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梦圆天团:每次发射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标志
- ?* H# _& T& X& L6 T( z 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2023年,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在“太空家园”遨游寰宇的背后,有着这样一帮建设者,他们用追梦奋斗,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和中国奇迹。
6 z/ e$ z; c) k% L' S
& k9 D/ G. m, c7 ^ 据悉,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在2021年4月到2022年10月不到2年时间内,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先后发射升空。作为这3次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廖国瑞表示:“每一次发射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标志,任务中,我们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以空间站建造全战全胜的优异成绩,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1 S( x* e$ K: v$ x; q) u . m/ E: p! L! m8 h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素有“梦圆天团”之称的文昌航天发射场火箭控制系统,是发射场测试发射三大系统之一,也是核心系统。在这里,大批科技人才坚持把人生轨道对接卫星轨道、将事业腾飞融入火箭腾飞,生动展现了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时代风貌。6 S% {" G$ c; y" F7 t/ @+ }* G
/ H; R% z$ D# f4 X; O) N! _ 这些年,文昌航天发射场“梦圆天团”充分发扬“前沿”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在“国字号”“天字号”任务中挑大梁、当先锋、打头阵,为中国航天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成立以来,他们积极研究制约任务风险因素,持续创新测试发射流程,实现了11个“首次”突破,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连续攻克大体量大流量燃料并行加注、非连续窄窗口发射、大推力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等重大技术难题,创造了发射全球在轨最重单舱航天器、空间站2小时世界最快交汇对接等多项世界纪录。/ ^# ~3 ^8 s2 Q4 Z& R
; W; i; g$ F' P' I% I6 W
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发射场技术复杂、系统庞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任何一项工作出现纰漏,任何一个零部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 P% ]8 U# \+ K; f 但每次“失败”都会让这支队伍更加成熟,每次“失败”都会成为他们的加速起跑点。5 A" ?9 ?$ j: s7 S( m5 b# t% y
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任务失利,给信心十足的控制系统团队“当头一棒”。
' G0 H- Z, z( D( F1 a 在迎接长五遥三复飞的908天里,一轮轮专业授课、一遍遍完善文书、一次次推演演练,自主设计电路沙盘、连接器操作箱,练理论、练操作、练协同,一心用万无一失的准备、用厚积薄发的本领,打赢翻身仗、荣誉仗。
; t8 o! }6 [& D# ` 3 N8 p) l6 Z, O6 O, x
2019年12月27日,“胖五”重新矗立在文昌发射场的发射工位上。随着01指挥员一声令下,“金手指”于鹏果断按下发射按钮。# q0 Z" |! w/ M
复飞成功,“胖五”归来,再问苍穹!4 v H& p" ^/ g- D
" X( A: q5 Y# D1 A" b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1年5月1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在射前出现蓄压器压力异常情况后,任务两次中止发射,推进剂两次泄回再加注。
* D; Z9 p5 d! k5 r% Z4 | “天舟专属01”王宇亮说:“面对突发故障,边继续测试流程、排查故障,一边问题归零,一边组织推进剂泄回,岗位人员连续奋战70余小时,成功处置我国航天史最大规模推进剂泄回任务,为夺取任务最终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 u! \9 c9 k' q1 n9 ? $ C& V0 {$ h2 D
一次次成功的背后,是全体航天人的艰辛奉献。该室先后承担参与科研项目2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25篇,7人获全国性质数学建模竞赛奖项,先后走出了“双料01”王光义、“博士01”马亚奇、“空间站三舱01”廖国瑞、“天舟专属01”王宇亮四名01指挥员,包揽了文昌发射场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全部“01”,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 X, O0 k% d4 a: Q4 b" | z
U6 r0 s3 M' D0 _5 }1 ?8 e 向阳花开、向海而生、向天图强,这群扎根发射一线的“梦圆天团”,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浩瀚太空筑起了一座座航天丰碑……8 e/ ^9 h6 F# [0 j
记者:黄国畅 徐斌如 胡煦劼 李康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