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先从最新一个 IPO 说起。
, t9 N: e, U N h4 P& w昨日(5 月 12 日),锂电涂布模头第一股——曼恩斯特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收盘市值超 100 亿元。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公司掌舵人彭建林正是毕业于有着中国锂电池行业 " 黄埔军校 "之称的中南大学。 P: ]* b+ @' \6 w) V# p+ |
坐落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面临滔滔湘水,中南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算知名。2000 年,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与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了中南大学。后来中南大学将合并日作为校庆日,所以也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一所 985 高校。: A" K! v3 z7 h" h8 D* A7 p
但是随着新能源火爆,这所高校意外火了。投资界曾从 VC 机构的分享撰写了一文,当时风投疯狂涌入电池赛道,发现不少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或技术骨干都有着中南大学背景。为了挖项目,投资人甚至专门 " 打进 " 中南大学校友圈。
; ^) a5 R7 \. g9 w2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中南系公司登上 IPO 敲钟舞台。
" _+ n6 B& d! G+ v C! e% o! K/ ~- b4 h6 Z
. h$ S# a( {1 M9 U8 C' W: H. a/ x2 c# R5 Q% S
80 后,昔日比亚迪工程师% a( J: j. C4 g8 L, K( j- `; c0 `
干出一个百亿 IPO( M7 j8 |+ G7 C# f0 X1 v
这是一个 80 后南下白手起家的故事。+ A. f8 W+ m. A6 j
2006 年,彭建林从中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南下深圳进入比亚迪,自此扎根锂电行业。也正是这段工作经历为创业埋下了伏笔。
/ u, c* J. _- t彼时,在锂电涂布模头领域,国外企业凭借成熟的技术优势在我国形成垄断模式。但是,这些国外涂布模头厂商往往只提供标准化涂布模头,而且还存在进口价格高昂、应用问题频现、售后服务滞后等缺点,行业不满已久,涂布模头国产化替代呼声高涨。
: b9 Q3 @# l% ? G( a3 I o) M3 O/ _' T彭建林看到机会,当时他已经在比亚迪内部的装备部门做过研发工程师,拥有多年的模头开发经验,参与开发的产品在国内一些主流电芯企业的产线上有着多年的良好应用。" {8 U! c1 a% J% u. a
2014 年,彭建林成立曼恩斯特,致力于让涂布变得简单,主要为客户提供涂布技术解决方案。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不少国内企业尝试去做锂电涂布模头,但普遍做法都是通过模仿三菱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而由于缺乏技术研发经验,导致国产模头在精度性能以及产品的稳定性上达不到使用要求。
" m2 R9 t) P! x彭建林意识到,要想从外企嘴里抢下这块诱人的蛋糕,就必须摒弃过去模仿抄袭的思维。成立伊始,曼恩斯特建立了独立的产品研发和设计团队,并依靠在锂电行业扎根多年的经验,针对不同浆料的特点以及不同使用环境的具体要求来设计模头产品。; D. K" N( Y d( B; [/ c
转机是国内新能源行业大爆发以及国产替代需求日益迫切,曼恩斯特由此拥有了越来越多客户,并被国内一些主流电芯企业选择。根据招股书,曼恩斯特的客户中,不乏比亚迪、宁德新能源、宁德时代、安脉时代、中航锂电等知名企业。+ d p [2 j E- }, d: ?1 a5 ?
透过曼恩斯特也可以一窥中国动力电池爆发景象。财报显示,2020-2022 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 1.47 亿元、2.39 亿元和 4.88 亿元,净利分别为 6024 万元、9516 万元和 2.03 亿元,收入逐年增长。: m/ @) }% Y' _) t4 F
5 f# x3 H8 a3 u2 Y7 [) |
$ j5 v# @$ p7 Z1 x) H5 X( N$ i7 ?
