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煜,被皇帝耽误的艺术家,他一生最失败的事是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当皇帝),最成功的事是将兼职(艺术人生)做到了极致。他的一生发差感太大,以至于名垂青史,以至于他的故事被人们一说再说。: `3 Y1 {7 T4 }# `- G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末代帝王”,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原创乐曲《念家山》和《振金铃曲》,李煜对艺术领域的另一贡献就是复原了“沧海遗珠”的《霓裳羽衣曲》。
; W* c' A3 }* K( u8 Y6 `. Q《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至五代时失传,李煜按谱追寻,沧海拾贝,凭借深厚的音乐造诣,更正所获谱曲中的错漏之处,重订谱曲,使《霓裳羽衣曲》清越可听,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 ?# a0 y! n1 i% d/ I, H1 U
4 h) O: _/ m K" X$ Z
2 l) A/ ]7 x$ D# l
2 {- h5 f) l8 S4 _在李煜的诸多文艺成就中,歌词的创作最为世人乐道。李煜本就是音乐家,集填词谱曲以一身,写出了大量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极高艺术成就的歌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煜的词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e8 I" m& ?) ~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后期的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8 e. ?5 \% R8 f; L" D" b李煜的词,存世之作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与风格上,以人生际遇的巨大改变为明显的分水岭。6 m* e7 Y, r5 V4 ]- b' H
& U1 M1 L$ H/ `8 h
" v2 w; ], f$ W" r# W) Q
% p _( F2 S$ G/ M) ^6 H- L降宋前,李煜的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然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性,但仍然不脱花间词的窠臼;降宋后,李煜的词则主要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王国维曾声情并茂地评价说:“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a; [' J, s& l0 \( B# Y
在李煜后期的词作中,有很多作品都是情韵兼胜、情意缠绵、深婉凄切的心声再现。其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成为词中的天花板,该词是李煜的代表作品,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此词在后世取得了极高的评价与赞誉,南宋词人刘辰翁更是用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韵律创作了一首《虞美人·用李后主韵》。6 m7 C: T# g, g4 I6 G$ o7 T
此外,像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都是直接用“虞美人”这一词牌进行填词的作品。虽然这些词作都是蜚声词坛的名作,但与李煜的《虞美人》相比,无论是排篇布局的章法上,情感的深婉上,亦或是艺术感染力上,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9 V; |; ]4 c- Y1 c) j4 E% Z1 ~, F8 O, y
; q5 i& ?3 n3 H; v
6 ^( l; ^1 d- W( L" M& v在模仿、借鉴李煜《虞美人》的词作中,宋末词人刘辰翁的这一首也是较为出彩的,先来看一下刘辰翁的这首词:
* q" y j% Y; U9 _" z
( S- z5 ^5 \& B( f) t3 Y虞美人·用李后主韵# v( w4 \% G E! V1 {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v* v5 q7 ~) U, s" ^- v, l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I/ D$ ^ ^+ l) K: X; w + X6 x& e2 L) T/ W/ m. w# D
