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v1 o+ x+ l, q4 z& R: ]7 D1 |, e% p2 G. ^+ w
【开栏语】" K# t% [+ l$ P7 y0 q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荔枝新闻推出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第二季,追寻千年文脉的足迹,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感知国潮风起的澎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闪耀全世界。- ~, k' ?7 V( A8 _0 L
走进老街,点上一笼蟹黄汤包,让汤汁与香醋在舌尖共舞,是风味江南最经典的演绎之一。对于行家来说,蟹黄汤包须得配以镇江香醋,才最能品出其鲜美。" 食以味为先 ",以 " 香 " 著称的镇江香醋,是众多江南味道的点睛一笔。9 Q4 }) Q! i e2 D: J7 j1 r
镇江山环水绕,气候温润,在这方水土的滋养下,独特的香醋酿造工艺得以生根、流传。生于 " 醋城 " 镇江的乔翔从小就在这 " 爱吃醋 " 的氛围下浸润,香醇的醋味也成为了他人生百味中最独特的存在。! u0 {8 |8 D; e g
* V0 W& w b( W& |( _. Z
* G2 o& f$ q# h9 ^4 `: H5 B9 |4 c- W. U
三代相传 初心如一9 W! \, ^$ A8 q- l4 h3 c! I
" 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愈存愈醇 " 是镇江香醋的主要特点,乔翔幼时就对这一家乡的味道有着清晰的感知,印象深刻。" 香!和其他的酸味不一样。" 父亲身上的味道,同样让乔翔印象深刻:" 不好闻。" 这两种对于酸味的截然不同的印象,伴随了乔翔的成长。
0 h+ H6 x- K0 P% ]* q) k$ |& T乔翔生于制醋世家,祖父乔美隆、父亲乔贵清都是恒顺的制醋匠人,父亲乔贵清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乔贵清 1982 年进入恒顺,苦学苦练,探索出恒顺制醋 " 三绝 " 技艺。在不断钻研中,乔贵清更是推动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乔贵清曾主导多项工艺改进,推动镇江香醋醋酸菌种研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H9 E( W4 G+ v2 h/ g+ i% d. D9 u' E$ p' K' i
& l* R9 |1 h% w. s6 m& s, I9 d0 |
5 Z0 t0 Q6 ]$ R" a; |
" 在他们那个年代,在工作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父亲却能沉进去,钻进去,做出那么多成绩,很令我佩服。" 如今提起父亲的工作,乔翔满是敬佩,幼时的乔翔却不能理解:车间简陋,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尤其是身上总沾染着一股酸溜溜的气味。这股醋酸菌的酸味,是每一位制醋技工的标志性味道,但正如乔翔所回忆的一般 " 不好闻 ",是许多人避而远之的。随着自己也进入到制醋行业,乔翔逐渐认识到这份工作的可贵,也放下了最初那份不理解的苦闷," 我们是在保留一项传统技艺,我们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9 c6 Y7 _: P! \+ |! \, ]" o- N6 e
- w/ L/ e6 s+ j: |% G4 l# T7 b& A8 Y- _6 l4 r
) o+ U+ d2 I/ N' ~& K乔翔进入制醋行业,最初是听从父命,"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 是乔贵清当年最朴实的想法。起初两年,乔翔在现代化生产车间学习工作。车间根据制醋的主要过程,分了相应的班组。乔翔在各个班组都进行了轮岗,但对于初入门的他来说,难以将各个环节有效串联。借着手工醋班组成立的机会,乔翔成功调岗,开始纯手工制醋的学习,立志要真正掌握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1 R7 \- L4 t- p" j! U6 T N$ L1 h
" 虽然现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现代化的工艺流程也是基于传统,纯手工酿制技术仍然是核心。" 对于乔翔转向纯手工的这一选择,乔贵清很是认同。% U' f& \3 b' [) p
" \) l/ L4 @4 X
/ j# P5 p; `3 l( g x6 v" L% l6 G( ?, E; h f/ z$ {! j
勤学苦练 厚积薄发- i: U# A) P/ i9 H* ~$ x
" 先做酒后制醅,二十一日成醋。"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的奥秘其实就写在 " 醋 " 字当中。3 k: i8 G: `& c1 b& J2 _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以江南优质糯米为原料,分为制酒、制醅、淋醋三大过程,大小四十八道工序。恒顺香醋历时 60 多天精酿,至少 180 天储存晒制,才能制成。酿制中," 固态分层发酵 " 工艺是传统核心技术,制醅则是三大过程中的关键,这是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逐步转化,最终变为醋酸的奇妙旅程。
