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五指山4月13日电 (记者符园园)沿着盘山公路驶入毛纳村,满目青翠扑面而来,溪流潺潺,蝉鸣不绝,凉风习习,沁人心脾,仿佛置身恬静闲适的世外桃源。
/ G0 C: J( U- s. c$ Z
- n, E! M( H/ V2 `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人民网记者 符园园摄
& M& g& d% `5 `1 N7 [$ g- u 毛纳村是一个黎族村寨,坐落于“海南屋脊”五指山脚下的水满乡,距离市区约30公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茶叶和外出务工。水满乡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86%以上地理面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好山好水出好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毛纳村珍贵的大叶种茶。1 H5 `) X# x8 r4 P( i0 r9 n
村民王柏和、王菊茹夫妻俩在村里经营一家“和茹手工茶坊”。王菊茹告诉人民网记者,她大伯和二伯是水满乡第一批种茶人,也是第一批制茶人。小时候,王菊茹常常跟着大人们上山采茶,慢慢学会了手工制茶的技艺。
3 I$ i: M( R* q
~: f: F# m0 ]3 J; o* @4 n: z 王菊茹介绍自己手工制作的茶叶。人民网记者 符园园摄
* d3 M* l3 j# z. r. y# W 王菊茹家的茶园有40多亩,除了自家茶青,他们还会收购其他散户的茶青,帮助他们炒茶。“有的农户茶青量少,一般工厂都不会收购,就会拿到我们作坊来制茶。但我们是纯手工制茶,茶青量太大也完成不了,所以只能是尽力帮他们解决制茶困难。”王菊茹说。
$ P# K' \& y& L% G9 t 手工制茶是个辛苦活,白天采茶,晚上制茶,炒茶和揉捻等一系列工序的完成全凭一双手。“茶叶采摘后,必须当晚就开始制茶,所以熬夜是无法避免的。”王菊茹表示,虽然手工制茶费时费力,成本也不低,但慢工出细活,制成的茶叶味道独具特色,深受欢迎。* ?5 ^& R, ~. @; [* p1 d/ y2 J
据了解,毛纳村共33户128人,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约572亩。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万元。
$ n- }! p, u" g6 |9 U ; r+ T1 R2 f2 S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的黎锦。人民网记者 符园园摄* ^% I* v! J* |! ?* t# L E/ M. p
毛纳村在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产业的同时,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村内基础设施,修缮旧房,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此外,毛纳村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x6 Z Q2 N6 v6 b- W# `4 l( z
0 I) X/ U! Y1 y& h- `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人民网记者 符园园摄
( ?6 j' P$ J- ^( ?$ ] “山兰酒已经卖光了,只有黄姜糯米酒了。”王秋婷对前来问询的村民解释道。从前,王秋婷一家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茶和采茶。随着毛纳村的游客越来越多,王秋婷将自家庭院进行改造,开起了酒坊和小商店,主要售卖自己酿制的山兰酒和糯米酒、茶叶、椰子等农特产品。“酒坊和商店的生意都还不错。”王秋婷笑着对记者说。
& {5 w: w9 ~" }9 o& q0 B9 r! C1 Q ( F B7 w) {. J, |7 N
王秋婷家改造后的庭院。人民网记者 符园园摄
: Y# P/ ? k- q; p* K( S 为增加村民收入,毛纳村不断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发展手工制茶、经营农家乐饭店、黎苗酒坊、黎锦苗绣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扩展增收渠道,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便可吃上“旅游饭”。
. x7 U6 b3 P, \; Z* V “这些年,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大幅提升,都知道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满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冯斯福介绍,毛纳村水质清澈,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含量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康养旅游。“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一山一水,发展经济,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1 S1 F( L: V- m o 以茶促旅、以旅带茶。依托好资源、好生态,毛纳村不断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走上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 j! ?0 E! i/ M6 J. G) G <li style=";" id="PIC" class="clearfix">3 S& H" {+ W* H" h; s& s% B
什么页游能3分钟就1000级?
, }% D* N6 N$ c1 K, p: T3 z" u. ^2 F5 ^) ~
高爆打金服广告
1 A+ X4 n# s, j了解详情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