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便利店的NO.1、全国便利店门店数排名第14名、门店规模接近1500家……这几组数字足以证明见福在便利店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张利开始筹建第一家门店,历经“长达7年的亏损”,如今,他掌舵着见福这艘7000人的大船扬帆而行。 本土便利店搞加盟制,张利无疑是跑得最快的那几个人。他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平衡速度与单店模型?
! S. L q0 L! u6 g8 N在与亿欧的交谈中,张利语速惊人,时而冷不丁说出几个金句:“夜路走得太多会遇到鬼”、“猫不要羡慕狗的生活”、“本土便利店就是10多岁的孩子,我们穿着草鞋,甚至可以像小孩一样站在墙头撒尿。外资便利店个个西装笔挺,不过他们已经老了”。57岁的张利言语间充满了活力,让人忍俊不禁,他表示自己还要再干10年才考虑退休。' Y5 S2 d2 G7 M* ^+ @
1980年,张利考入了陕西科技大学(原西北轻工业学院)玻璃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银川玻璃制品厂,一路提拔到主管技术的副厂长。1992年,他受命来到厦门,担任厦门银城啤酒厂副总经理。1996年,张利下海创立厦门市雪津啤酒瓶装经营部。2003年,张利被厦门大学MBA课程中的“微笑曲线理论”吸引,“制造业最有价值的环节在于产业链的两端,要么做研发,要么做营销。”44岁他决定正式进入便利店领域,做起了弯腰捡钢镚的生意。
7 N( {1 A: z4 S& Q' Z 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见福便利店发展大事年表4 j( Y8 @1 u3 ?" a% V
2006年:开业5家;
& X% \( c# @ v1 m0 a2007年:11家门店,运作模式初步建立
[3 ?/ }. z) T8 j+ y' h2008年:19家,开始推出内部承包制2 F$ L+ W! N" R* }
2009年:27家,第一家加盟店成立" ^6 N. z, @4 u
2010年:50家,门店形象升级1 q9 a$ Z. o2 T$ T/ B, \
2011年:100家门店,物流拣货、信息系统升级
8 d8 F: o, {8 N4 p- O% x% Y, q2012年:150家门店,见福商学院人才培育计划启动
" P' D$ H! d% R& e$ C2013年:280家门店,刚刚开始盈利,花费500万元筹建ERP系统7 O* s7 b1 ^5 U6 E' F
2014年:实行扩张策略,3000万元收购台资品牌厦门悦士便利店
0 y, a; r* b* \4 s1 H- g2015年:500家门店,自建物流体系;整合厦门我爱我家便利店、晋江好的佳便利店5 V+ O) n1 J4 m- Z
2016年:800家门店1 r8 A7 ~' e( N, [+ f7 W3 s
2017年:1000门家,获红杉资本2.4亿元投资;投入5亿元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鲜食工厂,总面积11万平米,可以承载未来见福3000家以上门店体量的配送;同年进入江西8 {7 R9 `$ _5 R" |) B% l( k
2018年:1500家门店,进入成都
$ T p. u. x1 E# e2019年:实现2000家门店的目标' m3 i) M5 M9 y3 ?8 N; x# V; F
目前见福的1500家门店里,20%为直营,其余近1200家为特许加盟。随着门店数呈倍数的增长,带给见福的挑战却是呈指数级的。“门店50家以内,重点摸索商业模型;50家-100家,考虑物流体系、商品配送频率;100家-200家,重点强化信息化系统;500家门店,规范组织结构,探索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企业文化、规范化管理;1000家以上,需要向制造型零售商转型,细化鲜食开发、工厂化运作。”张利在接受采访时一步步复盘自己走过的路。
! y2 O5 x0 P; A. M2 K2 u2 {在扩张策略上,见福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厦门当地做到足够密度后再跨区域扩张。这样的原因在于,只有门店密度足够大,才能拥有一定的规模、品牌优势,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满足便利店多次少量进货的诉求。见福的路径是从厦门向龙岩、泉州、漳州、莆田等城市扩张,2017年开始呈包围之势进入福州,随后进入江西、成都等新市场。
, S0 L' b& B; k- s; R一、对人的关注7 ^6 x& ?* L. i" C
张利是数字化坚定的簇拥者,工科背景出身的他,更容易理解科技带给企业的便利。“数字化是企业未来的必经之路,企业必须得走。”2017年5月,见福首次与微软Microsoft Azure合作,率先尝试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便利店,这件事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轰动。测试后的数据显示,20%的顾客创造了80%的利润,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对老顾客更好呢?2018年,见福牵手瞳门科技,通过建立数字会员系统,根据用户消费行为分析,为用户提供更精准化的会员推荐服务。店员使用瞳门科技的设备算法,在收银时,以口头销售的形式精准推荐商品,实现了推荐商品销售额提升146%、商品活跃程度提升了44%的成绩。
