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中国天眼”、探月探火、深海钻探——第二场“代表通道”讲述中国创新底气
6 E6 M+ B. a0 A+ d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吴纯新
5 H- ?# F L8 s0 ~5 B$ d4 N “2001年,中国的探月工程刚刚起步,为解决38万公里地月远距离测控通信难题,我有幸加入嫦娥一号研制团队。”在3月7日下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代表分享了他的创新经历。20多年来,他和团队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仰望星空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勇毅前行,用奋斗成就梦想。! i3 z' ?% d, Y c, Z+ Z1 m
包括孙泽洲在内,本场通道有5位代表来自科技领域,他们用自己精彩的奋斗故事讲述创新中国的梦想、奋斗和底气。
& H$ c$ W( ^! S9 y8 m o; E- u 梦想:实现更多从无到有
7 p m8 T0 E! G3 c" ] “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是航天人的奋斗目标。孙泽洲和同伴们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C/ R, o3 y# P$ t) u9 Y" M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是‘月球已近、火星尚远’;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则是‘火星已近、梦想尚远’。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孙泽洲话语铿锵有力。7 L9 _# W5 K6 |
2009年,博士毕业前夕,姜鹏看到了一则FAST的招聘信息。“这台望远镜几乎满足了我对一个传奇工程的所有期待和设想。巨大的工程体量、超高的精度要求,极其特殊的工作方式,构成了工业领域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我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并顺利成为团队一员,从此一头扎进贵州大山深处,开启了与之相伴的14年生涯。”“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代表说。: N7 R: C/ H/ z# n+ J
如今,他可以自豪地分享这种“梦想成真”的喜悦。FAST目前已发现超过740余颗新脉冲星,是同一时期国际上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4 @5 y9 _4 M2 o) j
奋斗: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 f7 N1 f8 }7 _7 y+ i( ]$ m# x 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代表介绍,其带领团队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2021年4月在南海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钻进了231米。在世界范围内,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p" T2 v& r5 H5 B7 d8 A+ n# r; h
目前,万步炎团队已在太平洋以及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钻出2000多个“中国孔”,结束了我国依靠租用国外钻探船开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历史。
9 w% t+ f& I8 g/ h3 K “所有关键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研发。”万步炎表示,“我们已经将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 b. f; X$ F5 m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代表则通过奋斗,实现了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全链条的完全国产自主可控。4 V5 H; d9 b8 j: ~+ h
去年7月,孙东明团队首次实现国产温控器件在500公里太空成功在轨验证。“我们实现了从宇航级到工业级一系列的微型半导体器件国产化,打破了以往国外对于我国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孙东明说,这些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激光通讯、车载激光雷达、探测器面阵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
& v# k) g/ W$ e' a6 G2 S2 c { 底气:人力物力支撑有力5 Y0 q0 Y) m9 z+ L
科研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国家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代表回顾了其团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历程。" |' p. k9 _1 p! A, G6 O
在前后4年多的实验过程中,他们组织了4个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参与这项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就有20多名,制备了1000多个样品。
/ h4 o: q0 e2 d3 C/ M, c “这不仅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还需要强有力的支撑。”薛其坤说,以前我国经济实力没有那么强,即使科学工作者有非常好的想法,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不一样了,国家富强起来了,这给我们攀登科学高峰、冲击世界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 H' c" s ~, H; W4 g, n “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事业与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薛其坤表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未来,他将把毕生精力献给国家的科技和教育事业,用更多的科研突破回报祖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