戴的手表是 Apple Watch Series 4,与前代产品相比这一代的改进是「数码表冠」有了更加真实的触觉反馈,当我旋转「数码表冠」的时候不再是转动空气,而是会感受到一种仿佛在转动旋钮的「触觉」,而这个「触觉」便是靠「横向线性马达」模拟出来的。1 ?: V, S* u; ?$ N
, _2 _$ g- P0 q
这张 ifixit 的拆解图得以说明 Apple 有多重视触觉的体验% t$ }/ G% V# g! G) E) T
谈到 Apple Watch,实际上它还有一项体验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当我解锁 MacBook 的时候,它会利用「横向线性马达」模拟出一种强弱分明的解锁「触觉」,加上恰到好处的解锁音效,我便会察觉到一种手表似乎解开了「一把真锁」的错觉。. @2 B7 r; n7 W, f
. p3 ~: C/ m3 X0 T4 |: \8 _: c
总结一点,「横向线性马达」并不是一种单纯为了某个具体功能而服务的技术,从上面提到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得到,它是在增强人机交互的真实感。
0 I% C: M$ G. @5 u; P* U. @$ r- H$ E% @! c$ j" b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事情。当年 OnePlus 2 作为 Android 阵营里最早实现 Home 键 「无需按压」的手机,当初一加对外的宣传重点便是「无需按压」,可惜他们并没有考虑「无需按压」的背后所产生的落差感。反过来 Apple 就不是这样子,同样是「无需按压」,它通过利用更好的「横向线性马达」让你产生一种「真的按下去」的错觉。
" v# @; Y$ Z8 d' z5 q; |- t : T5 \! r4 |' y- X: I: W
历代 iPhone 配备的 Taptic Engine 横向线性马达) w. d _7 d) q
1 H/ I7 c4 {" K7 z$ r) `7 R5 I+ d- r
因此,通过利用体验更好的触觉反馈,它不仅可能消除掉智能手机上的按键,更能模拟出真实世界的物理触觉,而这就是线性马达所带来的改变。
- b, A; d' {% S- l; c) V, P( E, Z7 b7 I9 p
二、
, b M( }, {! v7 X. V1 e( e& C5 S: }" I' d' D5 k: G0 _
当设备有了能够模拟出真实细腻的触觉技术后,接下来要思考的便是如何将它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它必须要渗透到智能手机的每一项体验当中。% b9 I7 F# G9 Y! \8 t
. s" w: b) D4 ~, n- U, t
这里我列出几个例子。
3 X1 a3 a! ^% Z9 u' ^6 Y1.当你接到来电时,整个手机便会开始振动,这个时候铃声就可以跟触觉反馈结合到一起,从而实现一种听觉与触觉的美妙结合。! @0 q& O- Z4 p# n1 }5 A
5 \6 L {& P, M: J0 E; S6 c! v4 q大家可以试试在 iPhone 7 或更新机型的 iPhone 上,选择「急板」「雷达」等铃声感受一下就知道,你会发现触觉会有强有弱,振幅会有长有短,从而与声音的高低和节奏碰撞到一起。
2 g1 z# e& Z3 Q2 h! o% _' i# F1 L3 N# d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将触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游戏耳机,例如雷蛇去年推出的「影鲛」游戏耳机就配备了触觉真实细腻的线性马达,它会根据游戏内的声音和节奏产生触觉,从而为玩家提供更加沉浸的娱乐体验。3 D* e* J& T, \, X9 E7 T

+ h3 R7 r) C% Z# V索尼从 Xperia XZ2 开始加入的动态震动功能