: I& r) W. V& T$ h* W' V: s9 Z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 VC/PE 机构并没有涉足到动力电池产业链,所以曼恩斯特一直没有进行外部融资。直到 2020 年 11 月,曼恩斯特完成了首次融资,引入了包括中信建投资本、惠友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
: d: _. V4 e+ w8 A9 M5 月 12 日,随着上市钟声敲响,曼恩斯特正式登陆创业板,当日股价涨幅高达 22.14%。截至当日收盘,曼恩斯特总市值为 108.14 亿元。创业 9 年,这位中南学子用自己所学专业干出人生第一个 IPO。
: p, [5 a; V, S* C一所被低估的大学
% V+ [3 i) S( F, J% u/ ]走出一个新能源军团1 `9 V5 p" Q& O) z" t1 m! Y
曼恩斯特并非个例。在新能源赛道里,中南系 IPO 军团正在崛起。
3 G; B& P3 M: p) D5 k6 a$ u# }3 W* ^2022 年 9 月,中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帕瓦股份在科创板敲钟上市,公司灵魂人物是原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张宝。2014 年,张宝联合发起创立帕瓦股份,并于 2018 年辞去了在中南大学的职务投身创业。至今,帕瓦股份成为国内先进的单晶型 NCM 三元前驱体生产商,主要产品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动工具等领域。
2 K4 U4 b r; \+ P- L7 X8 Y还有 " 民用碳 / 碳复合材料第一股 " 的金博股份,掌舵人廖寄乔是中南大学材料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2005 年,廖寄乔回到家乡创办金博股份,开始专门研发先进的碳基复合材料及其产品,最终于 2020 年 5 月在科创板上市。
/ A0 c+ T5 H) ]- v Y9 V2 e这只是冰山一角。根据 2022 年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南大学培养了 16 位 A 股董事长,旗下公司总市值近 1.07 万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尤其在新能源赛道,中南大学造富能力惊人,培养了一众知名公司创始人。/ O/ i; b' J0 l; _, g3 `% X
其中,最为知名的大佬莫过于比亚迪掌舵人王传福。早年间,王传福从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95 年,29 岁的王传福看准机会,在深圳创办了比亚迪公司,起初主要从事二次充电电池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将日本不愿生产的镍镉电池转移到了中国市场。2000 年,趁着手机市场火热,比亚迪相继拿下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的手机电池订单。这便是比亚迪前传。- V. m' A: w$ t3 [
此后二十余年,王传福靠着小小的手机电池起家,缔造了一个庞大的新能源汽车版图,至今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半导体。2022 年 6 月,比亚迪 A 股市值首次破万亿,这也是首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汽车自主品牌。) s+ ~/ w% ?. P) s- x- C `) e
无独有偶,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钟发平,也是一位电池猛人。出生于湖南桃源,钟发平于 1981 年考入中南大学的前身中南矿冶学院,开始接触电池科学。本科毕业留校后,钟发平继续攻读研究生,后进入武汉大学读博士,曾进入了中科院系统,并在国家储能材料工程中心暨镍氢电池中试基地,负责一个科技攻关项目——镍氢电池生产关键技术及成果转化,这为其后来创业埋下了伏笔。
m* J5 k; y$ v9 S7 `1998 年,钟发平回湘创业,成立了长沙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亲自带队自主研发生产连续化带状泡沫镍材料,填补了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2003 年,长沙力元新材料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于 2008 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更名为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市值 100 多亿元。* `! W2 g1 x9 q. i2 E
此外,产销规模全球第一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杉杉股份,一部分技术来自于中南大学团队、动力电池鹏辉能源创始人夏信德,曾就读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提供镍氢 / 锂离子充电电池、动力电源及储能系统的豪鹏国际集团,掌舵人潘党育于 1990 年获得中南大学冶金机械学士学位;动力电池回收龙头格林美,是由原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许开华创立;以及新能源圈赫赫有名的欧阳明高教授,也曾就读于中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这一份名单很长很长。' i8 s: k# {- V) v
还有三一重能、三一锂电、三一氢能,稀美资源、博力威、腾远、芳源环保、信宇人、宁德时代,厦门钨业、中伟股份、邦普循环、瑞普兰均等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也都与中南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V$ u5 Q& w) O( M* O5 |9 r) H
总而言之,中南大学虽建校历史不长,但凭借着冶金、矿业、材料等冷门学科,在新能源赛道悄悄培养了一批新能源上市军团。# p. h, d9 H& m
