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 g4 T/ Q) {3 Y, }8 n/ v% F1.Dias 团队将氢化镥中的部分氢换成氮,并宣称在 1GPa、20 摄氏度的最高转变温度下测量到了超导6 M. k0 K. B& m3 Q# t8 L
2. 有关专家认为 Dias 实验存疑,包括合成样品结构不清楚、氢的含量太低。一般而言,超导材料中氢含量越高,其超导转变温度越高1 c2 m4 {3 r- @# L3 [: w# e
3. 南大团队发现,在 6 万个大气压以下的不同压力中,低至 10K 都没有超导发生
8 X8 L' K; ^# B1 b. @0 V4. 南大团队表示,Dias 的制备样品方案不可行,所以以新的方式进行合成并得到了镥氮氢材料) [) f) d9 d* E) j2 T
5. 除了闻海虎团队的论文外,近期还有数篇有关氢镥材料的类似研究发表8 t4 ^* J5 y5 z" R6 w
" 这个结论肯定是推翻了,毋庸置疑的。" 南京大学超导物理和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闻海虎对《中国科学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足够坚决。
6 u0 w; U: x1 T- Y/ I+ u/ @# q& e7 Q& L# s0 t4 j& P5 w
; U1 P* K7 Y7 j
! b5 S+ y2 {# v+ ]1 d闻海虎 图源:南京大学
3 J, q& D9 z. f0 J9 g" 这个结论 ",指的就是当下大火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Ranga Dias 团队的室温超导研究。他们宣称自己研发的一种镥氮氢材料在近 1 万个大气压(1GPa)下实现了室温超导。' g9 e. y8 h2 F, M0 H! j4 }' Q# h
3 月 15 日,闻海虎团队在预印本网站 arXiv 提交了一篇包括 9 名作者、长达 16 页的研究论文,直截了当否定了 Dias 的研究结论。论文结论称:" 我们的实验清楚地表明,从环境压力到 6.3GPa,温度低至 10K(约 -263 摄氏度),镥氮氢材料 LuH2±xNy 中不存在超导性。"
. y& `$ B% ? r. i. [# I. N这距离 Dias 的研究发布只有 8 天,如果实锤,Dias 将会再次被打脸。
7 H! \) J% f! m7 K6 b& [( G复刻 Dias 实验$ j% o0 d7 c6 D. N9 ] V% }
3 月 7 日,看见 Dias 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的报告结果后,闻海虎火速安排重复实验," 我们的初步样品很快出来了,后来又作了一些调整 "。+ [% }! G: e7 U$ k
为何效率如此之高?闻海虎称,这是他们团队加班加点共同努力的结果。事实上,这个复刻实验 " 难度不是很大 ",但是 " 测量起来还是有难度的 ",因为需要精细的信号,而数据分析也是有难度的,幸好他们 " 平时有很好的积累 "。
% }. j- ^1 e* U: Z% z4 h( F5 S实验并非完全复刻。闻海虎发现,Dias 给的制备样品方案几乎不可行,于是他们结合自己的条件,完全以新的方式进行合成并得到了镥氮氢材料。X 射线衍射仪技术检查显示,该材料结构与 Dias 的样品几乎一致,且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仪分析也发现了氮元素。6 P7 v) ?! I4 Q! y' a9 Z' K
闻海虎团队随即在 6 万个大气压以下的不同压力中,对该材料电阻进行了测量,发现低至 10K 都没有超导发生。同时,他们也进行了仔细的磁化测量,发现没有超导所需的抗磁信号。闻海虎说,这些发现足以否定 Dias 的常温低压下的超导结论。9 F& x$ e+ |+ L+ D% a
因为 Dias 没有说明其研究材料中的氮含量,目前只能以材料结构来讨论。闻海虎说,尽管样品中氮含量或许有所不同,但是材料结构一样、3 种元素兼具,这个情况下要有超导就应该产生了," 不能说那一点成分的改变会决定超导或不超导 "。" z4 ]/ |4 s( L6 F& c0 E
为什么 Dias 的制备样品方案不可行呢?Dias 的方案是,用两个小金刚石对微腔中的镥、氮气和氢气在 65 摄氏度下加压到 1 万个大气压。闻海虎分析说,Dias 的材料制备方法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65 摄氏度太低,这个温度下能产生金属和氮气、氢气的反应是不可思议的。- [4 i$ w: U4 w8 e7 k5 z