$ h/ J# s7 m1 T" ]% g: j 瞳门科技的摄像头识别用户信息,收银员根据系统推荐,口销商品便利店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经营的好坏跟人有着直接关系。顾客、员工、加盟商、供应商以及一切的人,是张利最关心的。在他看来,经营零售的本质就是经营人心。“员工上班重要还是照看生病的小孩重要?当然是后者重要。”坦诚相待、以心交心是他的处事原则。1 g1 n: Z2 S* g7 i0 v, T, P
) t: }9 h$ J& P
二、向制造型零售转型# w0 y# C4 y" c& H2 d3 M; C# _& B
便利店的火爆从2017年开始。根据CCFA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报告》,2015年平均每3466个上海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北京地区平均每7185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而这些数字远高于日本平均一家便利店覆盖的2248人。
# c7 A% v- V G0 f. G衡量单店是否盈利的重要标志是日销/租金比以及来客数和客单价。国内便利店和日系便利店7-11主要差距是来客数。日系便利店平均在1000人/店/天以上,国内便利店平均在400-500人/店/天。 r: F7 y. }4 Q9 l/ H
差距的核心就在于商品结构,最重要的产品就是熟鲜。“熟鲜属于流量型商品,一定不是高利润的,增加的是链接顾客的概率。很多人讲鲜食高毛利,那是错的。”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小家庭化、少子化甚至无子化成为新的人口结构趋势。张利认为,熟鲜(包含便当、烘焙、咖啡、包子、炖煮)在内的即食性商品,更符合未来消费趋势。" f( V3 a, H( w: _
见福鲜食零售行业基本经历四个阶段:租赁型零售(百货公司),批发型零售(沃尔玛等)—品牌设计型零售(耐克、阿迪达斯等)—制造型零售(ZARA、优衣库等)。见福便利店的下一步,将由批发型零售进化到制造型零售,包括自己生产产品以及一部分OEM自有品牌。; R) L# P5 J% x/ L
% S9 o# p) x: `, T, i
在熟鲜的工艺方面,上新频率、口味配比、成本结构、价格带设置,都是需要攻克的难点。去年底,见福与宏茂饮食签署中央厨房合资协议,以更加规模化、标准化的餐饮体系运作。同时见福便利店打造了集科技、检测、生产、研发、物流为一体的国内现代服务平台,建筑面积达11万平米,包括烘焙厂、常温配送中心、研发楼、信息指挥中心、熟鲜工厂、冷链仓库、常温仓库,预计2019年全面完工。中央厨房日生产力有望达3万份,辐射到全省的见福便利店。未来,见福也会考虑将供应链开放给其他商家,“前提是我们要做得足够好。”
+ W! A. d1 n, x 见福现代化物流中心三、蚂蚁雄兵的野蛮生命力& D# M2 ?( L4 o( H) W; g2 n
6 ` K0 E5 A; c% L0 Z7 V/ i见福便利店开店的成本较低,是其得以快速扩张的生命力所在。开一家见福便利店,总体走低成本路线,投入不会超过30万元。其中装修小于10万元,设备小于10万元,货品小于10万元。这一套组合拳,张利称作“钢筋混泥土制”。
6 ~: A0 T7 p2 W, O: l0 `' j, }张利曾经仔细研究过7-11,他通过建立时间、门店数、事件三维坐标轴,研究7-11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到底做对了什么事。“不要研究7-11的现在,要研究7-11的以前。为什么日本7-11们能服务这么多老年顾客群体,原因很简单,7-11活得足够久,直到原来那批年轻顾客变老。在实现规模化之前,7-11也曾面临着巨额亏损。日本7-11背靠伊藤洋华堂集团、香港7-11背靠牛奶公司、台湾7-11背靠统一集团,泰国7-11背靠正大集团,哪一家不是熬过来的?”, u9 }. k" m5 h
见福开业前5家店盈利,但是开到50家店反而不盈利。为此,张利向台湾专家请教,对方告诉他,要等7年,200家店才能盈亏平衡。果不其然,张利7年磨一剑终于开始盈利。“要有富人的梦想,别过富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表面上都学7-11,早就破产了。”
- q5 {5 n, H) n* m" z见福的成功在于张利摸索出了一条民营特色的便利店之路。张利在多项事务上注重创新、敢为人先,比如见福是福建首家开放卫生间的便利店;率先引入人脸识别系统;动车票取票点;将食品采购系统同食药监督局打通同步监管;开设食物银行,提供临期食品给需要帮助的人……张利在选择创新方向时,在意选择的边界。面对如今社区团购等火爆的新玩法,见福并不亲自参与。“社会分工是有边界的。连我们的互联网都叫局域网,猫不要羡慕狗的生活。”目前见福物流中心,周转平均天数为7天,物流费用只占总成本的5%。门店周转天数7-15天,已连续5年盈利。1 |2 a; m8 s2 ?0 O$ |$ w
有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见福的特色?张利认为,见福领先不是只在某一方面领先,而是多板理论的结果。高密度开店、高效的物流体系、智能化的信息系统、独特的商品、认知客户、团队的成长,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 L9 k- M% A8 Q+ m' x; W& A+ `关于未来的便利店行业会如何发展?张利有三点判断,未来行业:1、熟鲜当道;2、中国便利店科技应用层面超过日本,但在精细化零售方面,至少需要追赶日本10年;3、兼并整合,寡头垄断在未来一定会出现。(来源:亿欧网 林燃)
8 w3 [, g# k& ]5 W" g/ d- S
, q6 l. P7 r# Y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eO2IIv b2 L8 I: v3 i/ w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