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已经提交了半个月了,还在排队审核中,有没有什么靠谱的好路子,能让我把这贷款先还了?" 频频热搜,近日提前还贷话题火了,不少购房、购车者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还款渠道,甚至采取了 " 非常规手段 ",而这一切也被市场上的黑色中介甚至诈骗分子尽收眼底,近期就有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因此,北京商报记者也提醒,计划提前还贷的过程中,消费者一定要小心套路,不然极有可能贷款未清,又背上一身新的债务。5 t; L5 a! U7 @7 j
% C$ S6 @! O% I9 {
! n, ]+ M. B" m# @" c" ]) S
. t; o; b: o; X: X5 y
提前还贷要先刷流水?骗子的套路!
& `/ F5 ?* @- m' l. N$ |% ^" 手里刚有点钱,就被骗子套路走了,唉!" 根据渝中发布,近日就有一市民想提前还清余下的贷款金额,因为未找到官方提前还贷的通道入口,便在网上搜索到某银行客服电话,随后添加对方微信与之联系。
) C( n6 t& |7 d; G对方称,要想提前还清贷款的余款,必须把银行账户的流水刷到等值于贷款金额,事后这些刷流水的钱会原路返还。该市民信以为真,在对方的引导下分多笔向指定账户共计转款 25149 元。而后对方仍在继续不断让其转款,该消费者才意识到自己被骗,而后报警。
( }0 k# j9 {7 c, M# {* q5 o4 ]这一类 " 提前还贷 " 骗局,正是利用了受害人急于还贷却找寻不到正规入口的迫切心理,引导受害人入局。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根据多地警方披露,目前不少消费者往往为减少贷款利息或当时手头宽裕而考虑提前还贷,但因无法在官方软件或平台上找到还贷入口,且无法联系客服求助,便会选择网上搜索提前还贷入口,但这一举动,也正中骗子下怀。
4 E: q! K8 Y& n# R除了重庆外,安徽一市民蒋丽(化名)也在近期想提前还款,但因平台无法提前还款且无人工服务,便在网络上找到了该 App 的人工服务电话。蒋丽抱着试试的心态拨打该号码,没想到真的接通了。" 客服 " 先以蒋丽和公司签订对公转账合同为由,要求其将还款打入一个个人银行账户中,后又称转账附言填写错误,要求蒋丽打款至另一个人银行账户,蒋丽均一一照办。当 " 客服 " 想以银行流水不足 4 万元为由要求进一步补足银行余额时,蒋丽方知受骗。
$ M- @* i8 w; w' s5 R3 J目前,这一类 " 提前还贷 " 骗局并不鲜见。解析背后套路来看,主要是不少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急于还贷的心理,在网络平台上或微信公众号中搭建虚假 " 官网平台 " 或 " 微信官方账号 ",假客服凭借 " 专业素养 " 和 " 热心服务 " 成功获取受害人信任后,便会进一步按照设计好的步骤引导受害人通过下载还款 App 或扫描还款二维码进行还款操作,后续以受害人未和公司签订对公转账合同、系统出现问题、转账附言写错等借口告知受害人 " 还款失败 ",并另外提供 " 还款捷径 ",即要求受害人直接将还款金额打入不法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最终成功骗取钱财。6 g, I* t: h- y- `' L
中介帮你转贷?警惕骗贷陷阱!; o7 q7 Q& k, t$ x, {* p( I
目前,盯上提前还款热潮的除了诈骗分子,还有不少市场中介也开启了主动营销,试图为那些想提前还房贷、想节约利息支出的人提供所谓的 " 转贷 " 服务。$ X0 v" E& |3 }$ a% v
中介会先向购房者提供资金用于结清房贷,再让购房者以该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款,购房者用该笔经营贷款偿还资金中介的借款并支付一定服务费。
% O* ?9 i+ B, j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发放的经营贷款,其对象一般为企业、企业主或个体经营者。而部分资金中介宣称 " 包办注册公司流程 "," 帮助 " 购房者顺利获批经营贷款,实际却是利用购房者信息注册了一个无业务、无流水的 " 空壳 " 公司。这些看似 " 方便 " 的服务,却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甚至涉及违法违规行为。
3 U* x* a* ~5 A& M# x5 C% N一方面,中介可能提交虚假材料,进而导致借款人涉嫌骗贷。另一方面,借款人将本该用于经营的贷款资金挪为他用,此行为一经查出,银行会提前中止服务、收回贷款,这时借款人也将十分被动,不仅无法在短时间内凑出足额资金还贷,还要承担失信的不良后果。
) i r$ D+ c8 @8 u. e! o" X& Y对此监管也多次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要守好个人信息,警惕骗贷陷阱,珍惜个人征信。
- B0 M0 n- x( P! O" Z8 [8 T正如中国银保监会此前就提示风险,不法中介为牟取非法利益,往往怂恿消费者使用中介的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并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 , 这种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操作隐藏着违约违法、高额收费、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风险。
0 _) T E, A& _3 X4 v9 x2 P金融行业资深研究者于百程认为,其中,对消费者最大的风险是高额息费和资金链断裂,比如在房贷中进行了过桥还贷,新的低息贷款却未获批,或者新低息贷款因还款方式变化造成的还款风险等,会对消费者生活产生较大隐患,得不偿失。
# g3 T- \( Q9 j8 `3 Z2 l( Y+ }一招识别陷阱!钱不转给陌生人
1 W$ ]) ` k& x. J2 p近两年,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行,特别是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背景下,一些经营贷、消费贷产品利率跌破 4% 甚至 3%,使得用低息消费贷或者经营贷还房贷的话题升温。& t8 A! \ C: q
于百程指出,低息贷款有诸多条件,不少借款人金融知识比较匮乏、信息有限,在此背景下,大量中介看到其中的机会,积极营销提供相关服务。但实际上,这类中介鱼龙混杂,有些不法中介利用了借款人的信任和不了解而实施套路,甚至实施诈骗。
0 `& T; K- F- I" \9 U更为重要的是,监管部门一直明令禁止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一旦金融机构发现违规操作 , 会立即要求贷款人在短期内还清所有欠款 , 若无法及时还款 , 客户个人征信也会留下不良记录。
& g( W2 f# w7 [; x( D谈及近期缘何频现 " 提前还贷 " 骗局,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类情况可能是消费者的认知错误或迫切心理导致。消费者只要看看自己手中的借款合同、手机银行就能找到银行的客户电话和贷款支行电话,联系这些电话或网络预约就能解决提前还贷问题。李亚直言,要识别这类诈骗,只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钱不能转给陌生人 "。
- M5 V" `& B( g% T另对提前还款热潮,李亚建议消费者要评估个人或家庭实际情况,若有提前还贷的需求,应向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相关还款情况。4 z+ z8 `5 h, B: b7 `
"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贷款置换,确实有可能实现节约利息的目的。不过,前提是以合规的方式,进行合理充分的财务评估和资金规划,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咨询,对贷款产品进行较充分的了解,警惕不法中介的套路陷阱。" 于百程同样提到。& T, p1 X% L5 o9 z
此外,多地警方也提示,找寻官方客服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切忌随意轻信网上搜索结果,百度或微信公众号显示的 " 官方网站 " 或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未必真的 " 官方 ";遇有 " 客服 " 要求将钱款转至个人银行账户,基本可以断定正在实施诈骗,应立即停止转账;如不慎遭遇诈骗,请保存好相关截图与转账记录,第一时间拨打 110 报警求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