闻海虎说,Dias 可能给了一个错误的条件,或许是温度少了一个 "0"," 除非用激光加热,否则很难做出来 ",然而 Dias 并没有提到激光。闻海虎团队采用了高温高压炉来烧,很快就得到了镥氮氢材料。" n* F. a4 {0 M( b# K
闻海虎考虑得更严谨。他说,这个材料在几十万个大气压下是否会出现高温超导还不能下结论," 我们也正在做 "。" a% L$ M2 I3 B) V- u7 ^2 b2 ]2 j5 X
需要更多的验证3 f' E/ X' [0 C( M& M3 t( V
从 1968 年到今天,物理学家一直在研究与氢有关的超导属性,硫化氢、稀土氢化物和碱土氢化物可以在超过 200K 的温度下转变为超导态。
. l" d* l; ~) \8 }3 H! g
% p3 ~: N1 e o9 B$ f$ v, u' N
6 \: g$ ^8 [' Y& U
, E* Y0 C" q0 [Dias
w) h4 G' ?) FDias 团队这次将氢化镥中的部分氢换成氮,并宣称在 1GPa、20 摄氏度的最高转变温度下测量到了超导。如果被证实,这将是史无前例的一大进步。
. ~ Z# g! _7 k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靳常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及 Dias 这次研究的几个存疑细节,包括合成样品结构不清楚、氢的含量太低(与之前发现的富氢超导体迥异)。* v. f5 j! X' M5 m/ j& E; Y
为何氢的含量如此重要?这与学界对超导的一种固有认识有关。一般而言,超导材料中氢含量越高,其超导转变温度越高。
# ~7 p7 m z/ x; s5 A+ n: ~8 _计算化学家、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副教授苗茂生告诉《中国科学报》,富氢超导体和低氢超导体二者是 " 完全不同的系统 ",Dias 的结论颠覆了已有的认识。比如十氢化镧超导转变温度为零下 13 摄氏度,已经很高了;而 Dias 的镥氮氢材料中,镥:氢摩尔比不到 3,远远低于十氢化镧,其超导转变温度却高于十氢化镧。
g& W9 \6 d H+ _4 p" d( P) M苗茂生说,很难想象 Dias 的镥氮氢材料会成为一个电声子耦合超导。基于电声子耦合理论计算得出,这个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应该在十几 K。# I4 d+ n& z0 n8 f' m
他提示,高压实验是非常难做的实验,样品特别小,合成条件又很难达到非常均匀,加上信号测量的噪声非常大,这些都是容易产生误判的因素。7 T, D6 F$ Z9 G! A
除了闻海虎团队的论文外,近期还有数篇有关氢镥材料的类似研究发表。- v6 b. d' S/ q$ B9 V0 ]8 W
更早的研究来自靳常青团队。3 月 9 日,他们在 arXiv 发表研究称,多氢化镥在 218GPa 的压力下超导转变温度为 71K(约 -202 摄氏度);当压力释放到 181GPa 时,超导转变温度降低到 65K(约 -208 摄氏度)。这些超导转变温度都远远低于室温。
, P% ?7 r: v# {8 t( w6 M2 Q+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程金光团队于 3 月 12 日在 arXiv 发布了另一项研究。尽管他们的材料没有添加氮元素,但他们在高达 7.7GPa 的压力下对二氢化镥的测量表明,温度低至 1.5K(约 -272 摄氏度)时没有超导性。
$ ~+ N6 L. z7 ^- F. A0 h& c三问 " 室温超导 "" I* t+ ^ ?+ [+ Q! U6 O
1. 什么是 " 室温超导 "?* a: w) T- j& X7 E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罗会仟先解释了 " 超导现象 ",他说:" 超导是零电阻,没有损耗,通电不会发热。" 通常情况下,电流从物体中穿过会产生消耗。如果物体的电阻越小,这个物体的导电性就越强。所谓超导现象,就是一种特殊 " 零电阻 + 完全抗磁性 " 物理现象。1911 年春,荷兰物理学家海克 · 卡末林 · 昂内斯惊喜地发现在零下 269 ℃的环境中,汞的电阻降为零,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超导性。- f& N3 e; K2 U+ _( M# u
然而,这些材料只能在超低温下失去阻力,这限制了实际应用。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体。如果室温超导研究被证实,那么超导材料将可能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5 ]7 R+ G* W' I e! I2." 室温超导 " 会改变生活吗?
