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远方
8 O$ q" F' s9 s9 M% Y3 y- T近年来,与 " 一部手机走天下 " 一样,靠脸吃饭和生活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点单支付、进出小区、办理业务 …… 用户的脸部特征所包含的是一种无限量的信息价值,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它可以应用在非常广泛的领域。3 s. D8 U6 }1 v, Z
然而,技术的应用总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令人感到不适和困扰的场景也随之出现——有的经营服务者强制要求消费者 " 刷脸 ",有的专卖店、售楼处通过人脸识别,按消费者到店次数精准营销。针对这一情况,多地检察机关开始推动建立人脸信息保护机制。1 C* y: W* |- i" a9 U+ p
$ j+ V$ c1 ?$ V# y
) \# p/ n. P2 ^8 m
5 w3 P3 t0 L- ^; I, E* w/ r, p
北京海淀某社区,居民进门需 " 刷脸 " 通行。
3 F6 x4 ~7 F. S4 j. ~, b与 " 刷脸 " 类似,此前关于扫码点餐的问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扫码点餐降低了纸质菜单的更新与设计成本,也降低顾客对餐厅雇员的依赖程度,说到底这也是商家对于成本的精准控制。同样的道理,比如健身机构、售楼处等商业机构推行的人脸识别,是基于人脸信息的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而设立的,同样还是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以防止一卡多用以及新用户优惠权益的超限度使用。由此可见,在这方面,消费者的利益往往被放在商业运营的成本里进行考量与评估,消费者的隐私并没有得到保护。( O4 s: n- N3 ^6 c
' r! ?/ a& N& P4 |. A8 d
3 _6 A: B+ b4 K+ X" Q6 G
) U* d! ^+ E- \4 b
同时,技术的应用也不能够以完全的排他性而存在,而应当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如果技术的优越变成了一种新的壁垒,那么现实生活中自然会产生对新技术的排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看如何去应用,它不应当成为唯一的选择。科技改变生活是正确的,但它并不是否定此前所有的成果。当刷脸成了 " 门槛 " 后,势必会挡住更多人的脚步与选择。/ I' _% y( x+ ~
2 v0 G/ U/ C8 b3 F% S; w* |% ^
+ o# ?/ p( n/ _6 p' V; q5 f7 |4 @1 f4 w
此外,作为个体具有唯一性的生物信息特征,人脸正在科技的加持下链接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场景。但事实上,在每一个涉及用户面部特征的应用场景里,数据如何存储、信息如何保护 …… 用户并没有这方面的知情权。信息的不对等,也在增加人们对于 " 刷脸 " 的担忧。
n$ A4 q; S1 }( s1 \- {, W对于用户来说,在越来越多的场景里留下的信息印记,其实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泄露,带给用户的都是安全上的连锁反应。而今天我们享受着移动生活的便利性时,其实后面都是有大量的个人数据做支撑。数据安全与否的主动权,往往并不掌握在用户手中。: R# p7 S4 P) r# Y) }& g1 l' S
. W) w" e/ I2 E% B/ T1 t7 w" N5 d# V( {( {. j. R9 J; |) a$ ]
+ a g% D( |5 Q% b+ i( g1 w$ K2021 年,被称为 " 人脸识别第一案 " 的郭兵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纷一案,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被判删除郭兵的面部特征与指纹信息。这一判例也反映了虽然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它依然没有超出个人信息的范畴。对于人脸信息的过度和违规索取,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行为。
" a* ~: C7 P0 X2 C {1 Y1 c7 k6 E: z7 \ J, P# C" O8 U
- @: m' i) y" R2 p3 @6 y
' l0 }$ ]5 Y' l" _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落地。新事物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场景应用的改变,但是建立在侵害个人权益基础上的应用势必会失去人们的支持,也会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2 f/ W$ B) a6 Q
来源:光明日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