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沈阳 4 月 29 日电 题:孙晓霞:为铸 " 重器 " 勤 " 续火 "
( Q0 e' O8 ?* i. P$ S, K新华社记者洪可润、张嘉琪
" l) X' z1 y4 x4 @调整参数、按下开关、启动点火……一枚火工品被引爆。一墙之隔的孙晓霞,平静如水,紧盯显示器,快速记录火工品引爆后的相关参数变化。& }+ q% ?9 w1 H6 y/ m
这是记者日前采访看到的一幕。
8 w1 r$ g7 H& x! ?$ w/ V; V$ z0 X6 _- E7 `+ z
9 B# I1 S6 @9 E6 m1 [+ t* G' F3 B4 O w5 v
孙晓霞在进行某型火工品产品试验。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 M9 c) t1 K7 v5 m
孙晓霞是辽宁北方华丰特种化工有限公司火工品技术研究所工程师,与火药、雷管相伴,是她的工作。一身蓝色工装、一副厚重的眼镜、一顶防静电的帽子,是她的 " 标配 " 穿搭。
$ p: D/ j. J6 w: Z1997 年,23 岁的孙晓霞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毕业,进入华丰公司就职。华丰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方特种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不久,她被分配到火工品研发部门从事军民用火工品科研开发工作。
/ o- j" I4 V, z P" 我大学学习的是化工专业,雷管、火帽、点火具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火工关键技术攻关了。" 孙晓霞说。
' i8 a$ e F* ~0 N% _
- i4 X6 ]* I( _) g* v& ]
, n& q. T. h& L3 i/ G- W6 I! k+ ~
孙晓霞在检查产品质量。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 Q, o7 T, ?- m& s8 n7 k5 x% g" i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孙晓霞勤奋学习、潜心钻研。2004 年,孙晓霞独立设计的样机第一次接受专家评审,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 l( A. e- i$ F: K1 v3 t0 [" 产品是自己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工艺、试验每一个环节都是自己亲历的,感觉产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专家的认可,坚定了我在火工品行业钻研的决心。" 孙晓霞回忆。
9 ]- f, v# t# [3 s/ x% k8 l0 T2022 年 7 月,孙晓霞接受某型点火器项目研发任务。项目对设计提出了很多新的指标要求,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孙晓霞前后设计了 6 个方案,一次次反复推倒重来。" 后来我终于在一份发动机领域的文献中找到了灵感,成功完成了设计,并将产品交付总体。"- q s3 v4 ^4 C) i. D
25 岁的谢明远是孙晓霞的徒弟,他向记者回忆起和师傅一次出差的经历," 我们配套的某型产品出现技术问题,需要到某航空院所进行紧急攻关。抵达后,一次一次反复装配产品进行试验……三天三夜,师傅几乎没怎么合眼,始终坚守在一线。"
8 d+ r* t _2 S/ p2 ^" 小时候,父亲书架上放着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读过后,兵器制造专家吴运铎不畏艰难、献身军工事业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成为我心中的榜样。" 孙晓霞解读自己对工作的热忱与付出。: `, ` {6 `7 u2 \! r
" 孙姐,我这个非金属材料耐高温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孙姐,这个格式怎么调整?" ……平日里,同事们有事都爱找 " 万能的孙姐 "。
% p& L! y' e% _4 ]7 l% o0 w9 |: y+ x4 }5 B2 g
9 ^ d! A, _& s8 h% V, s4 D/ X0 k2 ^& C! U! P
孙晓霞(左三)与同事讨论项目中遇到的难点。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 K% z3 M7 r4 d1 J' H9 [" 我在装配分厂负责产品批量生产的时候,孙姐从来都是随叫随到,还会细心讲解工作中的难点和要点,跟孙姐做项目特别放心。" 孙晓霞同事赵旭对记者说,"20 多年来,她做到了钻研一个领域、做好一件事。"" w0 P+ F- H/ E2 @
如今,孙晓霞已经成功完成 10 多项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火工品研制,攻克了 30 余项火工品关键技术,共获得 27 项受理和授权专利。战略导弹、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天问一号等 " 大国重器 " 背后,都有她和团队的付出与汗水。! ?8 c3 B4 @6 C. V
" 科研攻关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希望自己每天都前进一点。" 孙晓霞说。
% p" ?8 ^- L7 [1 b4 s【纠错】【责任编辑 : 王頔】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