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科技赋能“双碳” 绿色引领发展)
9 n: X0 w( w9 t; l D : O; N& V& }1 N. Q- r2 N
$ i9 K4 j0 X$ s- B9 \! V& i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
9 R4 M- c0 n+ b近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传出重要消息,全球首例梯级水光蓄互补联合发电项目的创新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研制了国内首套全功率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成套设备,预期降低国际同类设备价格20%以上。+ o3 h: H) r! v: s/ P' c; k
该项目所在的川西高原,水能资源和光照资源都十分充沛。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光伏发电迅猛增长,为四川建设优质清洁能源基地贡献更多力量。, `- C" }* y r' c
“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大,晴空中的一朵云都会导致巨大波动,水能正好可以互补。”国网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丁理杰说,该项目攻克变速抽蓄技术这一世界级难题,建成快速变速抽水蓄能系统,可在百毫秒内响应,通过抽水蓄能、放水发电的快速变化,平抑光伏发电带来的波动。项目还将光伏的波动分离为慢速波动和快速波动,利用常规梯级水电来补偿光伏的慢速波动、利用变速抽水蓄能来补偿光伏的快速波动,从而实现对光伏波动平抑,保持系统稳定。
}+ v, Q3 v: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3月20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会议要求,要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充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不断推进全省碳市场能力建设。当前,四川全省上下正抓紧落实,努力推进节能降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8 f& E+ U& G( ?# e! k- P“我所在的团队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地质固碳,将化石燃料形成的二氧化碳封存到废弃的油气井中。”天府永兴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胥旺说,该课题基础研究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对接合作伙伴,推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研究。团队将在具体应用中解决封存二氧化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 I# i ]' N1 W$ ?- k胥旺说,四川是天然气大省,地质固碳将充分利用废弃气井,推动天然气资源的绿色开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这项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推进“双碳”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正是天府永兴实验室的使命和优势所在。
& u, c, p# O( A( C6 F当前,天府永兴实验室正聚焦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碳汇与地质固碳、减污降碳协同、碳中和集成耦合等领域,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贺克斌说,实验室把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推进政策、市场和技术互动,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3 P. C# F: F$ I( ]2 w- [) K离天府永兴实验室不远的兴隆湖畔,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作为一座“近零碳建筑”,不仅是舒适低碳的办公场所,还因其独特的颜值和技术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3 ?8 d0 e, h5 ]) f- I& H全覆盖的屋顶花园和外立面的垂直绿化,降低了大楼的热岛效应;特殊材质的玻璃,能节省35%的空调能耗;“气象跟踪技术自控天窗”,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独特的折射透光,使87%的功能房间实现自然采光……先进技术的“全副武装”,让这座建筑不仅减少自身产生的碳排放,还收集并再利用雨水、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基本达到了“零废水、零能耗、零废弃物”的理想状态。
: V- \2 O1 c0 H- s9 Z$ V; d在四川,“近零碳排放社区”“近零碳排放园区”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双碳”技术正走出实验室,推动产业变革,改变群众生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 S+ Y$ g+ w, R0 I! S) z9 t(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8 i3 O% x R+ Q7 V0 J$ D" R
' q |3 V6 Y/ M8 Q8 I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