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赖嘉华 危健峰 张炳锋" k! K8 g; X% j
3 月 22 日," 广东省戏剧之乡 " 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举行。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李仙花,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郝勇,省文联二级巡视员樊广莲,省戏剧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运全,梅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锐锋,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广武,五华县委书记朱少辉等参加仪式。仪式由五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瑞狮主持。
1 ?/ ?6 Q) E+ @3 X: y7 B& y, E
$ Y2 s8 { v7 V' a8 I5 ~9 F# Y5 D, j
: ]: Z5 I; S5 d$ S1 {5 V) a) z' o$ [
_2 ~6 \8 c* i3 J1 q6 {
据了解," 广东省戏剧之乡 " 是由广东省文联、省剧协共同批准命名并进行监督、指导的特色文艺品牌,有效促进申报地区的戏剧事业发展,在全省起到 " 以评促建、以点带面 " 的作用,为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贡献。
8 c' d" s$ z4 M- a6 z: W* e" 五华县崇文重戏,文化底蕴深厚,戏剧土壤肥沃,孕育出采茶戏和提线木偶两个专业剧团,一个县级城市拥有两个剧团是鲜见的,五华县获评‘广东省戏剧之乡’是实至名归,这是对五华过往戏剧事业丰硕成果的总结,更是对五华未来传承发展戏剧事业的展望。" 王晓表示," 广东省戏剧之乡 " 不仅仅是挂一个牌,目的是凝聚文艺界、社会各界人士来支持文艺事业、戏剧事业,打造有利于出人出戏的文化生态,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8 R% ]9 r9 _9 {: N
琴江流雅韵,双戏展乾坤。五华县戏剧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在诸多戏剧类别之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无疑是国家级非遗五华提线木偶戏和省级非遗五华采茶戏。五华提线木偶戏,民间又称 " 悬丝戏 ",明初由福建辗转传入,已有 600 多年历史,现主要分布于县内的安流、转水、梅林、棉洋、周江等 10 余个乡镇。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已经十分兴盛,全县有 20 多个木偶戏班,足迹遍及粤东大片地区。1930 年更有戏班远涉重洋,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艺,在东南亚多国的客家籍华侨华人中深受赞誉,影响巨大。因此,五华素有 " 木偶之乡 " 的美称。
9 U2 u) e" T( f9 N( N, c五华采茶戏,大约在清代中期从江西赣南传入,至今也有 300 余年,是客家地方流传的地方剧种,也是老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之一。其唱词和道白皆用地方方言客家话,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表演的动作来源于茶农采茶、制茶、上山、下山等劳动和模仿动物的动作创作的艺术动作,角色形象生动,故 " 三脚戏 " 被改称为采茶戏(亦称粤东采茶戏),俗称 " 大茶戏 ",采茶戏载歌载舞,歌、舞、戏相随,被誉为 " 南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 "。
" h( U' t+ G: ^五华县现有 2 个专业剧团(即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业余剧团(文艺队)49 个,遍布全县各镇,从事戏剧的演职人员约 800 多人。除了提线木偶戏、采茶戏外,该县还有汉剧、山歌剧、花潮戏、五句板、快板等,这些戏剧艺术资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至今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 r5 @0 n2 O$ T1 |8 v近年来,五华以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提线木偶传习所这两个专业剧团为主阵地,其他业余剧团为补充,扎实开展戏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积极组织对外文艺交流,深入推进戏剧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 i9 b+ A2 e' n2 m) K4 r来源 | 羊城晚报 · 羊城派+ \) \3 Q9 v5 a5 z' b o# w6 d
责编 | 魏琴
& l% ?9 i/ F t8 p4 O9 C7 j2 d校对 | 赵丹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