* M+ }7 q2 E+ o" z& a8 \/ v" z
2 }) b: C$ n; g在手机方面,索尼 Xperia XZ2 也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当你观看影片时手机的触觉也会同步进行反馈,不过比较可惜的是,虽然索尼采用了「横向线性马达」,但是这颗马达的体积偏小导致触觉表现欠佳,不够真实细腻。
0 k. j; M R' C& ^0 T
. \6 o5 s5 b" a" q& Y2.如果你经历过智能手机的全键盘时代,那么你可能会怀念敲下每一颗物理按键的美好。
7 Q# S3 s2 a* ~" O; ]1 Q) c( G+ K4 b+ c/ o- G: c K
事实上,现在我们只要借助触觉反馈即可重新找回这种感觉,尽管目前还无法做到让你获得如同敲击物理按键般的快感,但至少在输入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反馈,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你有一部采用「横向线性马达」的智能手机,不妨试试开启输入法的触觉反馈感受一番。
/ h" u- U+ E+ Z) M ?" B5 g' c" Q. ^9 |1 @) `
- iPhone 7 或更新型号的 iPhone 用户推荐下载「搜狗输入法」,非国区用户可下载「Gboard for iOS」/ v8 Y( r+ G- H( B
- Pixel 3 系列用户推荐使用「Gboard」2 o. K( m+ W0 U
- 魅族 15 系列、魅族 16th 系列用户推荐使用系统输入法, W: r* k0 ]5 k8 L5 ~- ]( ~4 T
5 Z5 k& y8 c1 g
iPhone 搭配搜狗输入法「黑色无缝」皮肤
: q& }4 L7 S }9 I说到触觉与虚拟全键盘的结合,最早还要追溯到诺基亚 N9 的年代,当时全键盘手机仍然是市场的主流之一,而 N9 却是一款没有配备物理键盘的智能手机。为此诺基亚通过利用触觉技术,从而让用户仍然可以在 Meego 的虚拟全键盘上享受敲击「按键」的快感。9 p( s4 H* R5 ~
7 w3 |2 b8 U5 C3 u' {- `3.智能手机的形态在近十年里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使得我们与手机屏幕之间的交互也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只需简单的手势即可完成各式各样的操作。0 Y7 P8 O3 ^, q1 ?7 U, B3 ^1 l
' A% W, p- y" G+ J l
- 上滑回到桌面……
* \- q7 B7 f/ A1 _$ h5 E- 上滑悬停呼出多任务……
( F' ~; T- `- R# U) @- 右滑返回……
, _$ F& }- s+ R" U
3 F# ~; Y% C' J' K8 b6 d, o/ E( M这就是当下我们所熟悉的主流全面屏手势,也是我们目前和智能手机产生交互的方式,既然是交互,那么必然就要让用户感知得到关键操作的反馈。正如我前面所谈到的,仅有听觉和视觉的反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触觉反馈,所以当你使用全面屏的 iPhone 时,你会发现「上滑悬停呼出多任务」手势会产生触觉反馈。
# W7 v V! s3 Y7 k
( v; Q) B( \; q. M; D) n" c3 x为什么?同样都是上滑的操作,用户该如何判断「回到桌面」和「悬停呼出多任务」这两项操作的差异?这里我先举个例子,部分 Android 手机的全面屏手势就采取短滑和长滑来判断「返回」或「回到桌面」,在我看来这是很失败的一种方式,理由很简单,每个人对于短滑和长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多短的滑动算短滑?多长的滑动算长滑?