; `" ~4 F; }+ R6 S" 二十一日成醋 ",就是指醋酸发酵的 21 天历程。在发酵缸中加入酒醪、麸皮、稻糠拌成混合料,在适宜的温度时接入醋酸菌,每天翻动一次进行降温、透氧醋化发酵。这一过程,描述起来似乎不算复杂,但真正掌握起来确是相当不易,翻醅这一操作也最难掌握。看似简单的翻动,实则处处藏着门道,依葫芦画瓢难知精髓,必须依靠老师傅的口传心授与手把手指点,但练成更在于个人的 " 悟道 "。至少五年,才算真正入门。
9 |+ A$ t* J8 T0 L' F" d* c+ c
; Q7 ^# G* r8 ~* }3 p! z
6 T2 P0 t+ p: X9 @4 k0 c/ v9 m1 B" `* F( D! b
" 首先是要学姿势,翻醅不是一两下,正确地发力才能保证长时间劳动。各方面感官的锻炼,则是更难的。" 翻醅前,对当前的发酵状态有精准判断,才能知道手下的动作如何进行。" 眼看手摸鼻子闻 " 就是三大法宝。眼看,看色泽,观察颜色是否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手摸,摸温度与湿度,判断原料的混合是否处于完美的比例;鼻子闻,闻气味,感受酒精味与醋酸味是否各自处于恰当的浓度。& T/ s' t; |( V
$ q8 _( U8 f: j( r1 f; o
. A1 j- T9 Q4 y; |& h5 m
u) b+ U( ? c, l( |, w镇江香醋 " 摆不坏 "," 愈存愈醇 ",靠的是日晒夜露的时光打磨。制醋匠人 " 眼看手摸鼻子闻 " 的修为,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年华积淀。练成一看、一摸、一闻便知 " 症结 ",手下翻动便是 " 对症 " 的老把式,更需要在积累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乔贵清最初就给乔翔定下了每日提问的规矩,对此乔翔曾很苦恼," 一开始不得其法,发现不了问题,硬找问题是很被动的。但随着了解的深入,自然就会发现问题,再去主动请教。" 正是在这样的训练中,乔翔渐入佳境,不断进阶,在 2019 年当上了恒顺手工醋班组班长。也是在这时,乔贵清真正对乔翔露出了赞许。
; ^/ G- ]6 w5 V O) y5 N( E匠心为本 醋韵绵长
: N6 E" N2 l6 s0 Y2 Z- q" 在以前,制醋是个经验活,很多老师傅不太了解背后的科学理论。" 如今,科学实验为传统的香醋酿制工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推动传统工艺流程细化,形成更为完善的香醋酿制体系。科技进步为恒顺香醋的酿制工艺带来了提升与变革,最直观的就是机械操作代替人工,将无数制醋技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也将制醋生产力解放。
Q4 H# a. _# n0 n4 t; z p; [. x( e4 }9 w5 P3 W5 y O
+ y; p6 o' Z7 c
$ L' }, @% i- k5 i, Q4 u恒顺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谷物酿造食醋生产企业,一方面坚守着 " 色香酸醇浓 " 的香醋传统,一方面也在探索为传统味道打开新的可能,蜂蜜口服醋、轻醋口味气泡水、醋味冰淇淋等等新品从研发实验室走向了消费者。0 G% m7 L$ C* v7 T
" 这些新的衍生品,都是在高质量传统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新产品的品质。创新需要建立在传统之上,守住传统,才能赢得创新。" 乔翔尤为在意做好品质的 " 守护者 "。于他而言,做好创新就是守住传统,就是做好传统背后的手艺人。4 |' A; b+ C3 x5 J/ d, S8 Q A5 f
7 C# l8 v5 j8 o/ F \( f9 u+ [; L; x- C
0 `) V {" c( C5 I
无论是从机械化生产线下来的调味品,还是新潮流下诞生的创新品,打动消费者的味道始终离不开匠心传承的人情味。醋酸发酵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的过程,制醋人的入微感知与用心劳作,保证了醋酸往理想的、美味的方向转变。
! g$ ?3 q; R3 D5 w" 制醋技艺的核心离不开人。" 机器程序性的运作难以辨别实际状况与理想效果的差异,更难以对此进行调整。而机器背后的制醋人靠经验、靠敏锐第一时刻捉住微小差异,找到原因并调节。当机器抛出一行行数据的时候,也是制醋人研究数据,进而解释数字背后的成因。- R/ Z- o f6 I4 z4 p" `' O) `
: b# @/ d" a" a1 M7 N/ v; i
- l3 [, Z4 D" w) r4 T' t1 b8 _8 y; e. O2 y! `: r
醋是调味品,更是舌尖上的艺术品。以好工艺让一粒米变成一滴醋,这种魅力深深吸引着乔翔,也给了他坚守的能量。精进技艺,追求极致,以匠心守护美味,则是乔贵清对乔翔更长远的期待,也是乔翔追赶父亲步伐的目标。乔翔相信,长路漫漫,终将行至。9 o4 U9 p4 T& P9 r. r9 G
(本期编导 / 姜弘毅 李爱 张紫珺 文稿 / 张紫珺 摄像 / 李慧 张润森 剪辑 / 李姗)
$ O3 b) j& `, z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