从该词的序言可以看出,刘辰翁是在李煜的韵律基础上填写的这首词。刘辰翁生活在宋、元之际,入元后,刘辰翁以遗民自居,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定居于须溪之畔,并自号“须溪先生”。
" `+ ^! `' F- @3 c% F0 Z& Q3 |
9 [$ p8 B; j; d0 D2 f* C
" h) c7 m6 \5 F# M! H& i+ r0 f$ b' C1 i. |8 b6 I% N( B9 n
从刘辰翁开篇两句所描述的情景来看,枝头的梅花已然过了开花期,表明时节已是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这时候的天气很不稳定,时暖时寒,但是词人认为再怎么样,春寒要比冬寒好啊。6 X; U. R8 ] N
从开篇自然、从容、淡定的笔调中,我们似乎可以感知到在冬去春来的时刻,词人的心情也是轻松舒畅的。或许是词人经历了漫长的严冬后,内心也是极其渴望春天的一抹暖阳的吧。
% w/ Q1 C0 }4 e- }+ a刘辰翁的词属于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与苏、辛词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词作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这首《青玉案》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0 s+ P; X, z) \; d
下片中,词人面对日渐老去的容颜,不禁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但令词人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即使年华老去,他仍然笔耕不辍。所以词人对自己在清苦的生活仍坚持饱满的创作热情是很自负的,他对自己笔锋未老的这一事实是很满足的,因为此时的文学创作活动已成为刘辰翁生活中极其重要组成部分了。# N; \1 X( F$ O, f9 m- q
2 `9 [9 ?/ d# T; m7 S L( r
, v# d3 i0 U2 z: |2 ~% I. a7 B! V
. A J; W* P/ j. p& d" U
9 M4 |/ _* }: x. C
千古绝唱《虞美人》
; K& g& {1 V) T5 X. r. _8 K
$ ]- ]; Q, J8 u$ S9 ?, ^) o" I4 B% ^; C% e0 P; y( s. U
刘辰翁的这首《虞美人》只是对自身生活的一种写意描摹,从词意的深婉和艺术层面考量,都似乎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渲染,艺术程度大打折扣。/ U! m9 g9 K* ?* V+ N3 }7 n2 c
可以说,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天花板级别作品,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呢?且听小话诗词娓娓道来。看完了刘辰翁的《虞美人》,再来看一下李煜的这首《虞美人》,原词如下:. K0 K8 T9 g6 |: C& M2 U& d
- x) L0 i$ }5 _: h1 r( F% o7 R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 ~) W" }) J7 q9 b$ k& r; L.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g9 c) C& R5 a T
1 n1 S! z+ e, @1 z0 e* c4 ]6 H! m# m" O# c0 r+ h) m
% E7 `( ~' e9 k. J: }' m; R! ~4 v) t. w: @& y
《虞美人》是李煜归宋后第三年所作,词中充溢着浓烈的故国之思。词人以三问三答的结构表达绵绵不绝的悲愁与哀伤,同时使用对比、反复等多种手法,构筑凄美的意象,营造伤感的氛围,借以抒发心中苦闷。6 _% p* l4 k/ T4 e' S/ S
李煜原本是南唐君主,曾享尽人生风光,降宋之后却成为阶下囚,往昔富贵不再,甚至连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这样的境况使得李煜词作风格大变,由前期的绮丽柔婉转向悲愁哀伤,可谓句句哀怨,字字泣血。* I4 W$ Y5 Q5 z d E
在词作的结构上,词人采用了问答的方式,以精妙的三问三答架构全篇。第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这美好的时光,何时才能结束?第二问:“往事知多少?”逝去的往事,不知有多少?第三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 p4 k0 U8 |1 [6 E+ U$ J# x李煜从问天,到问人,再到问己,架构全篇曲折回环的结构。作者心中有太多苦、太多愁无处倾诉,只能以问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伤痛,来展现不能吐露心声的压抑与无奈。$ I" C T2 g9 ~$ n