* F ?6 O3 b; z# t. q; d2 A# ` B5 t5 a; P, W- I# k7 F8 h2 E
回到前面的问题身上,让用户判断「回到桌面」和「悬停呼出多任务」这两项操作的差异,最直接和高效的方法便是利用触觉反馈,当用户感知到触觉时便知道下一步是什么。类似的操作还有 Chrome for iOS,当你下拉刷新和松手时,分别会有两种不同力度的触觉反馈告诉你刷新操作是否成功了。1 E( }3 Z. @2 a. z L# c

. M, L3 x6 `8 P3 J% {! H回到桌面,直接上滑
$ M+ ~ I. x: s* N* l* n% u" E% r 9 y7 U) c! n2 z" J
悬停呼出多任务,带有触觉反馈
- T3 \4 \' N7 h1 o( Z4 v
$ b& H8 i4 M* T- i$ v. o没有什么能够比触觉反馈来得直接和快速了,毕竟视觉反馈是集中在屏幕的关注,例如你点击了某个按钮,你一定要看准那个位置并按下去,而手势则是一种自然的交互,即使你闭上眼睛也可以轻松使用全面屏的各个手势,这才是最极致的体验。
. N) _. i. L* y: y+ \: `, m) I& @
" y( W; I, \2 [3 N, N* `: q4 b可惜大多数设备并不具备将触觉作为第一优先级的反馈,原因是它们缺乏一颗高质量的线性马达。就拿当下主流的 Android 设备为例,它们基本都是采用「纵向线性马达」,与「横向线性马达」相比体验明显逊色了不少,无法呈现出真实细腻的触觉,从而导致用户对触觉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直接选择关闭触觉。
- t; O# E9 q" A" u" [# o# M
( R! b0 ]: x! y2 c. S1 M9 Y值得庆幸的是,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线性马达的体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点,从 2019 年开始「横向线性马达」将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而这项体验也将成为数字尾巴评判旗舰机的核心标准。
; h6 s& M9 P6 L7 L) b) r( F/ S, R, f$ ~8 X$ U; j$ Q* _
三、
0 ?" }1 |1 X1 g. y6 S. P9 [( |, U1 _
「触觉反馈」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手机厂商的关注,核心因素有多个方面,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大厂商在推动品牌升级的同时也进行了产品升级,他们开始研究此前从未关注到的用户体验,开始重视起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产品细节。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前提之下,触觉反馈在未来又会取得什么样的技术突破呢?
7 v5 t& C( z2 o2 A9 M2 t% g1 L# x" d1 ]( s5 C- x+ A6 r3 I
纵观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史,人手拥有一部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也不过是近十年来才发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手机的视觉和听觉不断得到提升,而触觉则是在 Apple 的大力推动之下才有了从「转子马达」到「线性马达」的进化,使得智能手机的触觉体验上得到质的飞跃,并得以呈现出真实细腻的触觉反馈。2 J- d) |4 D/ x0 _! ~* f m
/ [) G2 o2 l2 _9 ]: i
不过线性马达也有它的弊端所在,以体验最为出色的「横向线性马达」为例,它的体积偏大,这对于内部空间寸土寸金的智能手机来讲可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因此,硬件层面上如何做到体积更小,触觉更加真实细腻将会成为重点的进化方向。
6 B6 L0 p& c1 t( T% d7 `" |# m
4 N3 A1 O# |+ H+ U7 u0 x& {( d iPhone XS Max 的线性马达体积是迄今最大的/ n3 ]% m4 M# \+ ?
至于未来会是哪一种新技术成为主流,是「压电马达」或者是其它类型的马达,那就是后话了。
; y) b2 X& I! o( T# ]6 \/ {. N# u3 b5 z! {5 D; z3 J
在行业趋势方面,折叠屏极有可能会成为智能手机下一个十年的主流形态。我们先不聊折叠屏可能发生的不同形态,以目前量产的折叠屏手机为例,它的到来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Phablet」,即平板手机。当屏幕折叠时它就是一款智能手机,而当屏幕展开后即可化身成为一款小尺寸的平板电脑。
, p8 u$ a+ U5 R; a
) Q* k: I9 K9 L9 S- r此时问题就来了,由于折叠屏的尺寸过大,单个线性马达必然无法提供出色的触觉反馈,加上折叠屏拥有更大的内部空间以及可折叠的特点,所以不排除未来会有一些设备采用多个线性马达。