中国产业变迁! P6 j8 n) ^% v
他们,迎来了自己的时代5 n2 V4 Y. E. X% }
业内流传一个说法,全国锂电池企业中,绝大部分研发人员出自中南大学。这里,何以成为中国锂电池行业的 " 黄埔军校 "?4 A2 w0 b) M4 ^1 b6 r0 E: b: d) U
往前追溯,合并成中南大学的三所大学实力雄厚。中南工业大学最早可溯源于 1903 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该学堂矿科被誉为中国 " 矿冶黄埔 "。长沙铁道学院前身则是 1903 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与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齐名,被誉为中国土木工程 " 三驾马车 ";: h0 y& y) Z8 b2 c; P! i
湖南医科大学则可追溯到 1914 年创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9 Q; Z0 @% C [! T, i
在 "2022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 排名榜上,中南大学上榜学科数达 43 个,居全国第 13,湖南省第一。其中,冶金工程和矿业工程排名全国第 1 名,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有色金属学科集群,被学界和产业界称之为 " 没有矿山的有色金属之都 "。
. R5 i7 i* l2 N, r; @* b3 W3 m7 x# ~而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南大学 " 技术派创业 " 氛围便十分浓厚。据了解,中南大学教授们已经缔造了博云新材、山河智能以及杉杉能源等知名企业。近些年来,中南大学重视校企合作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新技术、打造产业化基地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研究和就业环境。为孵化更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中南大学还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设立了湖南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更多中南大学系新能源企业将赶来。 ?: G" y4 X" Z
当然,中南大学只是一缕缩影。随着新能源火爆,一批低调的高校浮出水面。
& t6 O, L) B) I# e" Y/ `4 c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华工系同样凶猛。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华南理工大学就开设了汽车专业,且在 80 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展汽车电动技术的研发和教学,出版了自编教材《电动汽车学》。在汽车领域深耕四十余年,华工学子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学术基础。
% g# i8 ]% r# h7 C+ ?+ f! x6 B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圈,华工学子撑起半壁江山。缔造 " 造车新势力 " 之一的小鹏汽车,何小鹏正是毕业于华工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汽车巨无霸广汽埃安背后,掌舵者曾庆洪在 2002 年进入华工,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还有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1998 年考入华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系,取得了硕士学位。有意思的是,曾毓群的老对手,亿纬锂能创始人刘金成,也曾在华工攻读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
9 h. H+ f/ v, D* S8 P6 z" |还有兰州大学。成立于 1946 年的兰州大学化学系曾是我国最强化学系,在有机化学方向走出数位两院院士……时至今日,一批来自兰州大学的化学学子投身新能源行业,正在被各路投资人疯抢。
Q2 p- C4 r+ ?" h* w比如固态电池独角兽卫蓝新能源。2016 年,82 岁高龄的院士陈立泉和俞会根、李泓一同创办了卫蓝新能源。其中,卫蓝新能源创始人、董事长俞会根毕业于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教授级高工。而首席科学家李泓也曾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所、中科院物理所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
1 P! }5 h4 ?3 T8 b( ]/ q+ p7 P# T曾几何时,"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 " 的说法就不绝于耳。但随着中国产业变迁,新能源产业站上历史舞台中央,昔日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机遇。自然而然地,这些高校的理工科人才底蕴和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了。
! T ?* X7 o* r( _: x5 @说到底,在我们漫长一生当中,一个人的成就除了自身奋斗之外,还离不开时代的选择。0 s) X2 I/ O3 L* @: R/ x" m+ S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吴琼 张继文,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5/513599.shtml
7 E0 i) B" w0 d/ Z+ `, k1 \. K【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