6 d0 [+ p. Z3 r) B: D& O/ `5 M
6 E( t/ @7 Y: d/ @, u
* T' F/ n& D1 T4 m. a& G在发问的同时,李煜又分别以“雕栏玉砌”“朱颜”及“一江春水”作答,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词人在问天,在问地,也是在问自己。眼前看似美好的一切让词人不由自主地追思往事,从而对过去的种种生出无穷的思念。是什么样的往事,让词人如此思念呢?是雕栏玉砌,是温柔多情的容颜。8 y" x# o# h, g7 t% E
词人以“雕栏玉砌”来象征昔日欢乐美满的生活,以“朱颜”来形容锦瑟年华的女子,只是往昔的种种已然不再,如今想来只是令人倍增伤感而已。在表现内心复杂的心理时,词人并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将情感一步步推向巅峰,从而获得波澜迭起的艺术效果,进一步强化词作表达的情感。* n+ }+ j Z6 S$ g/ S0 i
全词以“春花秋月”起笔,却以“春水向东流”作结,其间人物情感从思念到惆怅,从惆怅到悲伤,从悲伤到哀愁,可谓起起伏伏,情思婉转,如同滔滔江水,水面下不知涌动着多少暗流。; f& s7 h% B$ |0 _5 R
|) M# ^5 t( e# z
. G' d+ s/ c9 I( R" Y( @* f# w9 r3 ^8 Q/ @3 y q. ~8 }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W: {( v& q- W Z6 l$ Y% k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W; V/ _# h4 x `8 x5 _/ Q; b李煜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情感细腻,他深谙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更懂得如何才能运用语言去描绘这种心理,所以在创作《虞美人》时,词人李煜采用问答的方式,借三问三答形成曲折的艺术结构,描绘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无穷无尽的感慨。
' \- x* ^- G1 W3 S. f
( T' l+ ]) G5 o3 C* n- f) i% K ^ Y u# q' o# z+ c8 |9 [) A
4 N$ H( c$ \! R* s) k( l
在词作的艺术层面上,李煜将境界和情感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深远的艺术效果。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作时, 有一段精辟论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认为,李煜所写之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使词实现了从世俗歌女的“伶工之词”蜕变为“士大夫之词”。: [+ F& l" Z9 a1 C8 D7 J
在《虞美人》一词中,李煜先写“故国”,后写人之“朱颜”。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中,主要写了对家国命运和自身命运的巨大改变的无奈和难以回首。0 Z& W0 s) m& n! ^, }7 y2 _; K
“故国”是相对于“新国”而言的,“故国”是指李煜的南唐,而“新国”是指北宋。“不堪”一词极言国破家亡之后,李煜内心的不安、悔恨和无奈。为什么呢?词人不敢去回望令他感到极度伤感的往事,也就是说词人对故国的回忆也不能承受,因为这种回忆带来的可能是更深的痛苦。; O/ u- u- v P5 s$ y
% }9 b% B+ k4 }& v# i* ?8 T. M4 O- D6 h: P4 g
0 `. u) B9 ^% y4 |7 f7 s然而,李煜的关怀远不止对“故国”的难以回首,更重要的是对人之生命易逝的关怀。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中,词人从故国的兴衰过渡、升华到对人之生命的关怀。2 C; {7 h- O0 r/ N# J' j9 |
李煜通过“物”与“人”的强烈对比,把对人生的思索寄托在对历史的回顾中,体现了深深的生命关怀。李煜词摆脱了花间词“闺阁闲情”的狭小视域,从多方面述怀言志,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对后来的豪放派词家都有影响。, d6 I R/ _2 n6 z, W4 P& F
在这首词中,开头之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从表面来看是写美景春花与秋月,实则以美景写哀情。为什么呢?因为,春花与秋月这两种意象,传统意义上多用于描写美好景致和传达美好意愿,但是词人却在急切地询问这美好的景致何时才能结束,这是有悖于常理的。
* f; O9 W/ P6 `- M
1 d: Q! t+ \5 F! t: i9 _9 C R, \$ B6 P ?! V