- F; ?6 A' t. r, O- ^, y. v8 v* K: Q6 {6 e6 W1 y
此前微软就申请了一项专利,他们将会在折叠屏设备的铰链区域内置多个线性马达,其中一面屏幕甚至会显示虚拟的触控板和键盘,并通过线性马达模拟物理键盘的真实触觉。2 b/ p: C4 f4 L% ?, R! T
0 b# L6 Q. k9 Q$ I" K$ ^
折叠屏形态的 Surface 概念图丨由 David Breyer 创作折叠屏拥有大尺寸屏幕的优势,加上 5G 网络和云游戏的到来,不排除未来折叠屏手机会提供类似任天堂 2DS 一样的玩法,上屏显示游戏画面,下屏则是虚拟按键,凭借媲美物理按键的触觉反馈,这无疑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 f0 ~0 u8 {0 v! T1 K0 d# x' B 9 w- H: u7 e4 y* b, F' x( g4 V8 b
LG V50 ThinQ 双屏游戏展示丨图片来源 The Verge
6 {; n, K# P$ W; S# H2 \智能手机的另一个进化方向是整机无开孔,即消除所有机械按键,借此大幅提升防水防尘性能,并彻底解决机械按键的寿命问题。那么该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推动这项体验呢?或许真实细腻的触觉反馈会是一个好办法。6 T8 [1 J- X T
) t7 m2 A7 U" J3 D1 }3 `
AR 是移动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它极有可能会变革智能手机的影像。现在,你的 iPhone 或 iPad 还不能凭空创造一个虚拟世界的物体,而当这一天到来时,或许你就可以借助 3D 摄像头将现实世界的物体进行虚拟化,那么我们该如何与 AR 世界产生带有触觉的交互反馈呢?3 ~0 T1 o: g! P+ Y
! ?/ X: E6 C/ R! _
上述这些举例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部分体验已经实现或即将到来。总之,无论是人机交互,或是技术发展的趋势,种种迹象已经表明:! a% [7 V0 q& B L
' h5 c+ T( q. R D/ M& `
「触觉反馈」已经真正成为了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核心体验。' ?( Y& a) e' @& m7 Q
$ z0 l& P: z; _- j* F: U
它不是一项孤立存在的体验。
2 h7 y8 R6 B' W3 v- _' ^0 A$ o9 k% [6 E/ x: q* p0 w
它和声音结合在一起时,影音体验更加身临其境;9 ^$ i a3 e( W, X$ G4 s
它和交互结合在一起时,指尖与屏幕的每一次触碰变得更加真实细腻;! P' v5 s& f& L1 ]4 d6 _
它和输入结合在一起时,以另一种方式重拾全键盘的美好;
3 K5 J, o" N+ L6 y; t8 F$ z" J它和游戏结合在一起时,享受前所未有的沉浸感;
: w9 P0 i4 C: h2 X- y1 e k……
/ u) @" B3 N# c. p$ O6 q9 ?1 l- _. Z( t& E9 E
好了,关于线性马达与智能手机的触觉话题这次就聊到这里,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欢迎与我交流。
! z- G4 B9 G$ S7 H* Q: Q7 g' m6 c$ [% b; _( G9 b; ^
一些关于触觉体验、线性马达的补充信息: f* Q1 V! L/ G
' c7 t1 @, |: L( _
; {( Q$ J3 p, g8 P
$ ^5 \: `3 m, Y: k N; R5 K, v
- 在 Android 阵营,配备「横向线性马达」并不意味着手机就能拥有媲美 iPhone 般的触觉反馈,还要借助触觉算法并与第三方 app 进行共同优化,才能最大化马达的性能;
$ w( v& t1 N; V5 c q - 「横向线性马达」和「纵向线性马达」拥有众多型号,它们在性能与尺寸均有差异,体积最大的「纵向线性马达」若有出色的触觉算法加持,亦有可能实现媲美「横向线性马达」的体验;
& ~1 ?$ I+ q/ P0 @6 z - 本文提及 Galaxy Fold 和 LG V50 ThinQ 可能配备了「横向线性马达」,是因为本人上手体验了真机,纯粹是从触觉体验进行猜测和判断,仍需等待进一步的拆解才能判断;- d! \9 t' ~' X! |" }; d# H
- 最好的触觉反馈只在 iPhone 上。- V2 h8 z$ o4 k" _
1 o g; `3 D2 r4 D- t
- g- E4 E3 b3 P) N/ O8 a" G5 A 你可能还喜欢 # r6 h% {! Z# s7 I4 S% s8 Y
2 s4 T" M5 W- V3 J4 J
' S" t1 `1 x8 t' _& D' f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nD1NgL
+ e1 ?0 S* v7 a2 N3 I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