! e" M7 z# v, K# G" 超导在很多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在城市电网里面用来输电的话,可以节省很多能源。超导还可以做高场磁体,应用到医院的核磁共振的成像。" 罗会仟告诉记者," 超导应用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高温超导磁悬浮。"
! g$ z2 R" B. [据新华每日电讯,世界第一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列车就在四川成都正式亮相,由西南交通大学研发,其工作原理就是在列车底部安装超导体,然后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使用液氮将其降温到 " 高温 "(超导临界温度以下,约 77K),在电磁铁修建的轨道上运行。
! @( G) {" R, |8 s$ A7 f. n; W& E) ~8 Z9 }7 N
. O; H9 [/ K+ K; j1 }. s7 e8 ]# R {
" G! B0 {( ~. O- V% Q G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驾驶台 图源:新华社6 J8 q$ D3 Q7 e7 @6 ]! f
如果美国团队这一充满争议的 " 室温超导 " 研究被证实,是否能够投入大规模应用,改变人类的生活?
* @: |, y1 p8 _5 ~8 J% p4 N对此,罗会仟认为需要谨慎看待其商用未来前景。" 大家不要盲目乐观。室温超导都实现了,是不是将来所有的能源方面,我都可以用上?不是的,因为只要它某一个关键参数不好用,我们就可能很难做到规模化的应用。"' E; D: O% Z9 ^, b- t. M
罗会仟进一步解释说:" 可以很肯定地说,如果是基于今天这个高压技术,它是绝对不可能有大规模应用。它不是单纯一个临界温度的指标就够了的。你光临界温度提高上去,材料其他的性质没有跟上去的话,它也用不了。" 他指出,即使降低了压力,约有 1 万个大气压的 1GPa 压力对于实际应用仍是一项挑战。: P+ j1 \+ `- Y" M, K9 G* R
" 如果将来我们(假设)把压力撤掉,它这个材料依旧是稳定的,而且是室温超导的,可能这个材料用途就很高了。所有的能够用到电和磁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用上超导材料。"0 n: V8 E1 p! E0 P, J% j6 ~
3." 室温超导 " 能够带来多高的商业利益?
( V" g2 g- ], {: [5 E/ C. ]" 室温超导 " 带来的商业利益有多高?罗会仟表示,这一前景目前 " 没法判断 "。" 其实还远着,至少从今天来看,它最多是有一些基础研究的价值,只是证明我们有希望,但是希望要多久,其实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都有可能。我的判断是,这个技术所谓的颠覆性,不会一下子来得那么快。" 他表示,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差距很大,此项研究是基础科研,意义在于探索和发现。3 B* \8 ~; K% w5 M5 m
罗会仟长期从事高温超导机理的基础科研,目前已发表论文 160 余篇,他在铁基超导体中的量子临界、自旋共振、电子向列涨落等前沿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基于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感受,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如果你整天只盯着这个东西一定要有什么用的话,对做基础科研的科学家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