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4 Q% V" r% e- I9 l" R
媒体作为传递主流价值的“信使”,担负着承载文化、引领价值、成风化人的使命。我们希望找到符合当代审美、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古”与“今”的对话,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开设了“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栏目,栏目刊登的稿件以诗词景物、意境为线索,将古典诗词赏析、文化背景普及与山水游记写作、个人情感抒发等有机结合,呈现一种“沉浸式诗词赏析”的效果,成为《人民日报》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唤起万千读者的情感共鸣。; P/ g9 @# |8 g6 L% g6 a4 i
作为集萃与延展,与栏目同名的《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30篇文章,分为“山岳篇”“登楼篇”“临水篇”“胜迹篇”“寻古篇”等五个部分,并充实诗词赏析与地名介绍等内容,力求引领读者多角度感受古典诗词的精华与魅力。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寻古篇中的“春晓”。+ H- _0 G3 i' e
<hr>
; s- L* U, {/ f' Z! {7 N( L1 R# v1 Q' z7 N/ L
诗词小注
4 }. P6 @5 d( I' d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写的虽是暮春之景,也有惜花之意,但情调却清新活泼,绝无颓废感伤气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着生活乐趣的画面。
! L6 b$ }( | w) a; G( m% q“花落知多少?”风雨过后,固然又是一个百鸟争鸣的春天,但对于在风雨中飘零的春花和这又匆匆逝去的春光,怎能不是伤感的呢?表面看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是在对比中加强对春天的赞美。因此,这首诗就不那么一览无余,而是有着耐人咀嚼的滋味;也不那么低沉哀婉,而是有着令人愉悦的健朗情绪,在艺术上达到了浅而实深的清新隽永的效果。
( g5 v) T. ~0 O0 M6 R; K
( X ?& Z4 T5 ?+ ?' J3 |7 Q* y' T! z* c; C! y% z: m) A
& T4 V3 C6 w8 B! {" i$ L; l# A1 S# \! A& G. e, X& V4 H" b
诗意旅游
8 W( _9 _& X! E7 R, x& \鹿门山景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东南 15 公里,居汉水东岸,属大洪山余脉,西隔汉水与襄阳古城相望,景区面积 40 平方公里,核心景区内鹿门山、香炉山、霸王山、狮子山、李家大山五峰环绕,峰峦叠翠,其中鹿门山海拔 349.5 米,相对高差 257.5 米。
' B6 R' m- e1 }0 s4 f鹿门山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 3A 级景区、湖北省风景名胜区。8 k8 U w$ l3 |& \4 A
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此拜师求学;汉代高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隐居于此;脍炙人口、千古佳作的唐诗《春晓》就是出自孟浩然写在鹿门山的名篇。) @$ G- h' ~+ u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米芾、曾巩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在此驻足、流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进士曾巩曾发出“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慨叹。
0 f2 F" k) }% m4 p/ w$ G- l景区境内绿海婆娑、烟树葱茏,呈现“春花、夏荫、秋实、冬绿”的壮丽森林景观,峰回路转、山奇石怪,沟壑纵横、山泉潺潺,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受到世人青睐。3 W: w& o' O% t
身临其境- {; I0 z! w+ |) ?+ B& e
处处闻啼鸟 鹿门已春晓 , {. ?# d' p$ V4 D2 b
田豆豆 / w7 J: ? ~) ]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作于湖北襄阳的鹿门山,当时,诗人是一位山中隐士。难怪,也只有身处“慢生活”中的隐者,才有那样闲适的心境,去对大自然“侧耳倾听”。' J! J( L7 \* K. S+ ?9 ^' C* o
走进鹿门山,仿佛隔绝了尘世的喧嚣,满目只见苍翠欲滴,两耳只闻鸟鸣不绝。在这“环绕立体声”的大自然音响中,脚步不觉放慢了许多,每隔一段路程,都可邂逅一段典故、一处风景,让你驻足片刻,小憩一番。
: m' `4 K/ x9 T4 ]( {7 n3 c
7 _% M/ h1 v) N6 w7 T4 T
. K& x& ~ l3 w! t3 |# ^. f6 t. u/ M* b% v
! o0 o t# K: ]: l- F9 `: t比如一片竹林,名为竹林禅境,暗含孟浩然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t- G# B+ |- s% n& Q一个小亭子,名为“诗星阁”,源自卢延让的《吊孟浩然》“高据襄阳播盛名,问人人道是诗星”。8 ]4 M9 B" m7 _7 x# n) R& b O
一处鹿门寺,便是此山得名的古寺。
: i6 Z6 e% Y. @1 ^+ r而孟浩然当年究竟隐居何处?到“浩然书院”可一探究竟。
, I; k, |1 |0 i: c2 r“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唐景龙二年(公元 708 年),20 岁的孟浩然离开襄阳城南的涧南园,隐居鹿门山发愤苦读。& f" A8 U3 ]* w& A: Y3 I3 M" k; L
浩然诗院为后人在故居旧址上复建而成,坐西面东,四进院落。院中种有诗人敬仰效法的松竹梅,松下有一石雕,孟公手握长卷,醉卧山林,畅怀淡然,栩栩如生,名为“白首卧松云”。+ D+ g' ~3 j [9 j3 [" l6 \
“浩然书院”旁便是“孟园”,对着大门的影壁上,便刻有襄阳知名书法家所写的《春晓》,字字鎏金,醒目洒脱。屋内墙壁上,写着诗人孟浩然的生平事迹,趣味典故。
+ F: @) T2 V- S. g1 F/ n
! F+ {, m# ]' H. T6 S& ?
, f& L' `" ]7 Y- [& T* ]5 L9 c6 T' y<hr>0 `$ v1 H# K4 P$ Z1 p" n7 V+ J
# l7 o3 g5 D/ J( S& U$ r6 z( p
2 `& [! c' s+ i" N1 w8 G" i0 S; ]/ f) A
文章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