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为投资者创收8800亿!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首份年度成绩单来了# `9 m. X9 g2 K3 f( ^5 I, K' v
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下称《报告》),《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产品2022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8800亿元收益,从各月度来看,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9671万,较2022年初增长18.96%。6 P( h2 n1 a1 {$ q
理财市场整体规模下降,投资者更趋保守6 M4 }* w9 O+ r
《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理财产品,共3.47万只,较2022年初下降4.41%,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2022年初下降4.66%。
1 _; G7 ]+ ]# \; C5 b4 S/ {" S 与此同时,《报告》显示,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对比来看,2021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2020年,全年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兑付客户平均收益率为4.05%;2019年,封闭式产品按募集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44%。 x) S* z Q6 D/ L1 S7 q/ P- m1 f7 ~
普益标准首席经济学家王鹏近期撰文表示,在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后,理财产品按资产变现净值进行核算,因此股市和债市的涨跌会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净值变化上。2022年11月以来,债券市场出现大幅调整,由于债券是理财产品的主要底层资产,因此直接拖累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表现,造成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
# R+ A& o; R% N4 b 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赎回压力冲击下,理财市场规模承压是暂时的,“2023年春节过后,在理财净值持续修复、渠道端加强投资者沟通、产品端增配低波稳健资产等多重因素提振下,银行理财规模日间变化涨跌互现、逐步呈现筑底趋稳态势。”
8 H4 h! m1 `4 \3 o3 H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月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管)、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66%、3.96%、2.26%,环比分别上涨7.89个百分点、9.08个百分点、0.18个百分点。
- a$ W& Q% \# O @$ o! `, D! _ 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撰文认为,理财净值回升,按照乐观预测,理财综合收益全价指数将在3月初恢复至赎回潮前水平。
7 z4 R4 n4 L% g5 |, d( | 从投资者风险偏好分布情况来看,《报告》指出,2022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其中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增加,分别增加1.10个百分点和0.55个百分点;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则相对减少。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占比最大,达到35.44%。
& s% x- q h% X1 d+ S. Q 养老业务持续发展- f$ P2 |+ A3 a' T* h) T
从类型结构来看,《报告》指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6.4万亿元,占比为95.47%,较去年同期增加2.52个百分点。同时,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达到26.13万亿元,占比提升至94.5%。若按运作模式划分理财产品,开放式产品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进一步下降,截至2022年末,现金管理类理财存续规模8.76万亿,较年初下降5.75%,占全部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38.3%。8 ?* T T0 ~- h7 ^, h7 p6 R
王一峰认为,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或于2月逐步回稳,后续在《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约束下,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提升空间或相对有限,但作为可选替代品种,预计主投低波稳健资产的“活钱理财”类产品具有潜力空间。) U/ \0 D3 Z8 d% Z p
此外,《报告》显示,去年产品层面还有一项亮点在于养老理财业务的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底,养老理财产品存续50只,累计购买金额1002.95亿元,投资者46.60万人次。
1 W |( R" u! h/ I; G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个人养老账户资金可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金融产品。后续各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银保监会2022年11月印发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就支持了个人养老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顺利开展。
( K! a" j; l' }, l 今年2月,首批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已正式推出,均为公募类最小持有期产品,最短持有期限分布于360-1095天区间。其中,除1只产品为混合类产品外,其余6只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类产品。
" r7 p5 c1 U7 n; T 王一峰分析认为,整体看,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期限灵活、追求稳健收益,在个人养老金产品中具有竞争力,后续规模能否起量主要取决于第三支柱发展情况。" I8 x' z$ m; [$ v7 G- o
中小银行成理财产品代销重要力量- q% H' i& b j- I& ]% }# g
《报告》指出,当前越来越多在资产管理和投研能力方面相对不足的中小银行选择通过代销业务继续参与理财市场,充分发挥自身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理财产品代销的重要力量。
' N* a) d% o4 B0 X8 f# X" T2 m( b 数据显示,2022年理财公司理财产品由母行代销金额占比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剔除母行代销情况,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逐步上升,去年12月有328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1月多出212家,《报告》认为,这体现出理财公司正不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
* q; H8 m V2 v 事实上,在此前王鹏撰写的研究报告中,也提到了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等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代销渠道。他指出,虽然当前客户基础和销售能力较强的大中型银行仍然是理财子公司的首选的代销渠道,但是下沉市场的理财需求同样十分旺盛,并且布局下沉市场还可以让理财子公司获得与大中型银行代销渠道有所差异的客户群。因此,与下沉市场渠道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寻求合作也是部分理财子公司的重要选择。此外,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突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制约,未来或将成为理财子公司拓展代销渠道的新方向。6 F' j& h5 x3 A) B4 }. {- t* V
责编:叶舒筠0 v# U9 O! u: s" l8 m( u& f
校对:苏焕文, x$ K) [& }) ~9 L# t3 Q
证券时报“消费企业赋能计划”启动!这份调查问卷很重要,就等你来!- c: j' } \2 J* y
为进一步摸底消费行业最新动态,证券时报发起《2023年国内消费行业企业调查问卷》。相关消费企业负责人可以直接点击问卷进行回复,也可以通过证券时报官网,或者通过点击下方图片进行回复。# N) b5 Z' O0 G. j' ~; I
直播预告
& i K/ ]2 S$ r X( Z+ O8 B 版权声明
1 L! }' {6 L! M2 a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j& s6 R% E8 _& [! M+ {7 K# V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o" N# `. Q1 C; n/ W) i4 c G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