, l& m' } H+ h1 Z8 O! ^
在这看似矛盾的地方,正是李煜情感的出发点。词人为什么希望这春花秋月般美好的景致快点了结呢?因为词人触物生情,想起了诸多往事,即词人所言的“往事知多少”。这种往事既有作为一国之君时的丰衣足食、自由自在,更有国破家亡的辛酸苦楚、物是人非。1 i2 |1 z% P, R) z4 c4 A
这些往事使词人感到撕心裂肺,这些往事也是词人不愿去回忆的。但是,自然万物却不知情,昨夜的东风又一次使词人目睹了春花与秋月,又一次把词人带回到往事的回忆之中。正是不堪于这种往事的回忆,词人不愿见到春花秋月般的景致,所以才希望这种美好景致快速结束。若非词人对人生无常感慨深透,怎能写出如此乐景哀情?* Y0 F/ S, l9 j: R, f: R
在李煜笔下,所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所有的物是人非,都化作了无以名状的愁思,词人以浩浩荡荡、奔腾东去的大江流水作比,气势磅礴有力、气象深沉阔大,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人生的普遍性悲哀,将个人的人生感受上升至哲理性的人类共感,使这首词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普遍的包容性,可见词人的感情之深沉。
# T7 o' ]$ y, z* _9 t9 q
- f& b! C* z7 _( L, f# q, p; p, W+ M' |
3 k9 M p/ t+ k; k' V在《虞美人》中,李煜对故国往事、朱颜的深刻回忆,化成了无尽的愁思,从过去绵延到现在,并延续到未来。李煜词所体现的时间之深远,正是亡国之后的李煜在孤独愁苦和期待无望的心理状态中,对时间带有一种主观性的感受。
) C6 `) o: S L6 R$ F李煜将这种主观感受和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结联系起来,使得词人苦于时间漫长而感到日长难挨、无所适从的情状真切可感。正是这时间的深远之感,使李煜的词多了几分挥之不去的绝望,多了几分对宇宙人生的追问,也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千古绝唱。' ]2 Y4 ?. v( T4 G( L! s& W, _4 m. U
当李煜写完这首歌词,当他用熟悉的旋律轻声歌唱起“春花秋月何时了”那哀婉的曲调时,词人不禁潸然泪下,这催人泪下的旋律一下子击中了词人的软肋。这哀婉的旋律或许就是李煜人生的注脚,这深婉的文字或许就是李煜对生命的感悟吧。 Y( h& f/ s! j
: c) i8 U V1 Z& u1 B
$ v9 ^/ ]9 ^8 L m9 h ^9 b& `6 s: @/ i6 A3 @* W! @: c
李煜的一生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未竟之业,他或许真的不应生在帝王家,他或许真的是被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但不管怎么样,完整的人生,不能只有盔甲,在盔甲之内,是被它保护着的、不被人轻易察觉到的软肋。这个软肋,只有在不为人察觉的某一个瞬间,词人才会去轻轻舔舐,才会轻轻触碰,才会让他有一个啜泣的空间。0 U' K2 [, S& e v; X
一切美好的、得以流传的文学佳作都是创作者最真挚情感的写照,因其情感真挚,才能超越时代,引起读者共鸣,稍稍有一点矫揉造作,生命力便不能长久。; [" \& c j! }6 |0 c+ |3 Y8 ^
李煜词善于抒发人生经历中最本真的感受;又善于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加以提炼,使之上升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人生体验。5 p" ~$ t K+ p' z3 C
& ^) A0 X: @( T- p, J5 X+ T2 Q, k" X
" ~6 Z. y0 }* r5 |: b3 ^0 l1 Z
7 B# j w1 d/ j; E3 K3 v4 d
小话诗词
! R" o4 d2 o0 ]7 X/ d1 i5 O$ Q% `3 g
! f7 C' Q, G9 u! N. `, Q( Q/ R4 T
6 f0 p' [9 w# Q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代表的李煜词,对苦难的抒发毫无半点矫情和掩饰,把人生中那种无可奈何、无以名状、无从排遣、无所适从的心境和处境,描写得具象、哀婉、真挚、隽永,读来让人动容,也被后世誉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千古绝唱。* s5 x8 a Z' ^# C7 {
李煜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深沉的情感、毫无城府的坦诚,其大气的沧桑和深邃的悲悯让人难以释怀。正是这种率性、坦诚、真挚的真纯性情,如珍贵的璞玉,为李煜的歌词赢得了文学史上的重要一席。, J, \$ [ m& {( e n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