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 6 月 12 日电 题:从中华文明连续性看 " 必然走自己的路 "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二- }5 b" a4 V2 D, c
新华社记者高蕾、孙少龙、董博婷8 h- \+ R" n( l8 U: v+ g+ h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 L0 I' E+ _
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统、精准的总结、提炼。其中," 连续性 " 居于首位。
1 c; E3 }. a/ _# |& v& M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读懂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古老国度的现实逻辑,唯有置身时间长河,深刻把握其历史逻辑;传承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唯有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 J* w; v- B8 `3 a6 H
" 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 Y$ U# \- c5 f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 Q$ L. G1 [; E& p- Y4 w- a) C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续写中华文明壮美华章,更需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t9 d% C0 H3 R& m8 s
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8 z1 o% H$ o4 Y$ @
来到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z# ~, b" v& }5 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E9 w2 F% v, w: j _
这条路,接续着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梦想。
" d$ L+ s& I: e2 j( @2021 年 7 月 1 日,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 A! l# G6 h) @/ v- K+ d% x1 F% f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4 O7 T/ [- X+ I& t
一个悠久的文明,更懂得复兴的意义;一个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更渴望复兴的荣光。6 I9 k2 h3 M0 d, }
为了实现复兴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 N- R' K: f0 y% d, L3 g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更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g& O: {( U: c( [$ M# o
这条路,浸润着古老民族的理念和智慧。. w1 i( {& V. n, w
"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翻开《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令人神往。这个目标与数千年前来自东方的畅想不谋而合:"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0 O/ o( S- ^! i# m2 u/ ]/ m; e
社会主义的神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得到滋养、生长。" ]! ^" D3 s( o/ Y* A
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4 s6 g' g( I& D' i% |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的选择。
# p2 d( f: T0 ]$ F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时代新鲜血液、蓬勃活力。' e9 l! P1 x) o4 l. b- {$ x4 ]
" 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 "
& t3 Y6 q6 [0 D0 V7 l5 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经植根于中华大地,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c4 S' @7 [5 i, e) a
沿着这条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谱系蔚为大观,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获得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9 b: T' m& B$ l6 z7 o2 W9 H/ e$ U" 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 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中华文明史,道出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深厚文化土壤。
) U& p% Y6 Q6 Q承古拓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9 o. ?* J G' a; w秉持 "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等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定分止争;
3 Y0 G, l# g4 s5 J7 I2 L6 n1 I! b吸纳 " 天人合一 "" 万物并育 " 等理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健全;9 Q. ?1 D/ i" X, U% d o" }
汲取 " 和而不同 "" 求同存异 " 等智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 {6 \& W( y/ x8 S8 _
"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汲取中华文明精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6 r; E4 b5 Q
沿着这条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3 r& x ^5 M" a$ Z" a$ N滚滚黄河,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观黄河而知中国。
1 o) I& a5 K" W( n2023 年 6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黄河 " 几字弯 " 顶部的乌梁素海,考察调研当地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叮嘱 "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
6 H$ `8 a8 s# @$ E$ T! I0 Z) g中华文明自古有 " 天人合一 " 的智慧。如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M" u* @& @4 e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的民本思想,与 "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 宏伟展望相得益彰;8 P# z% E0 a6 A
"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 的施政理念,与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 的奋斗目标连贯一致;8 r5 \( z; o; X. N% m
对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的不懈追求,为实现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 提供价值支撑;
8 g- c ~/ j" `& Q5 f+ r传承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中华民族致力于 "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的文化基因清晰呈现。5 [3 }8 L5 |# F, N2 c
因中华文明而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 \3 g# j; p( v, W5 o( {- t沿着这条路,中国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芒,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拥有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0 j* n& b; e, _0 z. ~+ a五四运动 95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在同师生座谈时郑重指出:
x+ l; T% G `5 K7 B"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u) [( \* H& F. n% x
" 富强、民主 " 连通 "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 民为贵 " 的质朴理想;
8 D: h! A N% w& g4 Q" 爱国、敬业 " 汲取 " 丹心报国 "" 天道酬勤 " 的精神追求;
! O1 E3 B2 T3 @, S6 o# `6 A9 J0 ~2 [" 诚信、友善 " 吸收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的古代智慧 ……
, T+ T/ Q y# S( E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核心价值观中,并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5 T, C0 d; i" C- [3 y, o
" 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0 \& S' {( P0 Q; Y% A+ E6 ]8 x) h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文明再次来到新的发展关口。6 f$ P- O9 C6 T' [9 E2 `4 N
新征程上,继续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 [/ [0 s, r$ D7 q% }& d四川眉山,三苏祠。2022 年 6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考察。"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
0 g: k5 E: V# A* d8 j$ z从文化自信,总书记又谈到道路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k& F4 h7 Q6 r" Y7 r4 p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 L; f c+ {0 E7 d& A0 \! ^. a
望来时路,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 …… 中华文脉如浩浩江河,滋养泱泱华夏,为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筑就坚实基础。
: x# r' ?. |/ `2 |! \( | e6 _1 U5 w向新征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们心中,文化自信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断升腾。# g5 A3 E/ O8 s$ f1 L
"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7 S2 d- a* v* [& G$ }8 r* I2014 年 3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传承与创新关系的阐释,浸润着深沉思考。
& m2 H: j+ ~, u( E+ v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哲学家冯友兰曾写道:"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c" c$ H9 I4 |
当北京冬奥会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迎来惊艳开端,以 " 折柳 " 寄托惜别怀远之情,赓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脉汇入新时代澎湃洪流;当 " 北斗 " 闪耀、" 嫦娥 " 奔月、" 祝融 " 探火,古老传说因科技创新成为现实 ……
. s4 P% ?: p6 e2 r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第二个结合 "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0 x$ L, A. X* J# ?2 D; H
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华文明必将绵延不绝。
& A3 ~, u4 `! j y K5 l, {, J- I新征程上,继续走好自己的路,要做到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
, C- K: Q. }4 [!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历经磨难依然成长壮大、饱受挑战依旧生生不息,始终保有忧患意识,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而不断绝的重要原因。
) s$ R8 w5 u+ H7 a' Y: v4 f! x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唯有不断强化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才能有效驯服 " 灰犀牛 "、切实防范 " 黑天鹅 ",推动 " 中国号 " 巨轮行稳致远。) s- L0 z0 [. r" ?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
h/ }( e! c2 x9 d, k) f% d) _# H2023 年 5 月,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 " 长安复携手 "。在赠送给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 " 何尊 "。西周何尊铭文 " 宅兹中国 ",是 " 中国 " 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 n+ p% E! N2 F' z
从青铜之韵,到汉唐气象,再到今天的大国风范,一个文明悠长、日新月异的中国,正坚定走在自己开辟的大道上,精神昂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