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U' _# T! c3 L8 y, D T& @6 g0 R* b
" 强大 " 如张纪中,也声称被 " 严重网暴 ",这再次让人看到网暴的盛行和 " 威力 "。6 l& s8 j$ C) h0 P4 }& Y- d
近日,登上热搜的张颂文和张纪中有点 " 无辜 "。起因是张颂文早年的一段采访最近突然 " 翻红 ",其中提到张颂文在沙漠拍戏时,因为捡随地可见的饭盒,而被剧组的车 " 落 " 下。7 B8 U4 @# L1 |+ z* f3 Y
一时间," 到底是哪个无良剧组 ",戳中了很多网友和营销号的 " 兴奋点 "。而张纪中成了重点怀疑对象。很多网友涌去他的社交媒体,逼问、辱骂、嘲讽。张纪中表示,他因此遭受了 " 持续数月的严重网暴 "。事件以张颂文公开道歉告终。
# }8 O& Q. j) _% x张颂文在道歉信中解释,张纪中当时对他被 " 落下 " 并不知情,也不在现场。张颂文回忆过往,没成想伤及无辜,违背了他的初衷。如果张颂文所说属实,那么张纪中被网暴亦属 " 无妄之灾 ";唯有酿成这场网暴的网友在中间上蹿下跳,达成了情绪上的 " 高潮 "。
8 W* w- g5 b2 N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网暴并不需要理由,比起清晰的事实,畅快地宣泄情绪才是一些网民的目的。在网暴张纪中的这些声音里,很难说有多少人是真的关心张颂文的心酸过往,也没多少人理会张纪中的辩白。7 a. v2 K$ \ ]
网友也许更在意有没有靠这场骂战,让自己 " 出了一口气 ",有没有完成自己 " 匡扶正义 "" 惩恶扬善 " 的道德 KPI。于是,想象和情绪先行,真相和理智后置,这次骂错了下次再换个人骂,冷漠和暴戾无休止产生。
: c" ?, r' p1 V0 C' q+ ^这次被网暴的只有张纪中一人,但被情绪 " 绑架 " 的却是广大网友本身。在一次次 " 不分青红皂白 " 中,他们失去的是对真相的追索能力,对是非的分辨能力,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和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就像张纪中在评论区的回复:" 人有一种天生的,难以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 "。0 Z E$ U8 R- G1 i$ j, w
近些年,网暴问题始终是社会热点。从普通人到名人,从无辜的人到略有过错的人,谁都有可能成为网暴的中心。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君就坦言,自己曾遭遇过网络暴力,他建议通过立法来遏制网络暴力。而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也建议,尽快出台《反网络暴力法》,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指导司法实践。
$ T) X# a8 \; K, W- i# @加大整治力度是一方面,但更多网友也应该走出情绪的 " 围城 "。毕竟,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让被情绪 " 掌控 " 的人相信事实。就像张颂文道歉后,依然有人固执地揣测 " 面对著名导演也是没办法,被逼着道歉 "。
4 @; |3 c6 h6 {% I/ ]# T% {闹剧到最后,潮水褪去,徒留下一地空虚。张颂文本不必向张纪中道歉,张纪中本也不必体验 " 人性之恶 ",网友本也不必在情绪 " 泥潭 " 中越陷越深。网暴之中,没有一方是赢家。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